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调用

星期四, 10月 04, 2012

[G4G] 社会浮躁只认钱――一个英国家庭迁离中国引发的思考

社会浮躁只认钱----一个英国家庭迁离中国引发的思考

作者:转载 谢来的文章2012-10-0217:59:11发布于:博客中国分类:时政
206013731

摘要: 社会浮躁只认钱一个英国家庭迁离中国引发的思考谢来 2012-09-2814:38世界华人周刊字号:T|T
一位在中国生活工作了16年的英国人携家人迁回故乡后撰写的一篇文章,引发在华外籍人士关于对这片东方土地错综复杂的情结的探讨。
现在,我就要离开了。我已经彻底从爱中抽身,从我的中国梦中醒来。在中
打印收藏
选择字号:小中大

社会浮躁只认钱----一个英国家庭迁离中国引发的思考 谢来

2012-09-28 14:38 世界华人周刊 字号:T|T

一位在中国生活工作了16年的英国人携家人迁回故乡后撰写的一篇文章,引发在华外籍人士关于对这片东方土地错综复杂的情结的探讨。

"现在,我就要离开了。我已经彻底从爱中抽身,从我的中国梦中醒来。"在中国生活工作了16年后,英国人马克*基多上个月在一篇博文中伤感地向中国道别。

这位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通"在文中写道,尽管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浮躁的社会现象让他最终决定要带全家离开中国回到英国。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也引发了在华外籍人士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变迁的探讨。

折射社会变迁的一面"西洋镜"

基多在华十多年的经历与其说像现代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倒不如将其视为折射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另一面"西洋镜"。

1986年,基多以学生身份首次来到中国,"和西方相比,它是落后的。很少能看到汽车行驶在街道上,成千上万的自行车,寥寥无几的街灯和不计其数的驴车在一个不快的速度下行驶着,能让学生爬上木板被载一程回到宿舍。"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感触是,"如果非要选一个词去描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会选乐观"。

十年后,基多回到中国,开始他"所梦寐以求的生活和事业",但这次似乎隐约有些不同,社会上出现了一阵商业气息。他在中国的事业起步于金属贸易,而当时中国社会弥漫的兴奋感就像他要签下一单生意时的心情。

在商界打拼过后,基多投身出版业。2004年,他创办的That's
Shanghai杂志,成为当时在中国出版的最成功的英语出版物之一。事业如日中天的基多受到媒体广泛关注,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为"微媒体巨头"。

但随后不久基多离开出版行业,隐退深山。举家搬到离上海3小时路程的莫干山中隐居,经营咖啡馆和家庭旅馆。在山中过上了英国人最想拥有的生活:一个家庭、一条狗,隐居山野,亲近自然。

2010年,基多在英国出版了非虚构类著作《中国杜鹃》(China
Cuckoo),描写了他在中国的事业和生活。一经出版广受欢迎,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德国《镜报》等西方媒体记者也前往探访。一夜之间,莫干山和山上的英国咖啡馆成为"国际度假地"。《纽约时报》旅游版评出的2012年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中,莫干山排名第18。

在中国城乡生活经历逸闻趣事和八卦,都成为基多的灵感。除了写书,他还为英国杂志《远景》撰写专栏。但随着8月8日《你永远无法成为中国人》这最后一篇博文的发表,基多的中国专栏似乎也将画上句号。

说"再见"源于不适应社会浮躁

离开中国的理由中,固然有许多和基多的个人经历相关,如他在经营家庭旅社和杂志时遇到的一些"水土不服",但他在文中多次强调,选择说再见更多是源于对当下许多浮躁社会现象的忧虑。

"当今中国社会只聚焦于一个方面:金钱和对其的获取。"据基多讲述,在他所居住的小山村,"人们从不问我和我的家人是否健康,他们关心的是我们的旅馆能赚多少钱,我们的车、宠物狗花了多少钱。"

此外,基多的忧虑还有"所呼吸到的空气和伤害我们身体的食物"。在他看来,中国的教育系统更像"一个测试中心",几乎没有体育和课外活动,"这里并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养教育成发明家和革新者,但这恰恰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出于这些关乎未来的担心,基多和他的中国妻子几经考虑,最终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英国。

更多老外深深被中国吸引

基多"告别中国"的博文发表后,在互联网上引发各国网友热议。

美国著名政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上,一位长住北京的美国网友跟风制作了一张《在华外国人的抱怨清单》,不过相比起深层次的剖析,这只是一个拿生活习惯差异打趣的恶搞。

也有人认为,基多谈及的很多问题同样困扰其他国家。《远景》网站上,网友Shanghai
Scouse说,作为同样被中国深深吸引的英国人,他也曾因为各种问题带着家人回到英国,但似乎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别处的草地总会更绿",中国能提供的巨大机遇又吸引他回到这里。

和基多一样的是,网友Shanghai Scouse这份两难的纠结源自对这片东方土地的感情。

过去三十多年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出国门和在中国居留的外国人人数持续快速增长。低廉的生活成本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就业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从2000年开始,进出中国的外国人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但《纽约时报》认为:像基多这样热爱中国却要离开的外国人不止一个。这个现象已经越发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的选择只代表了个案

韩国籍旅华作家金宰贤认为,基多离开中国的最大原因是:法治不完善的现状导致经营的不确定性过于大;民间私营公司生存压力大,再加上外国人的话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需要行政许可的行业里。"文中,我可以看到他对这些情况的无奈乃至愤怒。"同时基多也会担心下一代的教育,相比于英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不过,经常在中国媒体上撰写中外社会对比文章的金宰贤看来,基多离开中国的原因当中"个人的原因居多,不能广泛适用于别的外国人"。
"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中国比其他亚洲国家,比如韩国、日本,对外国人更加包容。这可能是一个大国的特点吧。"

其实在文章的最后,基多并未陷入完全的悲观,他希望"具有现代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仍在迈着不大的步子,用他们的方式让中国变得更好。

德国人看中国人:死要面子、爱围观

中国真是一个陌生的国度。那里的人们戴孝穿白衣裳,古老的中国书法在书写时从右到左,吃完主食之后才喝汤。中国人说"是",许多时候其实指的是"否",尤其在你问路的时候,似乎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我知道,其实他们自己都不认得路,只不过怕丢面子,就给迷路的外国人随便指出一条路。

当你在地铁站下车时,哪怕你喊破喉咙,并且在人堆里仿佛灯塔一样显眼,你也没法轻易挤出车门----于是,你终于意识到自己是身在中国。在中国,车才刚停稳,人们就一窝蜂地往车上挤,下车的人只能暂时靠边站。或者,有时人们上上下下同时进行。

被热浪、噪声和马路折腾得筋疲力尽的游客,于是到按摩院去做脚底按摩,希望在那里寻得片刻宁静和放松。可是,那种轻松美好的感觉突然被打断。

女按摩师撂下手中的脚,小孩子丢开玩具,打扑克的人放下扑克牌,所有人几乎是在同时朝窗户边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屋子外的路上发生了一起事故,对此中国人通常是不愿错过的。中国人总是保持着一种孩子般的好奇心。

在中国,私人空间似乎是不存在的,许多公厕既没有门也没有隔间,女厕所也不例外。买衣试穿时总有顾客喜欢拉起布帘偷看。这些对西方人极不自在的事情,中国人习以为常。

中国人爱问外国人的名字,喜欢打探外国人的收入和血型。不过,有时候,在提出第一个问题----比如,"你是哪国人"----之后,对话会突然陷于停顿。有一次在火车站候车,我对一个好奇的中国人回答说自己来自"德国",那名年轻人听后皱起眉头,一脸的困惑。接着,他再一次重复了一遍"德国"这个字眼。我提醒他,"德国"。他才豁然明白过来,"噢,德国。那个一头黄头发的克林斯曼,不就是德国的吗?"对,没错。

--------------------------------------------------------------------------------

外国人看中国的八种极端不良心态

在老外眼里,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度,这里的人善良热情,却也有这样那样不良的心态。

浮躁

浮躁即轻浮急躁、心浮气躁、飘浮躁动。这种浮躁心理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感情泡沫,在中国,以致娱乐化、"娱乐至死"成为时尚,到处充满廉价的笑声。中国人不愿意深入思考到底为什么发笑,值得不值得发笑。放弃了价值判断、放弃了思考本身甚至放弃了基本的感情冲动,这种笑到底有多少价值颇值得怀疑。这点最可笑。

中国人的一些电影、电视栏目,以媚俗为能事,追求感觉层次的沟通,热衷于搞那些"笑的绑架"节目,一些电视台让人觉得它是被市场买断了的笑的批发部。

喧嚣

声音大而杂乱称"喧",说话大而无当称"嚣"。

中国人这点让人最难受。

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是浮躁心态的行为表现。如果说浮躁心态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变得干瘪,缺乏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喧嚣倾向则使之更加疯狂。巴比特说:"有两条法则并立同行而不可调和,一条是物的法则,一条是人的法则。前一种法则建立舰队和城镇,但是它野蛮疯跑,并且对人极不友好。"喧嚣倾向就是物的法则大行其道的倾向,是对人极不友好的野蛮之道。

忽悠

这个让外国人们很费解,也是最疑惑不解的,看看中国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吧。

忽悠在古文献中为形容词,用"忽忽悠悠"或"忽悠然"、"忽悠悠"来表现一种事物状态或人物心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忽悠"为方言,意指"晃动"。在当前中国文化娱乐生活中,"忽悠"似乎变成了动词,指用云山雾罩、貌似有理的话把人侃晕,从而达到使人受骗上当目的的一种骗术。可悲的是,忽悠心态已从娱乐舞台转向现实生活,毒化了社会风气和心理文化氛围。

炒作

炒作原本是中医的一种制药方法,在今日的娱乐舞台上,它变成了"宣传"、"包装"和"推销"行为的总和。如同忽悠一样,外国人看不懂,觉得最无聊不过。

炒作是"忽悠"的高级发展,虽然炒作中包含着忽悠,但是炒作比忽悠带有更强烈的行为意向性和行为导向性。"炒作"和"忽悠"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忽悠"的对象是别人,而"炒作"的对象则是自己。"炒作"源于寂寞,人的三种需要----包容、情感、控制----得不到满足就寂寞,寂寞的人最容易炒作。炒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有人以自毁形象的方式炒作,就是为了抗议社会的忽略,即使引起社会否定性的注意也在所不辞。

炫富

炫富即炫耀、夸耀财富或富有,比如用百十辆豪华车队迎接一只百万元级别的动物,这种花不当值的行为以及与此相类似的活动都是炫富表现。炫富是浮躁、喧嚣、忽悠、炒作心态的必然结果,是一种非理性的飘浮躁动,是一种用行动表达出来的喧嚣,是大写的忽悠和疯狂的炒作。

中国富人们这点最可耻。

装穷

装穷是炫富的反面,是否定形式的炫富。装穷的人分两类,一类人不一定在物质上真穷,只是在心态上有些穷而已:另一类人怕别人向他借钱,因此见到什么人都哭穷。中国人这点最卑鄙。

装穷是富人的一种相对弱势心态。这种富人之间的相对弱势心态一旦被认定和强化,它就会变成一种真正弱势心态。

暴戾

暴戾即粗暴乖张。暴戾心理形成于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的社会环境。它和炫富是孪生兄弟:一个炫耀财富,一个炫耀武力,都是缺乏素质的表现。中国人这点最危险。

暴戾心态可以为社会上日益增多的谋杀案件提供说明。市场化所导致的金钱拜物教把社会人际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动物关系,把本来存在于动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弱肉强食"法则变成人类社会的公理,把人类文明行为退化为野蛮的刺激----反应模式,这是人类的退化和疯狂,注定要受到天人戒律的惩罚。

冷漠

冷漠是当前最可怕的社会心态,其结果就是麻木,麻木就是对他人痛苦失去敏感性的反应能力,就是无动于衷,当人们需要正义行动却无动于衷的时候,冷漠就变成了麻木。

前些年发生的众多围观者怂恿跳楼者往下跳的看客心理,亦是良知麻木的典型表现。这种麻木与中国作家鲁迅笔下的一位人物很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21世纪中国人最大的悲哀。

本文作者: 谢来

文本出处:博客中国

链接地址:http://11xioy.blogchina.com/1369748.html
2060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