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调用

星期六, 8月 30, 2014

[G4G] 調查:中國留學生難融入洋人圈

調查發現,把來自同一個國家的本科學生聚集在一起,可能有礙留學生融合,中國留學生尤甚。(fotolia)

調查:中國留學生難融入洋人圈

【大紀元2014年08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秋季開學轉眼就到,一大批中國留學生將赴海外求學,其中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是主要留學國家。一項新的滿意度國際分析報告,調查了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48所大學6萬名留學生的留學滿意度,發現大部份留學生是滿意的,且學生國籍和滿意度有關聯。調查還發現,把來自同一個國家的本科學生聚集在一起,可能有礙留學生融合,中國留學生尤甚。

以上分析是基於「國際學生晴雨表」(International Student Barometer)的數據,這是一個由國際畢業生研究團體開發的調查工具。

據The Australian新聞8月22日報導,報告顯示,中國留學生數量位居第一,但滿意度卻在調查的30個國家留學生中排名第26,在是否願意將自己就讀學校推薦給他人的調查上,排名第21。近來在美留學生數量急劇增長的沙特阿拉伯學生的滿意度也較低。


報告稱,文化差異和對英語熟悉程度是造成留學生滿意度不同的部分原因。(fotolia)

報告稱,文化差異和對英語熟悉程度是造成滿意度不同的部份原因。分析還稱,學校在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中的名次與留學生滿意度關係不大。而在研究生群體中,名次和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就比較強。

報告列舉了本科留學生認為重要的幾個方面,如對學校評價較高的方面、學生認為重要但滿意度比較低的方面、與事業相關的方面、與國內生的友誼、組織的社會活動、簽證和移民相關意見等。

雖然留學生活成本滿意度與推薦院校的意願相關,但對住宿費、賺錢能力和院校經濟幫助等方面的滿意度與是否願意推薦該學校的關係很微弱。

中國留學生愛抱團 融合度低

分析還表明,來自同一國家的留學生比例越大,融合程度就越低。這種現象在高密度的中國留學生群體中就更加明顯。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8日,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達2,70,596人。大多數在加州,紐約州,馬薩諸塞州,賓夕法尼亞州和伊利諾伊州。而美國工程科學生的70%來自中國和印度。澳洲政府公佈有關海外留學生人數的報告顯示,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人數繼續穩步上升,仍居在澳海外留學生之首,遠超過來自位於第二到第五位國家(即:印度、越南、韓國和馬來西亞),占澳洲境內留學生總人數的28.5%。

據大陸媒體報導,喜歡扎堆、小團體主義是中國留學生留給西方大學學生和老師們最深刻的印象。大多數中國留學生或者家長希望和本國人住在一起,理由是溝通更方便,生活習慣相似。於是, 很多中國留學生到了國外,依然能做到在宿舍不講外語;在課上不發言,就不講外語;在學校和社區不講外語。

另據澳洲媒體報導,一直以來,不單是在澳洲,在其他一些中國熱門的留學國家中,都會出現一個普遍現象,中國留學生更傾向於形成封閉的小圈子,「抱團」與和自己語言生活習慣相近的人一起生活和學習,也更難以融入當地社會。

對於這種抱團現象,有教育研究專家表示,這既有積極的作用,比如可以彼此幫助照顧,克服在異國他鄉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但是也有著消極的影響,不利於提高外語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對留學所在地的瞭解,同時也導致這些留學生們與當地產生巨大的隔閡。

語言和學習吃力 中國留學生「被回國」主因

留學生在海外不適應、很難融合、甚至留學失敗的情況屢見不鮮。而中國的海歸們,又多了一種人——「被回國」一族。出國時躊躇滿志,「被回國」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而大多數留學生「被回國」的原因,主要和學習吃力、溝通不暢有關。

據大陸媒體報導,河南省實驗中學國際部主任,洛陽一高、北京海淀外國語學校國際部總監,基石中學創建人龐凱表示,由於英語不是母語,加上接受多年中國灌輸式教育,很多學生出國後不具備實踐的勇氣,往往臉紅害羞、欲言又止,久而久之整天鬱鬱寡歡。「大多數『被回國』一族都表示,自己在國外孤獨寂寞,無人能懂,沒人傾訴。」

他說,即便是在中國英語成績非常好的學生,初到國外,也不一定適應用英語來聽課和思考。

龐凱說,國外也有課後作業,不僅僅是做題,還包括查資料、寫論文、做實踐、寫報告等,這些是中國孩子在國內從未接觸過的。由於這些作業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可循,需要通過敘述準確表達自身觀點,這讓本身英語水平不高的中國學生更加摸不著頭腦,直接影響到學習成績。

中國留學生如何融入海外學習生活?

《紐約時報》和《高等教育紀事報》曾經專門撰文,討論中國學生面臨的各種學習適應問題,如應試思維、學術誠信、生活適應等。海外院校為了讓國際學生更好融入,也在設法創造條件,希望留學生不僅能進來學習,還能順利完成學業。

據《紐約時報》中文網8月21日文章「如何更好地融入留學生活」報導,2006-2011年間,教育諮詢機構「教育顧問委員會」(Education Advisory Board)在美國、加拿大做過一份高校應如何支持留學生的調研。該調研的結果,包括調查報告和經驗總結,被該委員會匯總成了一本書:《如何支持留學生》 (Suppor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n Campus),於2014年5月出版。

書中稱,留學生來美國,有個獨特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第一層次是解決生活基本需求(basic needs);第二層次是解決軟環境問題,包括「支持、關係和資源」(support, connections, resources);第三層次是解決心理需要問題,包括「信心、成長和友誼」(confidence, empowerment and friendship)。

基於上述三個方面,本文綜合其他專家建議,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供中國留學生和家長參考。

1. 出國前充分準備

西方國家物資很豐富,一些生活上的物品不需要帶很多,應該預備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容易買到的東西,特別是海外書籍和音像資料價格昂貴,可以多帶一些,但一定要帶正版的,千萬不能帶盜版的任何東西,否則海關查到就很麻煩。

龐凱表示,對那些自制力較差,在國內常因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生活瑣事等讓家長頭痛的學生,最好先在國內讀高中國際班或是國際大學預科,突破語言關、學術能力關(英語學習能力)、文化關(融入西方文化和生活能力)之後再留學。

2、明確學習目的

一定要明確孩子出國的目的,避免盲目跟風,人云亦云。要對自己的家庭情況,孩子的性格特點、學習情況、出國利弊等有一個整體的、理性的分析後再做決定。

把留學等同於拿文憑, 會很自然拒絕體驗多元文化。在未來職場,大多數公司願意招募擁有完整知識體系的員工,除能腳踏實地工作外,還需較強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而不是一張文憑。而這些能力必須通過不斷與人溝通、交流、 碰撞、融合,以致最終達成和睦的人際關係的過程來培養, 這不是一張文憑所能包含的。

3、積極融入各族裔學生群體

《如何支持留學生》中稱,在美國的留學生中有73%的人稱自己的美國朋友為「兩個以下」 。

所以,在海外求學生活中,需要大膽積極地和其他各國學生交往,多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 廣交各國友人。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留學生溝通、摩擦、碰撞的過程中,在語言的使用上才會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如。在文化上, 才會變得更加包容和多元。

4、充分利用學校資源

美國大學的學生服務很全面,很多是國內以前根本沒有想到的,留學生應儘早去瞭解這些服務,而不僅僅在遇到困難時,去依賴朋友或熟人。

很多學校都有寫作輔導中心 (writing center)和演講準備中心(speaking center)。生活上的壓力和心理上的問題,可以去找心理諮詢中心 (counseling center),這在國內可能讓大家忌諱,但是美國司空見慣。絕大部份學生服務是免費的。

責任編輯:李曉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相關文章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中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发帖到此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访问此论坛。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opto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