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必備:活用統計學觀念,精準預測、果斷決策 整理.撰文/張玉琦 編輯 / 齊立文 文章來源 《經理人月刊》「活用統計做管理 」 假如你是一家麵包店的老闆,你會怎麼解決以下這些問題: � 問題1.烤箱的產能有限,該選擇生產哪些種類的麵包? � 問題2.想在網路上行銷麵包店,哪一種廣告比較有效? � 問題3.怎麼從麵包判斷,麵包師傅有沒有偷工減料? 用管理的語言來說,以上分別是「預估需求分配產能」「評估行銷方案成效」和「產品品管」問題,也是工作場合中經常會遇到的情境。這些問題,乍看之下似乎和統計無關,但是其實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應用統計的觀念和方法,來構思解決之道。 如果你具備統計思維的話,這幾個問題的思考方向如下: 1.列出最受歡迎的幾種麵包,優先生產明星商品。 問題1的關鍵是找出明星商品,這需要統計出麵包的總營業額,再算出每種麵包占總營業額的相對比例,優先生產能囊括七成營業額的產品組合。這會用到統計的次數分配表和直方圖,此種分析法也稱為ABC分析法(參見P.65)。 2.寫出兩種文案,分別廣告一段時間看看成效如何。 問題2要比較廣告成效,最好的方法是用統計的隨機對照實驗,讓兩種廣告隨機出現,一段時間後,觀察哪種廣告的效果比較好,再大範圍運用效果比較好的廣告。 3.抽查幾個麵包,秤秤看重量差距有沒有過大。 要解決問題3,你需要先知道麵包的平均重量,再對麵包進行抽樣,看看麵包的重量是否呈現常態分布的鐘型曲線?若是偏離曲線,就可能暗示麵包品管有問題。 培養從數據得到啟發的能力,評估決策與行動效益 做為一門蒐集、彙整、分析資料的科學,統計也是企業常用的分析工具。 電子商務網站亞馬遜(Amazon)能在你瀏覽時,推薦你「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這些書」,用的是相關性分析;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競選團隊,知道哪個版面的網站能讓選民增加捐款金額,利用的是隨機對照實驗;市場調查能用少數人的意見推算出整個市場的看法,依據的是抽樣調查的原理。 達特茅斯學院教授查爾斯.惠倫(Charles Wheelan)在《聰明學統計的13又1/2堂課》一書中,列舉出學統計的目的,其中包括: 1. 分析數據,將資料做出摘要; 2. 做出更好的決定; 3. 辨識出能提升做每一件事效果的模式; 4. 評估政策、計畫與其他創新事項的效用。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彙整數字做出決定、找出做事更有效的方法、評估計畫的效用,這些不就是經理人的工作嗎? 《統計學,最強的商業武器》作者西內啟更具體指出,統計學可以幫助商業人士思考以下3個問題: 1. 哪個因素的變化能提高收益? 2. 採取可引發這種變化的行動可行嗎? 3. 若是可引發該變化的行動可行,其成本會高於所增加的收益嗎? 多摩大學經營資訊學系副教授豐田裕貴則認為,商務人士學習統計學,不只是培養從數據得到啟發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統計學的技巧評估數據,可以親自體驗「建立假說、檢驗、解釋結果、重新思考」的過程。 豐田解釋,在商場上,發現「結果」以及形成結果的「原因」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這種在數字堆裡反覆驗證的過程,就是建立假說,是一項必須不斷練習操作才能提升的能力。而一旦純熟到了某個階段,擅長統計的人,就算不依靠數據分析,也能想得出好的假說。 ...詳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