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5年大陸第一個EMBA於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算起,EMBA學程在中國,不過才20年。但近幾年來,大陸EMBA卻後來居上,隱隱已追上歐美水準。一方面,大陸的EMBA愈來愈國際化,同時,也愈來愈具有「中國特色」。 2014年10月一個秋天的早上,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課堂上,一場互動激烈的案例討論課,牽引所有學員豎起耳朵專心聽,深怕錯過其中任何一個字。 「2002年,深圳發展銀行要賣,你若是花旗的老總,會不會動心?為什麼?」金融系教授金李瞇著眼拋出問題。這堂課的重點是探討公司金融財務實戰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涉及企業兼併與收購。 教授化身導演 鼓勵挖掘問題 開始上課不到5分鐘,這位曾在哈佛大學任教十餘年的教授問完,立刻點名簡稱「羅總」的同學回答。「羅總」的職銜全名是成都航空副總經理羅宇。「我會感興趣,」羅宇即席回答,因為中國做得不好的地方,西方企業才有機會,況且先進入者先得。 接著被點名的「楊總」,是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投資集團總經理楊世泰。他認為,深圳發展銀行計畫出售給外資,是中國政府放鬆市場的訊號,國際大銀行能擁有第一張中國牌照是值得的,可為外資金融集團在中國布局的下一步大發展做準備。 另一位同學「徐總」的回應則截然不同。這位房地產集團副總徐健飛,答案卻是「我有顧慮!」理由是中國政府對銀行業的干涉很深,這家待價而沽的銀行應該有很多壞帳,正應了那句話「活魚吃不到,死魚才給你吃。」 其他同學在教授引導下,紛紛發表意見。領口夾著小蜜蜂麥克風的金李,全場飛奔,一下在白板上書寫學員所言的關鍵字,一下走上階梯邀請同學提問。他成功地讓學員假想成是併購事件中的主事者,設身處地做決策,更歡迎同學之間互相辯駁。沒想到同學們下了課仍意猶未盡,聚在走廊繼續討論。 這樣的上課形式,名為參與式教學,是源於哈佛、最正宗的商學院教學路數。教授化身導演,學生成為主角,發掘問題,發表意見,分析問題,並尋找可能的解答。這樣的上課方式,如今也成為大陸名校EMBA的常態,甚至有可能青出於藍。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