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有两次称得上帝国的年代,一个是唐帝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外患,也没有内忧,人民安居乐业,皇帝没有什么事做,就发展业余爱好,泡妞,唱K,盖更多更高的宫殿,兴趣来的时候就跟外国来宾一起研究学问,也或者学学西域的宗教,只要愿意,任何一个流派的宗教人士,都可以开坛布道。因为胸怀足够宽广,思想足够开放,所以唐帝国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技术,也保持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成果。
另一个帝国是蒙古人建立的蒙古帝国,马上铁骑一路拼杀,一直到达欧洲的内陆,饮马多瑙河畔。
在蒙古帝国的版图已经足够广大的年代,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对土地的欲望已经渐渐削减,想拥有多少土地,只要让战马奔跑多远即可。因为没有对土地占有的欲望,这些生性凶悍的士兵,所需要的就是胜利和征服的快感。每次攻下城池,最先杀死的是壮年士兵,如果是屠城行动,最先被杀的也是壮年男人,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长得五大三粗的蒙古人就一路播撒爱情的种子,现在他们子孙混居在中亚和欧洲的部分角落。因为没有定居的习惯,即使占领了华丽的宫殿,那些将士们,仍然习惯住在蒙古包里。有两类人可以免死,一类是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另一类就是宗教人士和知识分子。蒙古人让这些能工巧匠,制作更优良的攻城工具,让宗教人士传播文化。
蒙古人仍然知道,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是文化,他们对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有着天然的敬重,即使那些异域的宗教和他们信仰有多么的不同,有多少冲突,他们都不会杀死他们,而是让他们传播自己的信仰,容纳异己分子,允许不同思想存在,这不仅仅需要胸怀,更需要智慧。这个看似冷血凶残的部落在入主中原之后,没有焚书坑儒,而是大量起用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知识子,利用他们的才华,一起管理国家。而几百年之后,同为少数民族的满族人入主中原的时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政策。
闭着锁国是一步步实现的,因为边界外族的骚扰成为皇帝们的心腹大患,他们需要不断的去边陲巡逻作战。再后来,他们以为建立起一道城墙,也或者隔绝与外界的往来,便可以高枕无忧。
夜郎自大的结果就是变得粗俗和狂妄,所以,当蒸汽机轰隆隆的声音,震荡着欧洲世界,东方帝国仍然在农耕时代。唯一的王,每天要处理很多事物,他总是很忙。1793年,经历过工业革命洗礼,成长为西方强大帝国的英国国王,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历经九死一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来拜会这个东方世界文明大国的时候,清帝国已经远离世界核心,被渐渐边缘了。
但是,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乾隆和他的属下,面对这个西方的"贡使",坚持要行君臣之礼,而英国使者坚持中国的皇帝和英国的国王是平等的身份。在"跪"或者"不跪"的争论声中,带来五百多件礼品的英国人,不但没有完成英王交给的通商开口岸的任务,还一路受到精通官场术中国官员的刁难与戏弄。一年多的时间,英国人灰溜溜的失败了,退回海上,返程。
英国人"进贡"的礼品,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和连发步枪,还有四轮马车,以及钟表和天象观测演示设备。这些东西在欧洲,都代表着最先进的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清帝国的皇帝和大臣们,觉得这是奇巧淫技,很多设备还没有装配完成,便被扔进了仓库。几十年之后,当英国军队占领这些仓库的时候,发现那些原本珍贵的"礼品",仍然以当初的样子摆放着,这说明,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兴趣去研究它们。
虽然马戛尔尼带领着几百名包括宗教人士、科研人员、工匠,还有准备教授中国人使用火炮的军人,但是,他们都没有机会展示。虽然官员们见到了火枪的厉害,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军队要用弓箭和长矛。很多在内河和海上行驶的帝国军舰,竟然在船舷两侧画着舰炮,而不是装上真的火炮。很多重要的隘口,站岗放哨的士兵,在有军队首领来参观,或者有重大仪式的时候,才会穿上军装,而仪式一结束,他们就会立即脱下军装,换上他们的农夫装――他们本来就是农民。而这些士兵,有少年和青年,也有羸弱的老者。
被羞辱的英国人,不但一路观察的帝国的军防设备,也暗暗观测了季节的变化。他们在日记里,记下这个骄傲的帝国的落后,以及它的目空一切,其实已经虚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
终于等机会的英国人,在1840年6月,用轰隆隆的火炮敲开了帝国的大门,正如英国人所料,他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进军的速度的让欧洲人吃惊,这个在他们心目中的神圣而伟大的黄金帝国,竟然如稻草人一样,轻轻一挑,就有倾翻的危险。胜利的快感,很快被光环消失后的欺骗感代替,欧洲列强纷纷踏上这片在他们心目中盘居几十年的国土,逼着苍老的帝国皇帝,和他们签定各类条约,答应他们的条件。
这是这片土地五千年来,所受到的前所未来有的屈辱。而帝国的皇帝,仍然幻想天朝之国,可以安然无恙的传给后世子孙。在宫廷里,为了接班人问题,进行着明争暗斗。
一群由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甚至流氓无赖组成的"爱国"平民,在地方宗教势力的带领下,怀着对外来宗教和文化的仇恨,被推上历史的浪潮。因为洋人的到来,他们改变了作战和仇恨对象,把口号从"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对西方在华人士,和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进行屠杀,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为此失去性命。
在慈禧和光绪帝号召下,义和团和清军并肩抵抗八国联军。虽然念着"口枪不入"的口号,但是,血肉之躯,仍然会成片成片的倒在火枪之下。以前是为了赶走满清的皇帝,拥立汉人的皇帝;现在,他们想赶走侵略者,保留清朝皇帝。义和团战争的目的,现在仍然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相信,很多人是在不明不白的战争中,不明不白而且非常英勇的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清帝国的软弱,让欧洲列强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好,他们用枪炮能解决的问题,绝不再费任何口舌。现在,他们根本不需要考虑是不是跪着和帝国的皇帝讲话了。他们知道,只要他们想要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只需要调动军队就行了。中国军队,一部分在为抢地盘打仗,一部分根本就没心思打仗。狼狈为如丧家犬的皇族们,逃到无处可逃的地步。
当高傲变成了无比的自怜,任何表演都不再楚楚动人,只能让人唾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当帝国的封号变成中华民国。一个时代开始了。但是,因为利益的争夺,战火仍然没有从这片土地上消失。战争毁了财富,也毁掉了一个民族的自信,极度的自负变成极度的自卑。而自卑的后果,是封闭,或狂妄。狂妄到无知。
1949年是一个红太阳升起的年代。穷困百姓,在分到土地之后,找到当家作主人的快感。而这种快感,很快又被一场持续数年由政治失误而引发的权力争斗所淹没。闭关锁国数年之后,外面的世界已经非常精彩。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内在的精力强大到无与伦比的地步,总是能在崩溃的边缘,又焕发起勃勃生机。现在,它已经拥有位居世界第二的财富,虽然实行着与众不同的政策,它是这种活力,却是有目共睹的。因为是世界第二,所以,仍然不能与大洋彼岸的世界第一强国对抗,仍然要忍辱负重,仍然要韬光养晦……
仍然回到1868年。脱离大清帝国羽翼的日本,抛弃了宗主国的势力,走了一条全新的全西方化的道路,从文化到技术,从精神到制度。日本的成就,让它的亚洲兄弟们吃惊,也让世界惊叹。当一切荣辱都化为烟云的时候,它的黄皮肤和黑头发,仍然是亚洲的面孔。日本成功在,作为一个小国,它从来没有老大帝国的心态,也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一直以不耻下问的精神,吸纳全球最先进的思想和技术。
当一辆官车被数辆闪着警灯的警车前护后拥的扬尘而去我们被迫行注目礼的时候;当春天来临时我们在一张红纸上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后面打勾勾的时候;当好莱坞的娱乐大片横扫中国大地而爱国者高呼国人当自强的时候;当我们的国企用一叠叠的出口创汇的血汗钱换回美国国债的时候;当他国军舰以军演的名义航行在南中国海中国政府不断提出抗议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脚下富得流油的土地,还没有强大到足够威慑外来之敌的地步。
我们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一边为祖国担心着黄海美日军演的炮弹会不会擦枪走火,一边翻看着报纸,考虑是不是用我们半生的血汗钱,换来一套只拥有70年所有权的房子。除了我们生活在世界第二富有的国家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推荐三本书《停滞的帝国――两个文明世界的碰撞》《大国兴亡录》《美国的战争》。本篇文章的写作意图,均来自这三本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