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就像走路,親自走過才知美麗 | | 多讀書可以換早餐,偏鄉甲仙災後站起來 |
【作者:王思涵 │ 攝影:陳宗怡】 稱劉克襄為全方位的「自然解說員」,一點也不為過。在20餘載的寫作生涯中,作家劉克襄因早期找不到觀察自然的工具書,而成為當代華文自然書寫的先鋒,他一路從山川鳥類,寫到近郊蔬果,從野地冒險旅行,寫到古道探勘。遊記、散文不夠寫,他還題詩,自創動物小說的童書,甚至自己攝影、畫畫,創作繪本,帶導覽活動,就是要做大自然與讀者間的信差。 然而,這份走入田野「閱讀自然」的人生志業,卻是他在25歲時,因為閱讀三本書,才找到起而行的動能,慢慢走出來的。 1982年,劉克襄從軍中退伍,先後在《台灣日報》與《中國時報》美洲版的副刊擔任編輯。深受1970年代鄉土運動影響的他,在一波波反省土地議題的聲浪中,熱切找尋自己的發聲位置。 彼時,尚未解嚴,做為關心家國的熱血青年,劉克襄一方面跟著同伴暗地傳閱左派文學,另一方面,也開始有系統地蒐羅國內外有關環境科學的書籍雜誌,希望從中多了解自己的土地。 當時,影響他最深的是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第一本著作《海風下》,「這本書還有她後來的《圍繞我們的海》與《海之濱》,統稱海洋三部曲,絕對是我的啟蒙。」 讀瑞秋.卡森 開始關心自然 講到瑞秋.卡森,通常第一個想到的是《寂靜的春天》,因為這本書,全世界開始關注殺蟲劑的環境公害。 …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More | 【作者:柯曉翔 │ 攝影:陳之俊】 八月天,高雄甲仙,陽光灑落在漆成芋頭色的甲仙大橋。很難想像,三年前的這裡,甲仙大橋崩毀,附近小林村幾乎被土石流夷為平地。莫拉克颱風的狂風暴雨,留下滿目瘡痍。 八八水災後,大人拚經濟,小孩除了上學,很多時間都在閒晃。統一超商新甲仙門市店經理林德和很心疼,小朋友眼神變得空洞。他心想,該怎麼幫助小朋友呢? 鼓勵閱讀 集滿5點換早餐 八八風災後,外界捐了許多物資,包括書籍,但沒人鼓勵,小朋友不會主動去看書。林德和於是和甲仙國小教務主任張淑女、寶隆國小教務主任施瑛如等人商議,推廣閱讀。「我們要當孩子的鷹架,自己必須要先強壯,」張淑女說。 為了鼓勵小朋友,林德和向總公司統一超商申請資源,舉辦閱讀集點活動。甲仙、國小、小林國小、寶隆國小和甲仙國中的學生,人手一本閱讀護照,看完書,寫下簡短心得,找老師認證得點數,集滿五點,就可以找「阿和店長」兌換早餐一份。 甲仙國小五年級學生游秉勳一連換了三次早餐,還登上社區閱讀分享會,分享《金魚王在哪裡》。他開心地對媽媽說,不用幫他準備早餐了。妹妹游貽婷看到哥哥可用閱讀集點換早餐,也好想參加。「我們老師一直求校長,拜託讓我們參加,」她說。之後,低年級的小朋友也加入閱讀集點的行列。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More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