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二, 10月 23, 2012

【NEWSWEEK】《新聞週刊》林肯:了不起的競選者


在藝術乘上食衣住行後,又是感動旅程開始,【art plus電子報】像個萬花筒圍繞著你,一起尋找藝術的力量!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10/23 第70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外文雜誌網電子報-新聞雜誌專欄-林肯:了不起的競選者
本週【外文雜誌網電子報】《NEWSWEEK》有些人認為政治是個骯髒的字眼。但第16任美國總統-林肯卻完美地掌握了政治無情的一面──因為他有著崇高的理想。

外文雜誌網電子報公告
因作業調整,發報時間將從每周五改到每周二,請讀者繼續支持本報。

 
  期別: OCT22/2012
  中國強迫拆遷案越來越多
  美國對谷歌引發網路爭議
   

中國強迫拆遷案例越來越多

國際特赦組織週四表示,中國人民被強迫搬離自己的住家和土地的案件大幅增加,成為民眾不滿的最大單一事件,也對社會與政治穩定造成嚴重威脅...

強迫拆遷長久以來已是中國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幾十年的經濟成長是靠房地產開發驅動的,而背後又有數百萬居民被迫搬離、讓給工廠和企業。不過,過去三年來,全球金融危機過後採行的經濟刺激方案造成全國建築業的榮景,也導致強迫拆遷情況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強奪土地,透過可能造假的交易賣給地產開發商,靠著賣地來償還經濟刺激方案衍生的債務。地產開發商通常會雇用流氓來威脅居民,有時甚至會動用暴力。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在他們詳細追蹤的四十被迫拆遷案例中,有九件最後造成民眾因抗議或拒絕拆遷而死亡。其中一個案例中,有個七十歲婦女試圖阻擋工人強拆她位於武漢的房子,因而被挖土機活埋。另外,四川省文昌市有個公安強行拘留一個嬰兒,直到嬰兒母親簽署同意拆遷才歸還。有些人拒絕拆遷卻鋃鐺入獄或被抓進勞改營。國際特赦組織表示,江西省河下鎮有個婦女向有關當局請願自己遭到拆遷一事,結果卻遭到毆打,還被迫接受絕育手術。有些絕望的居民縱火自焚,國際特赦組織表示他們記錄了四十一起自焚案例,發生於2009年一月到2012年一月。

國際特赦組織呼籲有關當局立刻停止所有強迫拆遷,確保沒有任何人會因為強迫拆遷而無家可歸,並嚴懲、起訴那些在拆遷過程中動用暴力的人。基本上,中國大部分土地都歸政府所有,政府可以以公共利益為由奪取人民的房產,照理說會對拆遷戶進行補償,不過並不是每一起拆遷都有補償,也不見得都公平。國際特赦組織表示,沒有可靠的估計數字可得知有多少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或農地,「不過數字大幅攀升是無庸置疑的」。

【本文譯自《TIME》OCT22/2012,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美國對Google引發網路爭議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Google進行反托拉斯調查,可能反倒對美國的創新產生始料未及的不利後果...

自從2004年股票上市以來,Google在網路搜尋市場已穩居獨霸地位。隨著Google的市佔率節節成長,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大張旗鼓主張Google濫用其搜尋力量、違反聯邦反托拉斯法。

經過將近兩年的調查,FTC即將對Google提起控告,FTC五位委員當中有四位認為Google利用其市場力量來傷害對手。如果控告成案,將成為1990年代司法部對抗微軟以來,美國政府對科技大企業採取的最激烈行動。

FTC受到很大的壓力要對付Google。FTC會不會贏還不得而知,但若打輸卻可能大傷FTC的信譽。因此,成案的機率很微乎其微,Google和美國政府比較可能會在未來半年到一年之內取得和解,短期來看, FTC不會在總統大選之前採取任何行動。

就算FTC信心滿滿(不過我們還看不出有此跡象),也應該會小心翼翼,避免損及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二十年來,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最充滿活力的商業平台,政府單位大多(也很明智地)採取不干預態度,要是政府官員開始大腳到處踩這個產業,可能會阻礙美國史上最強大經濟引擎之一的發展。

多年來,Google好幾個競爭對手和利益團體一直在敦促聯邦政府採取行動對付這個搜尋巨人(Google已握有七成市佔率),這個反Google團體包括FairSearch.org聯盟,這個聯盟是由Google幾個競爭對手所組成,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微軟(微軟多年來一直用不是很秘密的方式來對付Google),FairSearch.org主張Google利用市場力量來非法傷害對手。

更具體地說,這個聯盟主張Google一直在利用獨霸優勢來「將競爭對手排除於市場之外,特別是在高流量的行業,像是旅遊、求職、健康、房地產、媒體和在地搜尋」。換句話說,這些公司指控Google以不公平的方式將競爭對手排除於它的搜尋引擎結果之外,以便把用戶導引到Google自己的相關產品。

【本文譯自《TIME》OCT22/2012,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期別: OCT13-19/2012
  不平等現象與世界經濟
  香港回歸後的磨合
   

不平等現象與世界經濟
真正的進步主義,各國需要採取一種新型的幾近中間派政治,來在不損害經濟增長的前提下,解決不平等問題...

十九世紀末,全球化已經進入了第一階段,新發明不斷湧現,世界經濟的面貌發生了變化。但那個「鍍金時代」同樣也是眾所周知的不平等時代──美國的斂財大亨和歐洲的「唐頓庄園」階級,積累了鉅額財富(「炫耀性消費」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899年)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和對社會主義革命的恐懼)引發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反托拉斯戰和Lloyd George的《人民預算案》。

當時,各國政府推動競爭,採用累進所得稅制,並且編制了社會保障「安全網」的雛形。這個新時期在美國被稱為「進步時代」,其目標就是在不削弱社會創業活力的前提下,提高社會的公平性。

當代政界需要經歷一次類似的革新,去研究出一些方法,在不損害經濟增長的同時,能緩和社會的不平等現象,這種兩難抉擇已經成了政治爭論的焦點,但這些爭論通常來說都是光打雷不下雨,並未帶來實際的改變,因此,在美國大選巡迴宣傳途中,左派攻擊羅姆尼,認為他是個斂財大亨;而右派則對歐巴馬嗤之以鼻,認為他是個階級鬥士。一些歐洲國家的政治人物,索性向暴民做出了讓步:法國總統奧朗德的75%所得稅提案就是證據。在新興世界的大部分國家裡,各領導人寧願去掩蓋社會不平等問題;對於開法拉力的「太子黨」的窮奢極侈,中國緊張不安、左右為難;因為對腐敗現象視若無睹──這些都是推諉逃避的明證。

核心問題在於政界缺少正確觀念。右派仍然認為不平等現象無關緊要;左派的基本立場就是對富人徵收更高的所得稅,並進一步增加社會開支。如今,蕭條的經濟需要吸引創業者;而各國政府的規模已經遠遠超過羅斯福和Lloyd George的想像,對未來許下的慷慨承諾已經讓他們不堪重負。當今世界需要進行一次更為深刻的反思:可稱之為「真正的進步主義」。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OCT13-19/2012,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香港回歸後的磨合

香港新特首似乎決心要自毀聲譽...

大家都知道,今年七月新上任的香港特手梁振英與北京的某些領導關係密切。二十年前的港英時期,這個人稱CY(粵語「振英」兩個字的拼音首字母)的人脫穎而出,深得中國領導的信任。雖然梁振英多次否認自己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但他深得中共信任,人們總是懷疑他的非黨員身份(香港法律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不得任特首)。人們也知道,香港自1997年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後,香港市民非常懷念港英時期所享受的自由權利,同時他們也擔心自己會被大陸同化。

所以,他們現在不僅感到擔心,更感到驚訝。因為不論是原本就設計如此,或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負擔,梁振英不斷地讓香港民眾感到愈來愈疑慮。自從被選定為「行政長官」(這個職務被如此稱謂,是針對「香港並非中國行政上的一個城市」這個概念的認可)以來,他一直被「愈來愈接受中國的影響」這個看法所牽累。這個看法如此根深蒂固,使得現在即使是任何明智的決策,都會被視為是陰謀。梁振英在未來五年內(或甚至更長遠的時間)領導香港的能力,不能是理所當然的。

本月南丫島附近的撞船事件造成39人遇難。梁振英確定當天為全港哀悼日,但這也沒能帶來全港的團結。相反的,梁振英在處理此事件時,人們質疑了中國政府的角色。為什麼梁振英到醫院去探望被救人員時,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事處副主任李剛會出現在梁振英的身邊?為什麼中國媒體要對黨中央發出「重要指示」說要「不遺餘力」地處理此次災難進行特別報導?梁振英真的需要什麼指示嗎?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OCT13-19/2012,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期別: OCT22/2012
  林肯:了不起的競選者
  你需要多少臉書朋友才夠
   

林肯:了不起的競選者

有些人認為政治是個骯髒的字眼。但第16任美國總統卻完美地掌握了政治無情的一面──因為他有著崇高的理想...

最近的林肯熱潮(在2009年他的200週年誕辰以及紀念美國南北戰爭一百五十週年時開始)絲毫沒有顯示出任何減弱的跡象。這場熱潮,還可能在史蒂芬史匹伯於美國大選後將立即推出的電影《林肯傳》(林肯的傳記電影,由Daniel Day-Lewis演出)達到更高峰。根據一個熟悉這部電影製作過程的消息來源指出,史匹伯還刻意低調地製作這部電影,直到最近分歧的總統大選競選活動結束才公開,以避免林肯被利用於政治競選上。

但是,避免林肯成為爭論的焦點,卻無法讓他不受到政治的注意。當時在一個政治和黨派承諾受到廣泛詆毀的時代,林肯在政治上的表現可能不容易獲得我們的認可 ,但在他任職總統時的表現,證明了黨派之爭和政治的無情,可以用來推進的最高理想。而他1864年競選連任的戰鬥(如果沒有他在競選時的奮鬥,主張奴隸制度的南方幾乎肯定會贏得勝利),以及隨後通過第13修正案:從《憲法》裡終於清除奴隸制度,都是最清晰的明證。最終,林肯掌控了那場選舉,因為他能掌控政治。

「林肯這個人太高貴,不該走政治這條路」的這個神話,是在他去世的那一刻開始的,他的身體趴在福特劇院(他被槍殺的地點)對面房子裡的一張小床上。林肯總統的最後一口氣,由戰爭部長埃德溫·斯坦頓(Edwin Stanton)做了個著名的註腳:「現在,他屬於時代了。」自此,每個時代都會出現當代的林肯。耶穌受難日時紀念那些殉教者,而林肯成了神,和普通人林肯、理想主義者林肯,同時存在美國人的集體想像中。

【本文譯自《NEWSWEEK》OCT22/2012,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需要多少臉書朋友才夠

二十多歲年輕人每天花幾個小時在維繫社群網路上的朋友,但是人生需要一千多個一輩子的朋友嗎?《為什麼年輕人好像卡住了?》一書討論現代交友的痛苦...

問問一群老人,人生中讓他們最快樂的東西是什麼?他們大概會提到親情和友誼。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假如對社交生活感到滿意,通常對人生也會比較滿意。

從我五十多歲人的觀點來看,這話一點也沒錯,我最快樂的時光都是跟我先生、幾個至親好友在一起的時候。不過,當我讀到越多資料說社群媒體干擾了過去舊有的那套交友方式、虛擬友誼無法取代實質的友誼,我就越懷疑,現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到了我這個年紀會怎麼回頭看他們的人生呢?

畢竟,重要的關係大多是在二十幾歲建立起來的。根據芝加哥大學已故教授Bernice Neugarten的研究(她幫忙開啟了人類開發方面的學術研究),人們成年後的關係(不管是友誼還是愛情)大多是二十二歲到二十八歲之間確立的。我們二十幾歲交的朋友不僅是一輩子的朋友,也是我們第一批真正自己選的朋友,是我們成人後各項決定(住哪裡、在哪裡工作、在哪裡念書)所結交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選擇。而且,選擇如何配置、投入這些友情,也是二十幾歲很重要的心理工作。根據耶魯大學心理學家Robert Arnstein(他跟Neugarten一樣,也是人類開發研究的先驅),找到親密感──美好友誼的基礎和副產品──是十八歲到三十歲的五大人生任務之一。

但是現在這個年齡層有這麼多友誼是在網路上搜尋得來的,於是衍生出一個基本的問題:這種互動的影響為何?身為兩個年輕人的媽媽,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私人。我二十八歲的小女兒Samantha有一天會不會覺得她錯過了這種重要的人生資源呢?

2010年德州大學的Craig Watkins 和 Erin Lee做了一份研究,衡量社群媒體和真實世界社交生活的效應,他們調查了七百七十六個十八歲到三十五歲的人的臉書習慣,他們在《社群媒體哪裡有社交?》(Got Facebook? Investigating What's Social About Social Media)一書裡寫道:「不管是貼文、留言評論或照片,年輕人沉迷臉書主要是因為想連結、參與身邊或遠方或新交朋友的生活。」

【本文譯自《NEWSWEEK》OCT22/2012,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SUCCESS MAGAZINE NOV/2012
封面故事:清楚冷靜、了解自我—丹佐華盛頓

【好萊塢】絕對是〝紙醉金迷〞的好地方!不過,如果你是【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那又另當別論了…"如果你不信任開車的人,就不要上車!"說完這句話,Washington就大笑了!他的建議︰簡單、明瞭…在這個行業,超過30年了,他第一次和和【奧斯卡得主Robert Zemeckis】合作…"在你接受任務前,一定要先看過、聽過、討論過!若不小心,不管在哪�,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廣為傳播…"...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CT/2012
封面故事︰大量傳輸的資料匯整法

企業喜歡收集【大量資料】,不管是否會派上用場,只是準備不時之需…為了把全部資料變成【黃金】,我們需要新的技巧,和新的管理方式!『你無法管理—你不珍惜的事物!』這句話的含意甚廣,也解釋了【數據資料】收集的重要性!簡單來說,因為這些資料,管理階層才能有效率的正視問題,並且找出解決之道!企業若想要有進步的觀念,必須把知識轉化成真實的層面...

年輕人提昇職場競爭力
現在訂閱彭博商業週刊一年期 + 遠見一年期!專案下殺1.9折!
 
精要策略推動企業成長
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嗎?傳統計畫模式已無法應付世界變化的速度,你需要一套簡單、快速又有效的計畫程序,把握 3 個關鍵問題,在 1 小時內作答,為企業建構可行藍圖。

讀完了故事,然後呢?
「我都不知道要怎麼帶孩子看書耶,看完書之後要幹嘛?」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呢?讓孩子時而思考、動手操作,或只要輕鬆的聽完故事,因為所有的閱讀,或多或少在孩子的心裡「長根、發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