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二, 7月 24, 2012

Re: [G4G]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不爱喝茶的中国人算中国人吗?

中華文化?扔到路邊去吧。




追溯人飲茶的源流,若依文獻來推敲,可上溯至西元前二千七百三十七年中古時代的神農氏,陸羽的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陸羽,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疪,對茶有很深的造詣,時人稱之為「茶神」,有茶經傳世,以後的茶書皆依此改良。

明代,茶的形狀已漸由團茶變成散茶,於唐宋飲茶的準則也做了增補或刪除。現今的製茶方法與泡茶法即是延襲明代的方式,至今巳有六百年的歷史。明代品茶活動由戶內轉向戶外,時常舉行「點茶」、「鬥茶」之會,互相比較技術高低,一時蔚為奇觀。

受漢族文化影響,使日本的飲茶方式也開始宏揚,以茶道大師千利修總合日本飲茶經驗,開創日本茶道,至江戶時代產生無數流派,注入日本人自漢族習來的點茶,鬥茶之會,再賦與宗教及禮教意味,用於專業待客之「日本茶道」由此誕生,漢族固有習俗便由日本傳承發揚光大。

漢 族亡國後,清國皇太極入主中原及多爾袞攝政以來,恐懼漢族再興,對漢族文人素有之飲茶法規尤為嚴密,且又興「文字獄」,使漢族文人精力與思想遂而受挫,為 避免惹上不必要暴政迫害,多已無心「點茶」「鬥茶」,吟詠「茶」了,再加上清國為鞏固殖民霸權,私底下放縱鴉片散播、使吸食鴉片取代飲茶地位,茶飲也為吸 食鴉片習俗所取代,至此飲茶意義僅存於普通解渴之用,漢族品茶文化也就此失去了禮儀,失去了記憶,漢族茶會傳統自漢族中瓦解,與漢服一起煙消雲散。

距東寧亡國後兩百餘年,明鄭傳承之飲茶文化亦完全毀滅後的現代,在鄭成功文化節裡,看見松浦史料博物館理事長松浦章受市長許添財熱忱的邀約,於12日下午在延平郡王祠舉辦「獻茶儀式」,向延平郡王鄭成功致意。

雖然這只是曇花一現,當然這也不代表明鄭傳承的漢族文化裡具有禮儀,道德,傳統的茶道文化已經復甦於現代台灣裡。

但能夠在現代台灣裡頭,親見到可能比明鄭茶道文化更為洗練精勘的日本茶道為延平郡王獻茶,還是讓偶猛烈感動,一時之間忘記了,滿清與外省人對台灣漢人的殘酷迫害以及滅絕文化的暴行。

「文武為武家的二道,而茶道即為文武二道中的風流,不喜柔弱偏好強與美。心的修行亦不在此外,昨日的非是今日領悟的依據。」,又說「武道寓於風流中,於茶儀間培養心膽。」,正符合東寧總制陳永華開設的學院教育,文武雙全的宗旨。

日本傳統~實在是太適合受外省人迫害而失去固有民族傳統的台灣人去學習了~


中國國民黨傳的中華文化?扔到路邊去吧。

那已經是深中滿州奴化之遺毒的糟粕。


�X�B: 中華文化?扔到路邊去吧。 - 三民主義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a666a444a13/3690605#ixzz21ZFFnbjE

2012/7/23 Kasia Hu <hometown.kasia@gmail.com>
2012年 6月 10日
不爱喝茶的中国人算中国人吗?

 
作者 杨眉

法国的世界外交论衡月刊推出了六七月份的中国专刊,标题为Chine:État Critique,可以翻成是危机中的中国,也可以翻译成是中国批评。这本厚厚的九十多页的专刊汇聚了多篇涉及中国与南海的关系、中国国内西藏与新疆地 区、中国农民工的生活条件以及中国的侦探小说等多方面的议题,其中包括法国著名汉学家与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的文章:人权对和谐,著名汉学家汪德迈文章: 孔夫子 !文化的革命性奠基者以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高等社会学院研究部主任伊莎贝尔•蒂罗的文章,拒绝服从的民工们。有机会本台将在以后的节目中向大家做一 一介绍。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中国专刊哈桑刊登的瑞士日内瓦大学汉学家朱费瑞Nocoals Zufferey 的文章,标题是:不爱喝茶的中国人能算中国人吗?文章是这样引出主题的:中国领导人寻找中外都认可的体现中国的民族身份的物品,茶叶是最理想的选择,因 此,茶叶作为植物的发现历史以及作为国饮的历史在中国都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大事。

文章介绍说,英国人罗伯特•布里斯1823年在印度阿萨姆省发现野茶树,而在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茶叶产自中国。布里斯的发现使人们对茶叶的源产地做 出了新的猜测,有人认为可能宽叶子的茶叶源自印度,细叶子的茶叶源自中国;有人认为茶叶源自东南亚多个国家;也有人认为茶叶可能来自一个包括中国、印度以 及缅甸在内的国家地区。这些有关茶树源头的理论都不能使中国人满意。中国在各地两百多个地方都寻找到了野生的茶树,并且在中国的古书中寻找出了与这些茶树 与关的字语。中国的专家们提醒说在茶叶被发现的时代,也就是一两亿年之前,印度的北部被海洋淹没,与亚洲其他地方完全相隔。此外,中国人还强调指出宽叶茶 与细叶茶之间的区别微不足道并不能算是不同的种类。作者评论说,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中国与印度、中国人与印度人都不存在,所以中国人费尽心机要将茶叶的源 产地定为中国,未免让人觉得可笑,尤其是中国人那义愤填膺的样子,给人感觉是似乎争夺茶叶的源产地同争夺西藏以及台湾的领土主权一样重要。

事实上,没有任何人质疑是中国人发现了茶叶,更没有人对中国人对茶文化的贡献表示异议。然而,中国所有与茶叶有关的文章都令人厌烦地写着中国有五千人的饮茶历史,咱们来验证一下,这五千年的饮茶历史的说法到底出自何处。

首先,茶叶的发现往往是同神农联系在一起,神农据传说生活在公元前三千年,中国传统往往还说神农将如何饮茶的方式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上,而事实 上,《神农本草经》撰写于公元初东汉期间,因此这并不能证明中国在公元前三千年就饮茶。其次,说中国人饮茶已有五千年历史的另一原因是既然中国历史已经有 五千年,那么,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也应该是同步的。问题是,中国有五千年历史这一说法本身也值得进一步的推敲。这五千年的历史的说法综合传说和史实,它起源 于三千年前的黄帝,而中国人都是黄帝的传人,但是,有关黄帝的故事毕竟是没有史实证明的传说,真正有记载的历史应该从商代开始,也就是说,在公元前一千五 百年左右,严格的来说,中国应该至少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这已经不错了,但是,很明显,这一数字并不能满足中国的史学家们。

事实上,中国史书上有关茶叶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年前的西汉年代,公元前59年王褒撰写的《僮约》中记载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样两 名话。这两句话离今天确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之后,起码又要通过还几个世纪喝茶的习惯才会在全中国普及,一直到公元三世纪,喝茶的习惯似乎还仅仅停留在中 国西南部的四川一带,据撰写于公元五世纪《世说新语》记载,当时的一名贵人并不知道茶叶为何物,这就足以显示饮茶的习惯当时还只局限于中国的某一些地区。 之后,随着佛教的普及,确切的说,是在唐朝,茶叶的饮用才充分普及,今天中文中使用的茶这个字也是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才推广使用的。

所以,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确实离书本上到处可见的五千年的历史相差得很远,当然,同欧洲的饮茶史相比较要悠久得多,欧洲从十七世纪开始才知道茶叶为何 物。最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大量介绍茶文化的书籍以及杂志,茶水被推上了国饮的地位,多个作者都把茶叶与中国的民族身份联系在一起。当然,毫无疑问,法国的 葡萄酒与苏格兰的威士忌酒都多少体现了法国人与苏格兰人的民族身份,但是,法国的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葡萄酒文化。在中国,茶经常被认为是同国画以及古诗词 一样都带有清纯淡雅的特征,茶又经常同哲学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甚至被认为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极其世界观,茶因此经常与和谐这个词语相提并论,阐述上述观点 的理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有尽有。例如浙江大学茶学系副教授、《中华茶文化》一书的作者黄志根就写道 :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在茶文化中,水与火配合得却那样的默契、和谐和统一。有作者表示:茶文化已经融入中国人的骨髓,另有人则表示茶道反应了中国文 化的本质,还有人甚至质疑:那些不爱喝茶的中国人还能不能算是中国人。许多中国人都表示,见客先上茶,反应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清淡和平的茶水体现 了中国人外柔内刚的特征,同崇尚火与武力的西方人完全不同。同样,日本的茶道在中国人看来也只是走形式,而不能反映茶道的真实实质,中国人批评日本茶道过 于走形式,剥夺了饮茶的真正的乐趣。

此外,饮茶文化也成为中国汉族与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纽带,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少数民族既然都饮茶,这就说明他们本来都同汉族是一家,都是炎黄的子孙, 至于有些少数民族饮茶时添加别的佐料,这被认为是未完全开化、文明程度不高的体现,汉族人不加任何添加料的饮茶方式当然是最文明的方式。

作者最后评论说,有意思的是从今天中国的政治社会现状来分析中国茶文化的新兴现象,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逐渐打出了民族主义的口 号,因此试图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寻找可以发扬光大的因素,于是,孔夫子,茶文化等等都被推上前台,作为失去一切道德准则的今天中国社会的替代物。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