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一, 3月 24, 2014

【李崇建•親子QA電子報】孩子不斷問為什麼,該怎麼辦?★訂報/提問抽套書★



新聞   影音   理財   追星   電子書   行動   社群   Blog   相簿   哇新聞  
本期電子報為推薦專刊,如未選擇訂閱,您將不會再收到此份電子報。
  2014/03/31前訂閱【李崇建•親子QA電子報】,還可參加抽獎活動
2014/03/13 第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李崇建•聽我說 孩子不斷問為什麼,該怎麼辦?
 
李崇建•這樣說 從小故事的啟示
 
 
孩子不斷問為什麼,該怎麼辦?
文/媽媽來信
Q:兒子三上的成績單,原班導師給兒子的評語是「天資聰穎,求知欲強」。

可能是天性,也可能是上資優班課程的養成,兒子非常喜歡問問題(知識、生活、平常的對話……等都有),但他不只問「為什麼」,有時會執著於一些非常細節的問題,甚至爸爸媽媽說「不記得了」,他還是繼續追問,結果往往惹我們沒耐性地火大起來,悲劇收場。

最近又來一次,我衝口而出對他說:「你實在太愛問問題了啦!這樣有時會讓人很困擾!」

但事後我後悔了,擔心這樣會害他變得不敢發問,覺得這是錯的。

於是睡前我平靜地跟他談這件事,告訴他:「你喜歡發問是很棒的事,但媽媽覺得,發問之後要注意對方的反應,如果你的追問令對方開始感到困擾,這樣就要思考,自己發問的方式和問題是否需要調整了。」

請問我這樣的解決方式跟說明,是正確的嗎?面對兒子好奇寶寶般的追問,請問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從小故事的啟示
文/李崇建
我曾經在雜誌上看過一個報導: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問小學生這是什麼?小學生七嘴八舌,說了4、50種不同的答案,還欲罷不能;同樣的一個圓,問中學生,得到的答案,不超過10個;問大學生呢?他們面面相覷,在心裡嘀咕著,「這不就是個圓嗎?有什麼好問的?」

我還看過另一個關於「○」的故事:

在一次校務會議中,校長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他問在場的老師,這是什麼記號?

英文老師說:「是英文字母的O。」

數學老師說:「是阿拉伯數字零。」

國文老師說:「是一個句點。」

化學老師說:「基本元素『氧』的符號。」

家事老師說:「是一個餅的樣子。」

音樂老師說:「是五線譜中的休止符。」

以上兩個小故事,我有一個想法:小孩子有一個特質,擁有大量的想像力,並且天真的敢於問話與表達。一旦孩子成長了,可能失去犯錯的勇氣,失去胡亂想像與思考的趣味,只想快速取得成就,回答標準答案,或者被既定的經驗與知識框架。因此兒童教育的專家,為讓孩子珍貴的想像力得以開展,也讓孩子勇於探索於求知,不被既定框架侷限,鼓勵師長允許孩子「胡說八道」。

請孩子注意發言,是提早讓孩子社會化

教師通常有一個印象,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最活潑,發言最踴躍。一旦孩子上了中學,在課堂上發言的比例少之又少。

自從我踏入教育領域,在體制外中學任教,或者在寫作班教學,都在引導孩子大膽發言,勇於表達不成熟的意見,並且不要只是回答大人想要的答案。多年下來,我看見當年勇於提問與表達的孩子,在思想上、態度上與見解的多元都較一般孩子有更出色的表現。

然而孩童尚未社會化,分不清講話的場合與分寸拿捏,常常一開口說話,就遭到否定或者訓斥,孩子有可能因此自尊心受損,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也有可能因此更為調皮搗蛋,成為答非所問的族群。

若是要孩子注意發言,通常會讓孩子困惑,什麼樣的問題是該問的呢?若如提問的媽媽所言,孩子若每次發問,便要去注意他人的反應,擔心自己做錯,甚至為他人的反應負責任?孩子也容易變得畏縮,待他們逐漸長大,便更不會發問了。

因此和孩子談話時,大人釐清自己心裡的情緒,並且溫暖且有耐性的談話,是大人的責任,也是我長年帶領家長成長的主題。

大人應學習如何回應孩子

當孩子不斷追問問題,該怎麼辦呢?我認為大人應該學習如何回應孩子,如何和孩子童言童語的問話應對。

有一位媽媽帶著「問題」孩童來見我,二年級的小男生總是很愛問為什麼?問得媽媽不勝其擾。男孩進屋沒多久,便指著一旁的鐵壺問我,「這是什麼?」

媽媽顯得有點兒焦慮,要孩子不要亂說話,我邀請媽媽不要干涉,交給我回應就好,因為我喜歡和孩子對話。

「這是鐵壺。」我專注地回應他。

「為什麼是黑色的呢?」孩子也很專注問我。

「嗯!」我停頓了一下,「那應該是什麼顏色的呢?」

「我家有一個白色的壺。」

媽媽在一旁補充,「一個瓷器的壺啦!」

「那你喜歡黑色的鐵壺嗎?」這回換成我問他了。

我認為和孩童對話,應避免成為一個回答答案的機器,而應該創造更多互動的可能,除了激盪彼此的想像與思索,更多彼此分享在其中。

「不喜歡。」孩子思索了一下果決的說。

「喔!」我聲調拖長了,停頓了一下,「那你喜歡什麼樣顏色的壺呢?」

回應孩子時,我建議不要太急促,應該多一些停頓的時間。

「我喜歡白色的。」孩子手指放在下巴上回答。

「因為你家的壺是白色的,所以你喜歡白色的嗎?」我的回問也是一種彼此交流與分享。

「不是!因為白色的壺比較漂亮。」

「喔!我明白了。」我點著頭,但沒有繼續說話。

過了十幾秒鐘,小男孩繼續追問,「你為什麼喜歡黑色的壺?」

「因為黑色的鐵壺很漂亮。」

「為什麼黑色的鐵壺很漂亮?」

媽媽這時候插話了,「他就是這樣一直問,讓人家很受不了。」

「嗯!」我搖搖手,示意媽媽先停頓,也問著孩子,「那你為什麼喜歡白色的壺呢?」

「因為白色的壺很漂亮啊!」

「那你為什麼會覺得白色很漂亮呢?」

孩子陷入了沈思的樣貌,很認真的思索一個貌似簡單的問題。

孩子的媽媽插話了,「老師!你這樣回答孩子的問題很好,但是我們哪有那麼多時間,去回答他不斷的問題?」

和孩子專注地談話

我告訴媽媽,「那就抽出一段時間,只要認真的談十分鐘,也是很好的。若是一時之間抽不出時間,就溫婉的告訴他,給他一個精準的時間,在那個時間可以和他談話十分鐘。」

我轉過頭來,告訴男孩:「老師要和媽媽談話,等我談完以後再讓你問問題,大概要30分鐘。這樣可以嗎?」

男孩抬起頭來,看著牆上的時鐘說,「長針走到8的時候嗎?」

我點點頭,給了他一個正面的回應。

男孩果真在30分鐘時,提醒我要和他談話了。

他並未忘記回答我的提問,告訴我黑色的鐵壺髒髒的,白色的瓷壺比較乾淨,所以他喜歡白色的瓷壺,他還不忘補上一句,「但是黑色的鐵壺也很可愛。」

我喜歡和孩子談話,並且覺得和孩子認真談話非常必要,那不僅是在談話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創意與思考的啟發,還有一種專注於談話的習慣。

然而我發現很多大人談話時,並不是很專心,將談話視為應酬,常常話說到一半,便顧左右而言他。我認為能夠專注傾聽、專注談話的特質養成,是從小就必須培養的一種習慣,因此與孩子談話這件「小事」,其實是很重要的「大事」。

歡迎家長、老師們來信提問教養上的疑難雜症,李崇建老師將為大家解惑。

提問信箱→aquarius@udngroup.com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