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调用

星期一, 4月 23, 2012

[G4G] 金新:“童心”与“良心”

金新:“童心”与“良心”

作者:金新2012-04-2222:37:32发布于:博客中国分类:默认分类
301520

摘要:“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缺德在何处?中国基础教育以应试“过独木桥”贻误人之学业,中国的高等教育用洗脑“谋食不谋道”戕害人之精神。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令人清醒认识到,中国教育是一道“无解之题”!

打印收藏
选择字号:

“童心”与“良心”

金新

有人说,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震撼人心。

于是网络搜索之,不意来到葛红兵的新浪博客,葛先生也转载了这篇充满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良知的好文章,还特意加了一个“编者按”:“工商又失去了一位大师级的院长。”

徐院长的文章确实打动了我,但催促我拿起笔写这则稿子的“诱因”,倒是葛教授的“大师”定位。

诚如《文汇报》资深记者万润龙所言:“只需看他已经发表的一些论文题目――《德力具足百姓宁集――王充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王充思想与浙商文化》、《伏羲与大禹――基于信仰与民俗起源意义上的比较研究》、《浙商三十年的荣耀与反思》、《“地下经济”的顽强生存与民营企业的先发优势》、《先盘家底再谈输出》、《建国初期新闻走向的困扰与转型》――就足以证明这位学者的深邃思绪和时代忧患。”

具有“深邃思绪和时代忧患”者与“大师”有时可以划上等号,诸如民国时期的辜鸿铭、刘文典、黄侃、章太炎、吴宓、顾颉刚、鲁迅、钱穆、苏雪林、陈寅恪、傅斯年、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朱自清、台静农、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王国维……

窃以为,有时未必可以画上等号,尤其是在建国后特色体制下的文人,御封则另当别论。“鲁郭茅巴老曹”,这是一个在中国传播了半个多世纪的概念,“鲁”之外,“大师”之名哪一个担当得起?

一旦“大师”可以像顶戴花翎那样御赐以致张冠李戴,那么能够成为“大师”的人选亦由于失去了成为真正“大师”的必要环境而“夭折”。

徐院长是否“大师”?

同上述20位民国时期的“大师”一对照眼下他离“大师”是否还有距离?

不好说。

不过,说徐院长的“童心”是成就大师的前提,想来人们不会有任何异议。

百度搜索,葛红兵:“1968年11月生,新生代作家,批评家,文学博士,文艺学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东方所访问学者,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经典文库主编,20世纪中国文化散文精选编委。”

试问葛博士,在文学或曰学术成“工程”,新闻出版避讳或曰忌讳以普世价值的当下,“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经典文库” 与“20世纪中国文化散文精选”里有多少作品是能与世界“接轨”的“经典”?

除非“藏诸名山,传之其人”之属!

华夏历来有“出世”与“避世”之说。

明人李贽《童心说》有语:“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避世”之人虽多,有陶渊明之胸怀“童心”人几何?

就此而言,徐斌是高尚的。尽管“童心”每每为一个“自由主义分子”所偏爱。

自由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意识形态。唯如斯,徐先生颇有包容心态:“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呵呵!确切地说:“工商失去了一位‘良心’院长。”

删去“又”,盖因此频率副词用得实在不妥,“大师”一尚且不存,何以有二,甚或三?

而孩子般“可是他什么也没穿呀”之“童心”必然产生“良知”这种儒家以为之“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而“良知”必然滋生“良心”:“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

“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其实,有“良心”者的“避世”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故,葛红兵谓之“失去”。

通读《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后的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徐先生完全能够像周敦颐那样“入世”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诚如是,则浙江工商大学之幸。

何苦“避世”?

可能另有隐情抑或别有背景。

君子人人清心寡欲的另一面是小人个个利欲熏心。

一个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该“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

据说:“十三世纪初,当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撒拉曼加大学创立之初,一、二年级的‘初阶’是以人文为主;因此人文学院的文、史、哲三系就是大学的‘通史’,全校同学都‘必修’。三、四年级的‘进阶’则是学生可以深入自己爱好的科目。”

看来浙江工商大学是个窗口,其人文学院满怀“‘童心’与‘良心‘”之院长徐斌的退避三舍,“通史”不“通”,说明中国大学业已远离“人文”精神,变为官僚施展权术以替代学术的无耻“名利场”。

“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缺德在何处?

中国基础教育以应试“过独木桥”贻误人之学业,中国的高等教育用洗脑“谋食不谋道”戕害人之精神。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令人清醒认识到,中国教育是一道“无解之题”!

                                 匆匆于2012年4月22日22时20分

 

 

 

   

本文作者:金新

文本出处:博客中国

链接地址:http://jinxin.blogchina.com/1264698.html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