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星星之火,燎亮中原大地,欢迎任何有志之士加入我们反共复国行列。。。。。。投稿 molihuazh01.zhongguo@blogger.com
但2月21日,被視為生技界大明星的浩鼎,解盲結果不如預期,股價跌至400元左右攻防;中研院長翁啟惠因為技轉浩鼎,說明解盲沒有失敗,遭質疑是否立場不公正,外界也懷疑他的女兒翁郁琇購買浩鼎股票的資金來源,爭議未解。面對一波波的風暴來襲,台灣生技業會否一蹶不振?還是能持續攻頂、成為經濟再起的新星?《遠見》進行「解盲」,找尋答案。 一家公司可以動搖一個產業嗎? 2月21日,從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技轉醣蛋白技術而進行乳癌疫苗試驗的台灣浩鼎,解盲結果不如預期,第二天,股價從708元一路下滑,3月份股價甚至曾跌破400元。 翁啟惠因為技轉浩鼎,說明解盲沒有失敗而遭質疑是否立場不公正,外界也懷疑他的女兒翁郁琇購買浩鼎股票的資金來源,爭議不斷。 浩鼎風暴再起 生技業屹立不搖? 歷經這一震盪,大家急切想了解,生技業還有可能接棒資訊科技業,帶領台灣站上國際舞台嗎?在老化嚴重的台灣,國人生產的藥品和醫療器材,能延長大家的壽命嗎? 浩鼎一時造成社會紛擾,外界聯想,生技產業為何營業額低,竟能創造高股價?但是,持平而論,在過去十年,生技業已是台灣少數持續成長的明星產業。 生技類股總市值 四年飆漲近三倍 「台灣的生技業近十年複合年成長率是6.77%,超過GDP成長!」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祕書丁詩同表示,2014年的整體營業額是2886億元,十年內倍增,前景不可小看。 其中,醫療器材的成長最引人注目,這十年成長率達8.52%。「螺絲釘從一噸一噸賣,變成一顆一顆賣!」科技會報生衛醫農組主任林治華笑著說,過去做螺絲釘的業者是傳統的工具機,轉型做復健機器人後,價值大大不同。 台灣社會在過去十年對生技業有著美麗憧憬,也來自於投資大眾的青睞,股市就是指標。 看看2010年到2014年,生技類股上市櫃家數,從48家增加到88家,四年之內多了40家,總市值從2188億元增加到6377億元,成長近三倍,2015年還超過8000億元。 生技類股在台股占比,也從0.85%增加到2.16%。光是2015年,市值超過百億者就有19家。 根據《2015生技產業白皮書》,到2015年6月為止,已有87家業者被政府審定為新藥生技公司,共生產209項產品,有28項獲上市許可。 眼看生技產業表現亮眼,2015年,行政院更喊出「生物經濟發展方案」,納入製藥、醫材、健康照護、食品安全、農業等產業,預估在2020年,產值可占GDP的14%,在2021年,上看4兆元。由此可知,政府是生技業的最大推手。 「台灣發展生技,是跨黨派,不分藍綠、不分政黨的,」曾任工研院院長,在1999年創立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的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觀察。 回首1980年代,行政院想要發展B肝疫苗產業,未料失敗。1990年代,政府陸續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醫藥品查驗中心。
今年2月21日,浩鼎解盲失敗,生技業投下震撼彈。但不到48小時,23日下午1點,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全國產業之旅,第一站就來到南港軟體園區,直奔西北角F棟大樓,力挺浩鼎在內的十家代表性生醫業者。 大批媒體、保安人員與圍觀的周邊生技業員工擠爆,幾乎把蔡英文致詞聲淹沒。微小音量中,她語氣緩慢卻堅定地說:「今天政策團隊是帶著決心、信心而來。」 南港園區50家業者 年產值就達150億 為什麼蔡英文非要親自到南軟走一遭不可?攤開F棟廠商名單,包含浩鼎、醣基、藥華藥、中天、寶齡富錦,台灣生技業大咖都在這裡了。 根據生策會統計,單是這一地就50家生技進駐,2015年總產值達150億元,與2014年約90億元相比,猛增近七成。 在場一名資深生技線記者低聲說:「光這棟樓就養了多少生技業員工?小英當然要來!」 早在扁政府時代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蔡英文就特別重視生技業。2016總統大選前,她也發表生技醫藥願景,計畫從南港為軸心的台北聚落,連結竹北生醫園區、中科及南科,把台灣西部走廊打造為「生醫廊帶」。 相較電子業早期高度集中新竹,生技業則顯得遍地開花,各地各有不同定位。 生策會產業研發組長張益華分析,台北南港聚落是新藥研發的樞紐。她解釋,新藥研發須大量臨床試驗,還有繁雜法規認證。全台最好的學術機構及醫學中心,及衛福部、食藥署及醫藥品查驗中心都在台北,有無可取代的優勢。 台北市產發局長林崇傑估計,北市生技產值已達1344億元,占比約全台49%。未來整個生技聚落每年將可提供5000個就業機會。 從台北南下,來到新竹,踏出高鐵新竹站,竹北生醫園區赫然在望,步行就可抵達。 「這可能是全台灣距離高鐵站最近的產業園區了,」竹科管理局投資組副組長段思恆點出,交通便捷是竹北園區的利器。從這裡跳上高鐵,無論到台北、台中,或至桃園機場,都不到半小時。 竹北園區、中科、南科 醫材潛力大 從2003年行政院核定生醫園區就進駐竹北,十餘年來,這裡已從一片農田,蓋起一間間最尖端的生物科技實驗室,園區營業額在去年首度突破億元大關,較2014年大增63.53%。 一邊回憶當年親自拜訪農民談徵地的點點滴滴,段思恆滿懷希望地說,「我們的終極願景是要在這裡聚集一萬名高階生醫研發人才!」 他的信心不是沒來由。從園區制高點往下看,緊鄰高鐵站的大片綠地,正等待台大醫院竹北分院動工。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選後到新竹謝票時再次承諾,將與台大醫院、工研院等單位合作,把竹北打造成高階醫療器材重鎮。
1993年創立的聯合骨科,以生產人工關節產品聞名,目前產品已賣到全球30多個國家,八成市場來自海外,就是常被提出來的醫材典範企業。 來到南科路竹園區,遠遠就能望見聯合骨科的綠色關節圖形LOGO掛在廠房外牆上。這是2011年才投資逾億興建的高雄廠,也是聯合骨科將生產流程打通「關節」的所在。 研發、設計、製造一條龍 產能不斷擴大 高雄廠處長周金龍走進廠內,指著生產線說,這裡是全亞洲唯一有能力做骨科器材上游鍛造的,得以實現從研發、設計到製造一條龍。 由於業績太好,另一頭還在趕建三期廠房,因應中、美兩大市場,產能預計再擴建至3.5倍。 人工關節技術最早由歐洲發明,進入醫用市場後由美國主導。2014年全球154億美元市場中,美國企業就囊括93%。過去只有歐美大廠把人工關節賣到亞洲,從來沒有反向銷售的例子。 但聯合骨科卻在2001年,成為全亞洲第一家拿到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人工關節認證的公司。隔十年後,才有另一家韓國公司取得認證。 「人工關節其實並不難做,難在你要好好去做,」創辦人林延生說,關節產品原理或許簡單,但要做到完美、做到符合規範,卻非常不簡單。 例如一般產品若能做到1000個或1萬個只壞1個,就相當不錯,但人工關節產品1個都不能壞,「因為沒有哪個人願意當那個倒楣鬼。」 真有辦法做到毫不出錯?「可以,看你檢查多少次而已!」林延生說,要求品質別無他法,就是設下層層關卡找錯誤,所以聯合骨科產線員工中,品保人員占比高達一半。 林延生年輕時從事外商醫療業務,後自行創業醫療器材進口代理,其中主力銷售的關節產品,在國內市占率就達二成。 站穩市場後他開始動念,為何不自己生產?他估算,只要鞏固兩成市占,就可以生存。「沒想到這兩成市占率,花了20幾年才達到」,他笑嘆著說。 「那時候真是傻傻的,」他回想,「就覺得這東西能有多難?進口產品賣這麼貴,應該可以自己做出價格合理、品質也不輸他們的東西。」但這真是噩夢的開始。一來,人工關節必須植入體內,品質要求近乎嚴苛。產品上市第一天,品質就必須一步到位,「只有0分跟100分的差別,連99分都不行。」 二來,國內醫院向來崇尚國外品牌,對本土業者缺乏信心,讓聯合骨科起初連台灣市場都難打入。曾經有一位私立醫院院長對他說:「我就是不要讓病人知道我們醫院用國內廠牌的東西。」令他氣結。 打進美國市場是最難忘的成就 回顧20多年來創業過程,林延生最難忘的,是2007年終於打進美國市場那一天。 儘管2001年就取得FDA認證,但他始終無法把產品賣到美國。直到2007年赴美國洛杉磯參展,終於有經銷商為他在一家飯店安排說明會。
春季慢活 簡單啜飲
《遠見》雜誌贈 iLoveGlass雙層玻璃杯組(曲線杯+濾網+杯蓋) 實用價999元起
訂《遠見》贈 德國雙人牌TWIN NOVA 20cm雙耳湯鍋 實用價2,280元起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