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三, 12月 31, 2014

傳藝留聲:鄂王社區


【行天宮電子報】精選行天宮五大志業文章,希望在忙碌喧擾的現代社會,與您一同修心,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2/31 第47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台灣光華雜誌以雙語報導台灣鄉土情懷,掌握台灣也放眼國際。包括資訊新知、藝術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休閒旅遊等,清新的編排,寫實的報導,抒解生活的壓力,增加自我進修的實力,隨書看台灣,是國際友人瞭解台灣的最新資訊,是外籍人士瞭解台灣的主要刊物。
傳藝留聲:鄂王社區
【文•陳建瑋 圖•莊坤儒】
鄂王社區牆面上記錄百年史話,提醒居民莫忘社區的傳統與根本。(張素卿攝)
鄂王社區推動「匠師博物館」計畫,替老匠師工作坊打造新門面,讓遊客按圖索驥輕鬆尋訪。
宜蘭舊城百工樣態經過匠師巧手燒磚成畫,傳承百年技藝。
一代匠師曾水源為了社區重提畫筆,傳承四代的彩繪巧藝,是最珍貴的無形資產。(張素卿攝)

200年前,先民開墾足跡踏入宜蘭,清廷在此設噶瑪蘭廳。統治者為了宣揚教化,在百年之間陸續興建了昭應宮、城隍廟、碧霞宮等5座廟宇,全都位在宜蘭舊城西區。此處不僅成為信仰中心,也因為建廟時大量招聘工藝匠師,手工藝產業也盛極一時,木工、雕刻、彩繪、紙藝,百工具備。這些匠師也因地利之便,定居宜蘭舊城西門一帶,也就是今天鄂王社區的所在,他們在此落地生根,成家傳藝,三代以來的技藝傳承,成為鄂王社區最寶貴的資產。

「擾動」一池春水
2003年當選里長的鄂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銘信,對比鄂王社區今昔面貌有感而發:「10年前,這個社區是宜蘭最髒亂的角落。」這裡以前到處都是破敗的老屋,堆滿垃圾,遊民聚集,隨地便溺,跟附近熱鬧的街道形成強烈對比。

10年後的今天,鄂王社區不但成為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環境清潔特優社區,還拿下宜居社區銅質獎,林銘信說,社區居民的力量是關鍵。

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後,他有計畫地針對老人和傳統藝術展開一連串行動。首先開辦電腦班、烘焙班、有氧舞蹈班等課程,把躲在家裡的老人家、婦女拉出門;再加上重陽節、母親節的慶祝活動,讓社區民眾增加彼此互動與認識。在活動與聊天過程中,居民才發現社區裡的老人家原來是深藏不露的大師,來上課的大叔大嬸都說,「原來我們社區以前這麼風光,怎麼現在都沒落了?」

幾次活動過後,林銘信發現居民的社區意識已經被「擾動」起來,於是進一步將社區裡的傳統技藝和老匠師資料整理成冊。

把藝術帶回社區
經過幾年醞釀,社區民眾意識逐漸抬頭,除了定期召開治安會議、環境會議外,林銘信整理的匠師資料也更加完整。只有高中學歷的他,開始學電腦、學寫公文和企劃案,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們有人力、有議題、有執行力,卻不知道方向。」林銘信說。

東風並沒有讓居民等待太久,在一次社區發展會議上,一位長輩提出,彰師大有位教授是鄂王人,不但懂繪畫,也懂裝置藝術,如果能夠找他回來幫忙,也許能找到新的道路。

這個關鍵人物正是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陳世強,他曾留學美國紐約大學藝術研究所,並在中南部舉辦過多場裝置藝術展,當林銘信帶著社區資料求見時,他一口答應回鄉助陣。

「我還在念小學的時候就畫了這裡的廟宇、街景、節慶,當時就注定我日後要回來社區吧。」陳世強說,拿出小時候的畫作對比,昭應宮、城隍廟仍在,小吃攤也沒變,但是以前滿街的木工坊、彩繪坊都凋零了。顧望滄海桑田,他更珍惜現在存續的文化資產。

返鄉後,陳世強首先與社區發展協會合力推動「搶救古井」計畫,將社區裡一口兩百多年歷史的荒廢古井重新整理,清出來的瓦礫、石塊、酒瓶,則重新利用,化身為古井周圍的裝飾品和石子路。

2009年,陳世強接下當時文建會的「藝術介入空間」計畫,請老師傅們重出江湖,在社區裡閒置的圍牆上,運用在地的各種工藝技法加以裝飾,綿延一百多公尺的牆面上,有社區木雕地圖、磚雕壁畫、彩繪古地圖,將傳統手藝,結合現代藝術創作,讓原本髒亂的圍牆巷道,搖身一變成為居民引以為傲的藝術成果展示空間。

社區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動導覽志工培訓,讓居民成為嚮導,當遊客走過這片圍牆時,居民總不忘驕傲地說一句,「這是我家阿公畫的喔。」

傳統藝術的文藝復興
2014年初,在鄂王社區內的楊士芳紀念林園舉辦了一場彩繪作品展,已經封筆二十多年的彩繪師傅曾水源,重新執筆,發表巨幅手繪《四大金剛》,此外他更毫不藏私地將祖傳工作手稿悉數展出,盼望社會能更加重視彩繪這門日漸凋零的老技術。

水源師在60歲那年決定不再畫廟,「以前寺廟一蓋就是二、三十年,畫師可以一展長才,充分發揮,後來都變成用照相、電腦繪圖複製,老技術沒人要了,乾脆不畫。」心灰意冷之際,他改以畫筆記錄宜蘭建築與百工雜技,手繪圖鑑,為歷史留紀錄。百年傳承的彩繪技術,幾乎就要失傳。

直到2003年,鄂王社區發展協會著手調查社區內資源,才又發掘出這位人間國寶。

在林銘信連番請託之下,終於才說動水源師重拾畫筆,開辦畫展,並大力協助社區內的空間改造,指導子姪輩參與閒置牆面彩繪,讓老技藝重見天光。

曾家彩繪從祖輩傳承下來,高齡89歲的曾水源是第三代,兒子、姪子則是第四代傳人,已被登錄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

有了領頭示範,社區內的眾多匠師資源也陸續被挖掘出來,磁磚彩繪、漆藝、木刻、刺繡、紙花等老師傅,紛紛站出來,讓居民驚嘆,原來社區臥虎藏龍,能人輩出。

10年社造大豐收
社區逐漸做出成果後,2010年他們以楊士芳紀念林園為社區中心,連年舉辦手作工藝展覽,2012年起,他們更推動「匠師博物館」計畫,替老匠師重新設計、裝潢現有的工作空間與門面,並製作蘭城百工地圖,遊客只要按圖索驥,便能拜訪藏身街坊裡的匠師們,一窺堂奧。

社區環境改善後,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進駐,旅遊作家林世傑就相中了社區裡的一間老房子,改裝成「Stay旅人書店」,並開辦「慢走,小寫」課程,在社區進行導覽與小旅行的同時,引導旅人們紀錄當下的心境,讓旅行的記憶更深刻。

10年苦心耕耘,林銘信看著社區老人又開始動了起來,年輕人也更願意回家,居民們對於社區的歷史如數家珍,更激發他想要讓大家看見鄂王的決心。

2013年,在宜蘭縣政府邀請下,他與社區夥伴將歷年來的成果整理成冊,報名參加國際宜居社區大獎評比,不但奪得A組(2萬人以下社區)銅質獎,更拿下跨組別的藝術文化保存模範獎,在國際上大出風頭。

「得獎以後,這邊的地價漲了快3成,」林銘信笑說,以前是沒人要來的地方,現在常看到房仲在社區走動。社區居民現在更有向心力跟榮譽感,可以大聲地說:「我住在鄂王社區。」

鄂王社區目前擴大推動文化保存工作,跨出社區,在整個宜蘭舊城區,蒐羅老匠師資料,製作口述歷史、影像紀錄,並且與傳統藝術中心和蘭陽博物館合作,讓匠師到傳藝中心開課、辦展覽,形成宜蘭藝術觀光的鐵三角。

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時代,手工巧匠曾被棄如敝屣;而在老師傅們凋零前,竟又意外興起一波崇尚手作、古法的熱潮,讓這些珍貴的手工藝再現風采,甚至揚名國際。

走過興衰動盪,鄂王社區如今要帶著榮耀與驕傲,繼續他們承先啟後,傳藝百年的使命。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4年12月號)

  • 來上課的大叔大嬸都說,「原來我們社區以前這麼風光,怎麼現在都沒落了?」
    Meanwhile the senior citizens in attendance wondered aloud how their once prosperous community had fallen into such decay.
    ◎ Wonder aloud 提出疑問
    "Where are we?" Jane looked around and wondered aloud.
  • 顧望滄海桑田,他更珍惜現在存續的文化資產。
    Having seen the changes, he appreciates the cultural assets all that remain all the more.
    ◎ All the more 更甚
    Joe's progress as a professional musician is all the more remarkable when taking into account his unique circumstances.
  • 台灣光華電子雜誌全面發行
    最新、最快的改變,讓閱讀的範圍不再受限!
    全球同步閱讀光華!
    閱讀趨勢新潮流,你一定得試試!
    ──台灣光華電子雜誌體驗熱賣中!
    http://store.taiwan-panorama.com/ch/emagazine.php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