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欽譯】 冷戰於1980年代末、90年代初落幕,世人歡欣鼓舞、鬆一口氣之餘,另一種恐懼卻隨即出現:蘇聯解體可能使核子安全不保,以致其巨量庫存核彈頭流入不友善者手中。
1991年,莫斯科當局宣布準備將數千件核武貯放於老舊的地下掩體,交由靠不住的警衛把守,令人更加坐立不安。
許多官員與科學家引以為憂,卻沒什麼人知道該怎麼辦。
這時候,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奈夫提出奇想:何不讓莫斯科當局取出除役核武的鈾,稀釋後賣給美國充當發電燃料,讓俄羅斯獲得亟需的現金,美國取得便宜的電力來源?
去年12月,來自俄國的最後一批鈾運抵美國,奈夫當初的提議就此功德圓滿。總計廿年來,這項「百萬噸變百萬瓦」方案將二萬顆俄國彈頭化為電力,點亮美國1/10的燈泡。
奈夫缺少武器管制領域的知名度、經驗及資歷,卻是再處理核彈頭原料的原始發想人。此外,他不僅提出最初的方案,而且長期守護它。
70歲的奈夫最近說:「我當時很天真,以為這構想會自然成就。」實則將核子科學化為充斥技術複雜性與政治不確定性的全球協議,還需要堅持與技巧。
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范希斐爾說:「這非常了不起。」他說,這個武器銷毀過程收拾了全球1/3的核彈燃料,是核武裁減史上「最大的單一步驟」。他說,奈夫是未受到應有讚揚的英雄,他的表現更是「個人可締造成就」的驚人實例。
核子時代,稀有同位素鈾235是戰爭與和平這場大戲的主角。純度達90%時是核彈燃料,5%時則是發電用核反應爐的燃料。
奈夫曾經懷疑截然不同的美俄能否合作。他說,美俄當局1991年底宣布片面大幅裁減核武時,「我說,『哇!這些武器會何去何從?』」
他和許多專家一樣,擔心蘇聯無力處理數以千計的廢棄核武。冷戰時期的條約與獨立行動容許取自轟炸機與飛彈的核武自行存放,提高了失竊的可能。
他擔心,這個坐困愁城的共產國家可能已在縮節確保核武安全的必要措施,而曾經是寵兒精英,如今陷入貧困的俄國核子科學家可能轉往他地工作。他說:「聽起來很危險。」
他的解決構想是核子循環再利用,美俄當局都支持。然而如何在盤根錯節且利害牴觸的國家與商業利益之間加以落實,卻是另一回事。奈夫幾乎全程跟進、推動。
第一批鈾於1995年運抵美國,此後18年共有250批相繼運到。去年12月,一艘自聖彼得堡啟航的貨輪抵達巴爾的摩,送來最後一批稀釋鈾。標誌顯示迎風飄揚的俄美國旗,附帶「兩萬顆核彈頭銷毀」的訊息。
去年12月華府俄國大使館以酒會慶祝計畫結束。奈夫是貴賓。根據現場傳發的小冊子,全部交易額約170億美元。
冊子上說,取自拆解核武的鈾最後稀釋成15,432噸低度濃縮鈾,由此產生的反應爐燃料滿足全美半數核電廠所需。
小冊子記載:「世人普遍認為,美俄之間的核燃料交易象徵世上二大核武強權對峙時代的終結。」
然而奈夫接受訪問時說,這項成就給予世人的啟發是,「一般公民也能有所貢獻。」
【2014-02-11/聯合報/G5版/UNITEDDAILYNEW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