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调用

星期一, 7月 29, 2013

[G4G] 纽约时报中文网 有中国特色的电子阅读

有中国特色的电子阅读

严锋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3年07月25日

Jes Azna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哪怕是最保守的人,也不会怀疑数字出版的战车正滚滚向前, 势不可挡地辗过传统出版的领地。只要在任何一个公共交通上朝四周瞅两眼,你一定不会怀疑电子阅读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我个人更是体会到"有中国特 色"的电子阅读,始于1990年代,直至如今的"国行"Kindle,电子阅读更是已经超越阅读这一行为本身,与中国历史、现实以及文化环境交叉融合,交 相呼应。

1992年,我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有一天,同寝室的同学 巫志南从他回国探亲的哥哥那里拿来一张软盘。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电脑游戏,打开一看,只是一些电子文档,开头都有个方方的框框,框中四个字:华夏文摘。就从 这第一本中文电子杂志中,我们这些国内学生与海外留学生在阅读的进程上取得了某种程度的同步,我也认识了一些名字:图雅、凯丽、俞毅、梦冉......还 有,嗯,方舟子。

  • 查看大图 Kindle的外形和阅读体验不断进化。

    Alan Zal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Kindle的外形和阅读体验不断进化。


我当时还迷恋电脑游戏,可是国内这方面信息很少。也是有一 次读到以软盘形式传播的杂志,名叫《Game Bytes》,来自英国。这是史上最早以电脑游戏为内容的电子杂志,内容包括游戏业内的小道消息,精彩游戏预览,评测,攻略,截图,信息丰富,文字生动, 读来令人极为过瘾。界面呢,就是DOS时代最朴素的蓝底白字,分辨率只有320X240,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Game Bytes》不但极大地缓解了我对游戏的渴望,而且更进一步,把我在数码时代的操作性和身体性的游戏冲动重新转化为传统的阅读行为,以一种数码的方式!

1999年,我在日本东京大学教书。远居异国,非常寂寞。 前面开启的电子阅读习惯,让我把眼光投向一些早期的中文网上书屋,比较有名的如"文学城"、"青少年读书网"、"黄金书屋"等,各种免费资源令人眼花缭 乱,对于远在异国,购买中文书不便的我,更有特殊的意义。当时下载阅读的一些作品,今天回想起来,印象深刻的,有黄永玉的《大胖子张老闷儿列传》,妙子的 《林斗在1977年》,谭竹的《一生有多长》。有一回在东京秋叶原电器街看到一只巴掌大小的卡西欧电脑,爱不释手,当场拿下。这台型号为PV-100的掌 上电脑,只有3寸多大的单色屏幕,120X120的超低分辨率,但是它有个无与伦比的优点,那就是可以装进口袋,还可以阅读文本文件。也就是说,它可以摇 身一变而成一台随身手持阅读器。

于是,每天早晨,在从东京港区白金台开往文京区本乡的红线 地铁上,我掏出PV-100,重温从网上下载来的王朔的《顽主》。环顾四周,日本的通勤族也大多在埋头阅读,不过他们拿的可都是再生纸的口袋书,顿时心中 升起一股身怀利器、赶美超日的豪情壮志。多年以后,重回日本,曾经和我一起坐过两年通勤地铁的这帮人终于鸟枪换炮了――他们手上开始出现索尼电子 书,Kindle,手机。无论如何,他们比我,一个中国人,晚了差不多10年。

2002年,我升级购入一台国产Windows CE系统的掌上电脑,联想天玑XP210,它有3.6英寸320X240分辨率的彩色屏幕,金属外壳,四角圆润,轻薄而富有质感,与全塑料的PV-100 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叫"ubook"的免费阅读软件。这是唯一能在PDA上真正彻底地更换"皮肤"的程序,可以把阅读界面改造成自己喜欢 的任何形状。我想,这个"ubook"的设计者,除了是个编程高手以外,真的很懂书,很爱书。我最喜欢的,是羊皮封面的"皮肤",左侧是乌木卷轴,暗黄的 内页,可以看出纸张的纹理。暗黄的颜色对我很重要,因为在我最热爱图书的少年时代,图书是稀缺之物,当时我们最喜欢读的书,正是那些被禁的、纸张暗黄的 "毒草"。

XP210还可以装上一个叫"comiguru"的软件, 用来看漫画。我曾经一口气装上60本1960年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小人书,可怜我小时候只从同学那里借到过其中一本缺张少页、纸质暗 黄的《李郭交兵》,多少无奈,多少渴望,多少梦想!从《李郭交兵》,到我看到《三国演义》小人书的其他分册,这中间跨过了30年,跨过了文革,跨过了模拟 与数码的分界。

2003年,我带着XP210来到美国波士顿。几乎每一个 周末,朋友都要驾车带我到郊外去远足。他们喜欢带上我,不仅是因为我会做一种极香、极适合野餐的卤肉,更因为我的XP210可以插上CF口的GPS全球卫 星定位仪,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怕迷路。我喜欢秋天新罕布什尔的白山,当朋友去爬山的时候,我挑一棵又大又红的枫树,坐在树下的山石上,掏出与我小时 候最热爱的小人书一般大小的XP210,打开"comicguru",在满山的红叶中,把我小时候没有看完的《三国演义》小人书接着看下去。

就因为以上种种的原因,我热切关注国内外的各种可以用来读 书的电子设备,从PDA到笔记本到手机到平板电脑再到专业电子阅读器,可谓电子阅读的吸毒成瘾者。光Eink(电子纸)阅读器我就有过10台。今年6月, 中国大陆地区销售的"国行Kindle"发售,我第一时间入手,同时买入的电子书有作家余华的小说《第七天》,这是同时向两者致敬的一种方式。

前几年我已经买过Kindle DX和Kindle 3,我愉快地看到,Kindle的外形和阅读体验正在朝着我所期待的方向不断进化:更快的速度,更窄的边框,更简洁的面板,更细腻的字体。Kindle电 子书《第七天》读到位置#146,或全书进程百分之七的地方(Kindle不显示页码,只有左下角这种奇怪的阅读进度标志),我读到了一个句子,遭遇了阅 读生涯中前所未有的一个体验:"豪华贵宾室镇住了沙发贵宾区,金钱在权力面前自惭形秽。"

这个句子很精妙吗?不,这个句子很糟糕,但是我的眼睛看到 了奇怪的东西:在我的Kindle上,这个句子下面划了线,旁边还有一行小字:"59个标注"。这就是传说中的Kindle"公共标注"功能。就是说,如 果有足够多的读者对Kindle书中的某段话因为欣赏而加了标注的话,那么其他读者也能在他们的Kindle看到这个标注。显然,到目前为止有59个读者 对这段话击节称赏。这是一个读者们摇身一变,集体升级成金圣叹的小时代。我毫不怀疑,将来的"标注"旁边还会有一个按钮,摁一下就可以转发到微博、微信、 人人、豆瓣......

用Kindle来读《第七天》,与用纸书来读《第七天》, 感觉是相当不同的。Kindle不用关机,合上皮套就是休眠,打开皮套就是你上次停留的地方。阅读变得越来越随心所欲,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中止。我们 可以充分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但是这种最大效率化的利用,也把我们的阅读切成了碎片。事实上,《第七天》本身就是一种碎片化的写作。作品的内容与载体,从来 没有这样完美地合二为一。

在碎片的另一面,是粘合碎片的努力。我的电子阅读生涯,也许与其他中国人一样,也是一种不断融合,不断趋同,不断社交化的过程。撕碎,再拼贴,再撕碎,再拼贴......这就是我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阅读体验。

严锋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也是电子阅读器发烧友。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