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公司看準中國龐大的人口商機,加上北京政府對外國製片商釋放利多,促使中、美電影業近來掀起合作潮。但中國官方對電影創作的自由仍多所箝制,使這條合作道路充滿挑戰。
奧斯卡最佳影片製作人弗蘭佐尼(David Franzoni)去年獲大陸國營電影公司邀請,為一齣以唐朝為背景的電影打造劇本。他希望透過一個叛變的將軍角色,把時空拉回古代。但他的想法遭中國製片商否決,認為將軍不該被塑造成英雄,焦點應放在遭背叛的皇帝身上。因此,劇本只好重寫。
好萊塢和中國正加快腳步合作拍攝電影。一方面,好萊塢希望在成長快速的大陸市場分一杯羹,而中國也希望複製好萊塢重金製作電影的成功經驗。
但弗蘭佐尼的例子其實反映出許多好萊塢電影公司與中國製片商打交道所面臨的挑戰。雖然北京政府最近對外國製片商釋放誘因,但仍嚴格把關參與投資的公司和電影內容。
迪士尼公司剛宣布和中國DMG娛樂傳媒集團合作拍攝「鋼鐵人3」。DMG執行長密茨(Dan Mintz)不願證實北京官員是否看過劇本,僅表示雙方已經過多次討論,有信心任何創意都能過關。
密茨在中國市場已耕耘多年,他說:「在美國你只要關心一群人,就是消費者。但在中國拍片,你得同時和政府與消費者打好關係。」
數十年來,美國電影公司一直試圖突破北京官方的箝制,進軍中國電影市場,目標是分食當地日漸成長的票房大餅。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票房營收到2015年將攀抵50億美元,優於去年的21億美元。
今年2月北京政府宣布放寬外國片的進口額度,從原先的每年20部增至34部,同時也把美國片商可分得的票房營收比率,從目前的13.5%-17.5%提高到25%左右(但此規定不適用於中國片商)。
中美製片商合作多半是希望吃下中國的海內外票房。然而,以中國為主題或影射中國的電影卻經常在美國市場滑鐵盧。北京官方對電影內容鉅細靡遺的審查,也讓美國製片商的挑戰顯得更複雜。
這點從最近幾部電影就可看出,例如,去年上映的「金陵十三釵」。這部對白夾雜中英文的電影由知名好萊塢男星克里斯汀•貝爾主演,去年和年初至今的中國票房淨營收突破9,500 萬美元,一舉成為去年淨賺最多的中國發行的電影。
然而,回到美國本土,大型發行商卻對這部片興趣缺缺。內情人士透露,該片大量著墨歷史事件和暴戾的國家衝突,加上中文對白太多,發行商才因此卻步。最後,這部片在美國的票房淨營收只有30萬美元。
好萊塢律師沙茲曼說:「電影公司都試圖打造出風靡全球的電影,但現在製作人必須自行判斷自家電影能否真能吸引中國和英語系國家的觀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