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策略化解對立危機, 不再怕衝突 企畫•採訪•撰文 / 陳書榕 文章來源 《經理人月刊》2013年4月號 面對衝突時,透過釐清你在這場衝突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願意捨棄什麼,再針對當下的衝突情境做出選擇,就能順利引導衝突走向你想要的結果。 日本KDDI創辦人稻盛和夫說:「不同的意見愈多愈好,因為它最終的結論將更高明,會減少公司犯錯的風險。」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認為:「意見相左、甚至衝突,是必要的,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事。」 旗下有SonyBMG、蘭登書屋(Random House)的全球第三大私人媒體集團博德曼(Bertelsmann)的執行長湯瑪士•米德霍夫(Thomas Middelhoff),上任之初,就聲稱決心將這家企業打造成「德國迪士尼」,他高調而強勢的作風,與創辦博德曼的孟恩家族(Mohn Family),神祕而不喜張揚的性格,完全背道而馳。 米德霍夫一心想讓博德曼公開上市,但對家族成員來說,這根本是變相削權、奪取利益,這件事徹底惹毛了家族領導人萊因哈特•孟恩(Reinhard Mohn),孟恩發了封信給所有員工,明白指出:「肇因於某些管理者的無能與貪婪,阻礙企業發展,因此創辦家族必須保留更多決策權。」不久,米德霍夫果然被掃地出門。 孟恩在削弱執行長職權以家族的領導權取代之,就是要讓繼任者,別再妄想要撼動孟恩家族分毫,岡特•席藍(Gunter Tielen)就在這場風暴中接任執行長,外界預測他將在短期內黯然下台。 事實上,席藍的表現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鏡,2002年《時代》(Time)雜誌報導,席藍上任後,取消了首席營運長的職位,將職權切割成6個不同的職位,針對此舉,他表示:「一個人做不了這麼多事,需要有更多不同的人提供管理技術。」席藍權力下放的做法為他贏得家族信任、安撫企業員工,也讓自己先從權力衝突中抽身。 做衝突的主人,激發組織建設性討論 接著,席藍設計了一套對話方式,企圖讓每個階層、部門的工作者,都能為了達成目標,展開有建設性的對話,將個人的口角之爭而產生的衝突,扭轉成工作者對議題、組織發展的意見交流,不斷製造每個人對話的機會,藉此消除歧見。 最後,席藍為所有工作者設立一個共有願景,讓泰半工作者能有更多「擁有」博德曼的感受,也更敢提出建言,不會因為家族企業的一言堂色彩,令多元意見消失,也為博德曼留住人才。 2006年,博德曼的年度淨利潤大幅攀升至24.2億歐元,成長將近1.5倍。「博德曼從未有這麼豐厚的獲利,我們的前進方向是對的,」席藍表示;他的傑出表現,為自己贏得延長兩年的執行長合約,席藍於2008年順利交棒。 席藍將堪稱是博德曼內部最大的組織衝突危機,用信任、共有願景,以及建設性衝突3個步驟,轉為企業成長的契機。 你覺得執行長與家族企業的衝突離你太遙遠了嗎?回到每日的工作現場、細想每個場景:長官交辦無理的業務;與同事在專案上有不同想法;行銷與研發天天為了預算拍桌瞪眼,其實每個辦公室裡,衝突無所不在,端看你用什麼態度處理它。...詳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