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调用

星期三, 7月 25, 2012

Re: [G4G] 世界媒体看中国:掩埋是关键

所以现在很多人怀疑这起事故是个阴谋。

在 2012年7月25日 上午7:31,kkkim <kimneedle@gmail.com>写道:

世界媒体看中国:掩埋是关键

来源: | 日期:2012-07-25 | 网址: http://www.aboluowang.com

7·23甬温铁路交通事故现场

 

7月23日是温州发生导致200人死伤的高速动车撞车事故一周年。

那次撞车事故震惊中国、震惊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共当局在中国和全世界的众目睽睽之下捣毁、掩埋事故车辆,并且在幸存者搜救作业还很难说彻底完成的时候就要匆匆恢复通车,导致侥幸大难不死却父母双亡的女孩小伊伊差点再死于非命。

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一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共当局显然依然在试图掩埋中国人的记忆。

*"掩埋"成为一个关键词*

谈到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的画面,大概中共当局调动铲车捣毁和掩埋事故车辆以及小伊伊的录像和照片要属于其中其最。

谈到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新闻报道的关键词,至少就世界媒体而言,大概最主要的关键词就是"掩埋"。

在7月23日的纪念日到来之际,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20日发表记者萝莉·白吉特(Laurie Burkitt)博文,题目是"温州发生铁路列车撞车一年之后,掩埋在继续"。

中共当局对事故车辆的捣毁和掩埋,已经成为一个可以用来形象地把握那次新闻事件的象征。白吉特也是借用这个象征来说事。她在博文的开头首先说到,在事故发生之后,当局迅速采取行动试图掩埋事故车辆,以便用掩埋来掩藏全世界最恶劣的高速铁路事故之一,当局的做法导致中国公众的强烈愤怒。

"如今,掩埋/掩盖在继续(Today, the burying continues.)。国际记者联盟发表的一项声明说,中共当局下令禁止报道导致40人死亡、将近200人受伤的那次撞车事故1周年。......中国铁道部跟新闻机构和记者打招呼,禁止他们探访事故现场,......。"

*"掩埋"行为的另一面*

记者写新闻报道,跟作家写小说一样追求生动具体的形象,以便让读者有一个栩栩如生的印象,从而实现/展示新闻报道的力量。在这方面,日本主要报纸《朝日新闻》记者奥寺淳可谓功夫到家。

奥寺淳7月24日星期二发表的报道题目是:"悼念仪式和实证性报道一概没有......中国高速铁路事故一周年"。报导道说:

"7月23日是中国造成200人以上死伤的高速铁路脱轨事故一周年。浙江温州事故现场没有引人注目的追悼活动。中国共产党对独立的报道发出'禁止令',主要的媒体也没有发表有关的实证性报道以便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故。7月23日悄然过去。"

《朝日新闻》记者奥寺淳的这篇报道还配发一张他本人探访一年之后的事故现场照片。照片显示的是铁路高架桥下一个大坑覆盖着龟裂的干泥。照片的解说词跟照片一样栩栩如生:

"去年事故发生的第二天早上,为掩埋脱轨车辆而掘出大坑的菜地土地龟裂,无法耕种。当地农民表示,政府没有赔偿。"

*警察强制的忘却*

中共当局为强迫中国民众忘却而采取了不遗余力的措施。

日本另一家主要报纸《读卖新闻》则在7月23日,也就是在事故发生一周年纪念日的当天发表记者角谷志保美从浙江温州发出的报道说:

"受到'轻视人命'、'销毁证据'的批判的中国铁道部没有推进改革,事故死难者遗属表示不安,担心'事故的教训是否能得到记取。'事故的痕迹已经从事故现场一扫而光,也没有任何追悼仪式。当局显然是想让事故被淡忘。"

日本主要通讯社共同社则在7月23日发表报道说:

"7月23日是中国浙江温州市导致40人死亡的高速铁路(中国版新干线)追尾事故发生一周年。在这一天,警察在事故现场强化警备,以应对针对当局的抗议活动。零星的人陆续前来摆放鲜花悼念死者,所有的人都沉默寡言地离去。

日本主要经济新闻报纸之一《产经新闻》7月23日发表记者河崎真澄从温州发出的报道说:

"7月23日迎来中国浙江温州发生导致40人死亡的高速铁路追尾事故1周年。当局采取强化行动,对有关事故的言论进行压制。去年7月事故发生之后,中国大批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谴责当局轻视人命,中国媒体也通过调查报道对当局进行严厉的责任追究,一时间令人感到舆论可以跟横暴的国家权力抗衡的时代即将来临。然而,1年过后,在事故现场,当地报纸一位记者沮丧地说,'时代的车轮已经逆转。'"

温州动车追尾幸存2岁女孩项炜伊

​​*小伊伊如何能懂事*
(此处请放一张小伊伊的照片)

项余岸、施李虹夫妇在去年7月23日那个不祥的大雨之夜双双遇难,不到3岁的女儿小伊伊(项玮伊)因温州特警支队长邵曳戎坚持抵抗野蛮处理事故车体的命令,侥幸再逃过一劫。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小伊伊一时间成为全中国和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

在即将丧失生命的前几分钟,小伊伊的妈妈施李虹在即将被撞毁的车厢里用手机发出最后一条纪录小伊伊成长的微博:

"人小脾气大,小宝贝,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懂事啊。"

这条微博发出之后不一会儿,小伊伊在转瞬之间失去了父母。

对这个不到三岁的女孩来说,最难懂的事情莫过于那么爱她的父母为什么会突然不见了,离开了。

在事故发生之后不久有新闻报道说,被送到医院里的小伊伊一天夜里错以为医院一位护士就是妈妈,对那护士说,"妈妈,你去哪里了?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

父母的突然离去无疑给小伊伊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来自对父母突然离去的不理解,来自她不知道父母到底是怎么突然离去的。这种剧烈的心理创伤令小伊伊的伯父和监护人项余遇感到担忧。

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安藤淳去年8月1日发表报道提到了这种令关爱小伊伊的人不禁感到撕心裂肺的担忧。报道说,项余遇表示,"跟赔偿问题相比,我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故。否则,伊伊长大了,我要怎么跟她说?"

1年之后,来自中国的最新消息显示,项余遇和小伊伊了解真相或保持记忆的前路十分艰难。

英国主要《每日电讯报》7月23日发表记者马尔科姆·穆尔的报道,题目是"中国对高速铁路事故一周年实行信息封锁"。报道说:

"中共当局对最严重的列车相撞事故一周年实行新闻封锁,对死于那次事故的40人没有悼念活动,媒体也被禁止提到那次灾难。"

[郑重声明: 新闻和文章取自世界媒体和论坛,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 也不代表《阿波罗网》观点。]

本文地址:http://www.aboluowang.com/news/2012/0725/-157607.html?c=%CA%C0%BD%E7%C3%BD%CC%E5%BF%B4%D6%D0%B9%FA%A3%BA%D1%DA%C2%F1%CA%C7%B9%D8%BC%FC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
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w_shop.htm?asker=wangwang&shop_nick=llvxiaoguang我的淘宝店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zhaixinrangcgp社会仿生学
http://lvxiaoguang.meet8.com
http://blog.eastmoney.com/lvliangyu
<iframe frameborder="0"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border="0" id="alimamaifrm" name="alimamaifrm" scrolling="no" height="142px" width="192px" style="width:192px;height:142px" src="http://a.alimama.cn/cpscode.php?pid=mm_12688411_0_0&w=192&h=142&uid=10153946&m=41&t=1000&bgc=FFFFFF&bdc=E6E6E6&tc=0000FF&sc=1046"></iframe>

<iframe frameborder="0"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border="0" id="alimamaifrm" name="alimamaifrm" scrolling="no" height="142px" width="192px" style="width:192px;height:142px" src="http://a.alimama.cn/cpscode.php?pid=mm_12688411_0_0&w=192&h=142&uid=10944025&m=41&t=1000&bgc=FFFFFF&bdc=E6E6E6&tc=0000FF&sc=23"></iframe>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