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昨(30)日示警,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除了成熟產業的供應鏈競爭,新創產業、新興物聯網的硬體製造領域,台灣也面臨中國深圳製造商的威脅。李開復說,他認識的矽谷創業家要做物聯網硬體,「沒有人會找台灣」,恐成未來流失的商機。
李開復昨出席新書《我修的死亡學分》發表記者會,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提出以上觀點。他說,許多人認為物聯網帶動連網裝置需求大增,台灣的優勢在硬體製造,將能直接受惠,但他認為實情是「優勢、劣勢並存」。
李開復表示,台灣硬體廠商能接大量訂單、維持高品質,這是優點,但物聯網新創公司第一代產品出貨量往往只有數千、數萬個,不是台灣廠商擅長、願意做的模式。
他說,最近在矽谷接觸的所有新創業者,沒有人找台灣的廠商做產品,都去接觸深圳製造商。這些矽谷創業者是未來物聯網經濟的新星,深圳則挾龐大資源,正將過往的「山寨文化」轉成創新動能,台灣廠商此刻不去接觸這一切,或許以後就永遠失去了合作機會,在物聯網硬體製造的領域讓位。
他說,國內如聯發科、鴻海等大廠都已意識到此情形,推出物聯網應用平台,也開始為新創公司製造小訂單商品,是很前瞻性的思維,更多硬體商可以注意。
李開復被譽為「新創導師」,罹癌後轉移較多生活重心到台灣,多次針砭台灣創業環境,甚至曾重話批評「台灣創新環境像我一樣病了」。他昨日說,經過這一兩年,感覺台灣創業環境、創業者的積極度已大有進步,讓他非常欣慰,但對「大市場」的理解還是不足,對台灣業者最適合創業的大市場—中國,有些過度抗拒。
李開復強調,若要發展「大市場」,台灣團隊最適合的首選,仍是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許多新創團隊與政府機構積極連結的矽谷,成功機率相對不高。
他說,創新工場投資三家鎖定中國市場、出身自台灣的社群媒體、物聯網相關公司,發展都比以台灣、美國為基礎的公司好,「去大陸市場容易陣亡」,有時是個迷思。
他說,台灣創業團隊要走全球市場,約有六成最適合中國市場,二成適合美國,其他二成適合東南亞與日本市場,中國大陸仍是他最推薦的大市場創業地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