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多少臉書朋友才夠 二十多歲年輕人每天花幾個小時在維繫社群網路上的朋友,但是人生需要一千多個一輩子的朋友嗎?《為什麼年輕人好像卡住了?》一書討論現代交友的痛苦... 問問一群老人,人生中讓他們最快樂的東西是什麼?他們大概會提到親情和友誼。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假如對社交生活感到滿意,通常對人生也會比較滿意。 從我五十多歲人的觀點來看,這話一點也沒錯,我最快樂的時光都是跟我先生、幾個至親好友在一起的時候。不過,當我讀到越多資料說社群媒體干擾了過去舊有的那套交友方式、虛擬友誼無法取代實質的友誼,我就越懷疑,現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到了我這個年紀會怎麼回頭看他們的人生呢? 畢竟,重要的關係大多是在二十幾歲建立起來的。根據芝加哥大學已故教授Bernice Neugarten的研究(她幫忙開啟了人類開發方面的學術研究),人們成年後的關係(不管是友誼還是愛情)大多是二十二歲到二十八歲之間確立的。我們二十幾歲交的朋友不僅是一輩子的朋友,也是我們第一批真正自己選的朋友,是我們成人後各項決定(住哪裡、在哪裡工作、在哪裡念書)所結交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選擇。而且,選擇如何配置、投入這些友情,也是二十幾歲很重要的心理工作。根據耶魯大學心理學家Robert Arnstein(他跟Neugarten一樣,也是人類開發研究的先驅),找到親密感──美好友誼的基礎和副產品──是十八歲到三十歲的五大人生任務之一。 但是現在這個年齡層有這麼多友誼是在網路上搜尋得來的,於是衍生出一個基本的問題:這種互動的影響為何?身為兩個年輕人的媽媽,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私人。我二十八歲的小女兒Samantha有一天會不會覺得她錯過了這種重要的人生資源呢? 2010年德州大學的Craig Watkins 和 Erin Lee做了一份研究,衡量社群媒體和真實世界社交生活的效應,他們調查了七百七十六個十八歲到三十五歲的人的臉書習慣,他們在《社群媒體哪裡有社交?》(Got Facebook? Investigating What's Social About Social Media)一書裡寫道:「不管是貼文、留言評論或照片,年輕人沉迷臉書主要是因為想連結、參與身邊或遠方或新交朋友的生活。」 【本文譯自《NEWSWEEK》OCT22/2012,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