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來了,兩岸金融往來再進一步,想像十年後的台灣會是什麼模樣?熙來攘往的外國面孔,耳邊充斥著各式腔調的英語;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掛著來自世界各國的金融機構招牌;或許到時台股是沒有漲跌幅限制的資本市場,一檔股票價格可能一天翻倍,有人一夜致富也有人流浪街頭。2013年的6月,坐落在台北市信義區克緹大樓一樓的中國銀行台北分行,雖然裡頭空蕩蕩的,但這裡或許是台灣邁向人民幣離岸中心、進而邁向亞太金融中心的起點。
兩岸簽署貨幣清算機制後,台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想像彷彿更具體一些。在多個場合,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鄭貞茂都對台灣發展人民幣境外中心深感信心。他說,台灣對大陸有龐大貿易出超,可累積非常多人民幣,自然適合當人民幣境外中心。他強調這點跟香港有很大不同,大陸可依此試點。
但在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王志浩(Stephen Green)眼裡,目前只有香港或倫敦是「名副其實」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對於台灣何時可以發展稍具規模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王志浩說:「要發展到一個程度,大家一直關注台灣有多少人民幣存款,其實『存款』只是市場的一部分。」
除了引以為傲的台商陣容與龐大順差,台灣剩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瑞士銀行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浦永灝說自己都是來台灣做健康檢查,因為台灣醫療水平高,有很多留美留歐的醫生。「有些地方說要做醫療中心,但沒這麼多醫生,人家會來嗎?」他說。
這道理或許跟金融中心的形成有點像。
在英國讀書的浦永灝曾親眼見識何謂「金融中心」:有500多家外國銀行在倫敦設點,外匯交易從太陽升起到日落都不停歇,整個城市有超過100萬名的金融、法律與IT人才。
首爾也號稱要成為北亞金融中心。浦永灝說,「我就先問,韓國你這地區有多少人會說英文呢?證券金融銀行對外開放度有多少?」
「金融中心很大程度取決於經濟活動,」浦永灝說,如果兩岸交流很多,金融投資金融體系對接,自然而然把台灣帶起成為金融中心。
他認為,如果是兩岸互動愈來愈多,「台灣成為離岸中心很自然」;但另一方面,台灣對大陸資本流入流出有很多限制,成無形柵欄。
關鍵的兩岸貨幣清算協議先為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打下樑柱,不僅降低兩岸企業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促進人民幣貿易結算,同時也打開了台灣未來發展人民幣財管業務大門。
大門是打開了,但很多小門仍緊閉著。金融研訓院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吸引富人來台居住的條件不夠成熟,例如投資移民與技術移民的門檻就比新加坡高,所得稅率也相對較高,不利富裕人士移民與定居。
不只是新加坡與香港的財富管理市場比台灣發達,上海金融市場快速崛起,使台灣爭取大陸富裕客戶難度增加。
而財富管理不過只是金融中心的功能之一。
對台灣來說,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成為邁向金融中心的首部曲。在人民幣資金有了充分的來源管道,其去處便成為重要問題。如何爭取更多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RFD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額度,讓人民幣能夠「走回去」,將牽動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進程。
陸企發寶島債 好事一樁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儷容認為,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障礙之一是陸企還無法在台發債,但這牽涉到政治因素,端看民情可否接受。「我們自己債留台灣都引起台灣民眾反感了,何況是大陸的債?」
對此,金管會20日向行政院提出的報告已經提出要鬆綁陸企來台發債,最快今年內就會開放陸企來台發寶島債,將使台灣進一步向人民幣離岸中心靠近。
「風險與開放之間有拉扯,這兩個之間還滿難抉擇。」王儷容說,至少她認為,跟新加坡相比,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仍有優勢,新加坡與大陸的貿易量遠不及台灣。
「我方應強烈要求台灣比照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之諸項待遇。」王儷容主持的金融研訓院報告措詞強硬的如是寫道。
台灣與大陸的關係跟香港的「一國兩制」不同,透過兩岸的「特殊關係」謀取更大利益,將有助於大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