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原中國社科院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張博樹
中國思想激盪理論交鋒背後
2015年6月14日 第29卷 23期張博樹流寓美國近三年,長期關注中國的思想交鋒。他說,六四後中國經濟繼續改革,但政治改革停滯,造就了今天權貴資本主義急劇發展。分裂的光譜中趨向自由、民主的一端有助中國推進社會改革。
剛剛在香港出版的《改變中國:六四以來的中國政治思潮》一書,由身在美國的原中國社科院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張博樹撰寫,此書詳細闡述「六四」發生後二十六年來,中國思想界有代表性的九種政治思潮。張博樹自二零一二年秋天流寓美國已近三年,雖離開了中國思想界現場,但他這幾年在美國,一路走來始終對中國大陸發生著的風起雲湧的思想交鋒、思潮碰撞保持高度關注,且筆耕不輟,以自己的學術檄文參與其中。張博樹所指的九種政治思潮,包括自由主義、新權威主義、新左派、毛左派、中共黨內民主派、憲政社會主義、儒學治國論、「回到新民主主義」、強勢對外的「新國家主義」。
五月末,亞洲週刊專訪現居美國新澤西州的張博樹。他說:「『左』或『右』之類的術語,常常引起一些認知混亂。外國人可能搞不懂『新左派』在中國意味著什麼,因為這個詞在西方完全是另一個意思。那麼什麼是中國語境中的『左』或『右』?我們又如何界定上述九大政治思潮在當代中國思想場域中的位置?不同的分析框架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你寫作這部新著的初衷是什麼?
「六四事件」發生至今已二十六年,在這逾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裏,中國思想界、中國知識分子經歷了這樣一次巨大的歷史震盪,而這種震盪幾乎也伴隨著中國政治現實的變化而餘震未絕,於是產生更大裂變。我的這本書主要梳理了這二十多年來、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在中國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九種政治思潮,以思想光譜的分析方法逐一解析。我自己是一個憲政自由主義者,也可以說自己就是自由主義思想界的一員,因此這部著作也具有很強的論戰性。
你可以跟我們的讀者介紹得更詳細一些嗎?據說,你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就是這些內容?
其實這本書緣自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的一門課:當代中國九大思潮,英文叫The Nine Thought Trends in China。那是在二零一二年接近年尾我在哥大做訪問學者時,黎安友教授向校方推薦開設這門課,用中文講授,經學校教務部門批准,這門課成為哥大研究生的一門選修課程,因此我就走上了講台,開始在哥大的教學生涯,迄今也快三年了。在教學過程中,積累不少很難得的素材,我自己也頗多感受,於是萌生把它整理成書的想法。
但看了書稿,它完全是一部獨立著作,寫書與講課有什麼不同?
這本書並非課堂教學紀錄,而確實像你所說,是一部獨立著作。課堂教學講究「中立性」,教師雖然也要談自己的觀點,但首先是向學生介紹「知識」,就本課程而言,就是介紹九大思潮各門各派各自的觀點、主張,然後加以適當評論,供學生參考。寫書就不同了。在這本書裏面,我當然也要介紹當代中國各種政治思潮的基本主張,但評論、分析的部分大大加重了。我毫不客氣地對我的同代學者品頭評足,而不再有「中立」之類的顧忌。讀者會發現,我在本書中的思想立場非常鮮明。
你能舉例說說嗎?
舉例說吧,我對新左派的汪暉、王紹光,毛左派的張宏良、甘陽、劉小楓,「回到新民主主義」論的張木生,新國家主義的劉源、羅援等這樣一些各派頭面人物的代表性觀點的分析,每一章就是一篇論戰性文章。但我的觀點又是系統的,大家不難發現在面對各類不同評述對象時,我的立場和方法論原則的一貫性。
六四開槍終止政改勢頭
新書以「六四」作為你研究政治思潮這一課題的時間節點,你認為八九年「六四事件」對中國政治思潮的形成和推動有何影響?
在我理解中,「六四」天安門事件是當代中國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六四」前是中國改革開放十年,「文革」結束後,從一九七八年起到一九八九年,這段時間中國人民在反思文革帶來的歷史傷痛,希望找到政治和經濟上的現代化之路,並在這方面作出很多努力,可以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是思想解放的十年。但「六四」當時的中共政府強行把學生對於推進政治改革和市民要求反腐敗的和平呼聲鎮壓下去了,這樣一件事情構成了重大歷史轉折,它終止了前面十年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政治改革和思想解放的勢頭。「六四」後,中國經濟改革雖然在繼續,但「六四」以後重要變化是政治體制改革不再運作,而且是在大踏步後退。可以說,六四改變了一代人命運。今天權貴資本主義急劇發展,可以說是「六四」開槍的一個重大社會後果。
這句論斷怎麼理解,能給讀者作些分析嗎?
今天中國社會所最關注的,比如貪官腐敗問題、官民矛盾問題,這些說起來,其實都是和「六四」以後中國在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上面產生巨大反差的背景之下出現的情況。我之所以要從中國思想界的角度來談「六四」以後中國的變化,也是想凸顯這一問題:中國在這段時期的演變,特別是權貴資本主義的急劇發展,可以說是「六四」開槍的一個重大社會後果。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後果,官方是從來不允許民間進行深刻、自由的討論的。
中國民主轉型的思想博弈
書中所揭示的「六四」以來中國思想界的分裂,對中國社會的改革進程的影響如何,你怎麼看?
中國民主轉型的思想博弈、現實博弈都處於膠著狀態,自由知識界與自由主義反對派都苦於沒有機會、也都在尋找機會爭取那些可資爭取的「灰色地帶」,思想界的情形基本如此。我同時認為官方體制自身也並非鐵板一塊,其中有要捍衛這個體制的,也有懷疑乃至要解構、瓦解這個體制的。民間同樣非鐵板一塊,心懷良知但又抱有恐懼的恐怕是大多數,這就更需要自由知識界、思想界的努力走在前面來找到突破口。如果說,當局出於一黨壟斷公權力之私念,排擠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抵消自由知識界、思想界的影響,那麼自由知識界、思想界出於推進中國民主化之公心,則應身體力行,利用一切機會傳播自由和憲政民主理念,勇敢地、巧妙地進行思想交鋒、理論交鋒,坦然面對風雲激盪的短兵相接。這才是自由知識界和反對派應有的氣度。我相信,分裂的光譜中趨向自由、民主的一端對中國社會改革和進步的推進作用毋庸置疑。
當下香港,在一些年輕人中間出現一股「去中國化」、「逢中必反」的思潮,你怎麼看?
這種想法只是一部分年輕人的認知,有些年輕人思考問題簡單化,當看到抗爭被打壓了,就簡單理解為這是「中國」造成的。實際上「中國」是一個籠統概念。在新書裏我就強調,必須區分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和中國作為「黨國」,這是兩個不同概念。「黨國」是指中國現存的專制政體,是中共壟斷公權力的政治體制。而「中國」是我們共有家園,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對這個家園有一份共同的愛、共同的眷戀。如果我們的年輕人能把這幾層意思區分開的話,他就應該發現,真正應該批評和反對是這樣的一個政府,這樣一個政治體制,「去中國化」、「逢中必反」則是把這兩者混淆了。
香港年輕人對於「六四」的心結出現一些變化,你怎麼看?
我知道香港年輕人對於「六四」的心結始終很重,我也知道當下情況有了些變化,這和半年多前的「雨傘革命」有關,香港本土化意識比過去強烈,甚至出現某種意義上的「獨立」意識。在這個背景下,一些香港年輕人覺得「大陸的事情跟我沒關係了」,當中也包括在大陸發生的「六四」。其實香港未來民主事業的推進,仍是和中國內地的民主化息息相關,如果說中國作為一個整體的民主問題解決不了,那麼香港自身的真正民主也很難實現。■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独立中文笔会"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penchines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penchinese+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penchinese?hl=zh-CN 访问该论坛
北京 査建国
本文来自《童言无忌》邮件群组。回复本邮件将发信到邮件群组,将可能暴露您的email 地址,姓名,IP 地址,操作系统和发信软件版本信息。如要私下回复给本文作者,请手工拷倍发信人邮件地址另外发信。请参考 邮件组和电邮的隐私保护建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t/30122ea197f17c7
退订 请发电邮给 lihlii+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 请发电邮给 lihl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网页浏览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hl=zh-CN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上的"童言无忌"群组。
要在网络上查看此讨论,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msgid/lihlii/CAFH%3D8-7efBkT7dXHTGzqZDCCm_d71NFS8kOG3_XYXXBLoBV79Q%40mail.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