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调用

星期五, 2月 01, 2013

[G4G] 纽约时报中文网 微博与中国政治参与的变化

旁观中国

微博与中国政治参与的变化


《南方周末》编辑记者们的抗争似乎已经结束,但若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其意义仍在延续。微博再次成为主战场,而这一社会媒体给中国政治参与带来的变化,在这一事件中变得更加清晰。

在1989年学生运动被镇压之后,全国性的政治参与几乎没有可能在中国大陆存在。而地方性的政治参与则风起云涌,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便是典型代表 ——2012年12月,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每年近十余万起。但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们很少跨地域联络,也无法构成全国性的 力量。且这类事件的诉求往往具体而单一,比如拆迁赔偿或者是不公正待遇等,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意识到的,上访者本身也清楚政策改变或者自由民主等高级政治诉 求的危险性,因而经常主动回避这类话题,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中国的群体性事件频发,而且经常演变成暴力事件,但是对总体的政权合法性和安全还没有构成严重的 直接挑战。

但是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政治参与的一些基本面貌,使得全国性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重新活跃起来。

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政治参与的分散化。传统的抗争,多要有发起人、组织者。这也给政府处理这类事件提供了便利——一般通过控制和瓦解这些领导者,便可 以轻易化解一次群体性事件,也就是所谓的“枪打出头鸟”。但社会媒体上引发的参与绝大多数都是高度分散化的。2011年埃及反穆巴拉克运动就清晰地显露出 这一特点,至今人们也没有找到是哪个个人呼吁大家走向解放广场的,而当成千上万的抗议者们坚持数月并最终逼迫穆巴拉克退位之后,人们也很难识别出这漫长的 过程中,谁是组织者。此次《南方周末》事件也是如此,尽管很快人们的不满和抗议从网上转到了街上,但是你很难找到谁是明确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当没有“出头 鸟”可以打的时候,政府面对的是众声喧哗,“法难责众”,反而加大了政府控制处理这类政治参与的成本。

另一方面,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利益差异在微博上被放大,也给政治参与提供了空间。这一现象在前微博时代也存在,但现在在微博上几乎就不再有“地方性 事件”的概念。这也意味着除非由中央出面,否则地方政府更难靠一己之力噤声整个网络。而只要微博上的事件不直接威胁中央核心利益,中央并不总是情愿频繁地 替地方“作坏人”。比如江西宜黄拆迁事件,2010年9月10日钟家成员以自焚抗拒强拆的悲剧发生之后,仍然被地方政府有效地控制为“地方性事件”。6天 之后,当钟氏姐妹因上访而被地方政府围堵在机场,并发微博求救之后,整个事件在几个小时之内迅速成为全国性事件,而中央政府并没有介入微博上的讨论,地方 政府显然也没有能够控制微博上的讨论。更戏剧性的是,在地方官员发表了“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言论,将这一事件一度从地方强拆个案拉升到更高层面的发展 模式大讨论之后,反倒是作为中央喉舌的《人民日报》参与进来,将地方政府的言论斥为“惊人论点”。《南方周末》事件中,这一特点也很清晰。《南方周末》员 工,包括很多微博参与者在一开始就策略性地将诉求限制在“驱庹护宪”,这显然是假设了中央地方之间的利益差异,试图在两者之间作切割,并给中央预留了空 间。尽管后来这一事件的讨论被全面禁止,但是这中间的时间差已经给微博上的参与留下了充分的机会。而这种模式,在微博勃兴的这几年中已经多次重复。

但最为重要的改变是共识。尽管今日中国社会对重大宏观议题几无共识可言,但在微博上,具体话题经常能够快速形成共识,而且这种共识往往跨越不同社会 阶层。下图是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丑闻被曝光之后,新浪微博上参与人数最多的前十个相关投票中被选率最高的选项(统计由笔者在2011年11月进行)。可以看 到,每一次投票中的最高被选项都以至少70%以上的压倒性多数胜出,而所有这十个最高被选选项表达的观点又是高度一致的,当时社会对这一话题的共识可见一 斑。而在这次的《南方周末》事件中,对《南方周末》表示同情,对言论管控表达不满的不仅仅是新闻民工和“公知”们,甚至娱乐明星、青年导师也都因为“过于 活跃”而被喝茶。这种跨界的共识对于一个高度碎片化的转型社会,将会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最高被选选项 被选率
“我不再信任红十字会” 91%
“我不再会给中国的慈善组织捐款” 87%
“我不再捐款” 100%
“除非红十字会改革,否则我不会捐款” 99%
“解散红十字会” 93%
“我不信任红十字会” 78%
“我当然不会捐款” 86%
“我不会给红十字会捐款” 88%
“解散红十字会” 95%
“我当然不会再给红十字会捐款,因为它伤害了我们” 90%

 

但是,政治参与更广泛的范畴应为现实行动,比如各种公民社会组织、抗争、竞选等等。而微博在这一范畴带来的变化是极其有限的。尽管从网上演进到街上 的政治参与不乏其例,比如2011年艾未未接到政府开出的1500万元天价罚款之后,微博上出现的为其捐款的呼吁在一定程度上从网络走向了现实。此次《南 方周末》的抗议人群中也有不少应是从微博而走上大街的。但是总体上,任何现实世界的政治参与,特别是抗争性的参与,仍然是高成本和罕见的。这也与1989 年以来中国政府总体政策取向相同:即讨论空间并没有完全被禁绝,但任何现实的组织和行动都被高度监控和管制。

政治参与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制度化,而这也是微博本身无法完成的任务。制度化的内容很多,比如形成成熟的政治参与机制。而现在,政府并没有针 对微博上这种参与形式建立成熟的回应机制。还是以宜黄拆迁为例,尽管社会舆论对于强拆的态度高度一致,但这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政治改变。红十字会作为 一个“人民团体”,本不是神秘部门或强力部门。而在郭美美丑闻曝光之后,民众提出的整顿慈善组织,惩治腐败,公开账目等要求也不触犯敏感话题,但是无论微 博上的讨论多么火热,现实中的捐款如何一落千丈,却至今不见任何制度性的改进。本次《南方周末》带来的新闻自由的抗争,也是戛然而止。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落差:微博使得政治参与重新活跃起来,也提高了人们对政治参与效果的心理期望。但因为整体政治架构的原因,当局对这些政治 参与难以通过制度性安排进行反馈或消化。相反,政府总体上仍然以传统言论管控的思路进行回应,或试图以水军引导,或强力删帖销号喝茶,这在短期内似乎是最 廉价方式,但是从长期来看,成本必然非常高昂。

欧阳斌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硕士项目,现为专栏作者。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