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對方法,教出孩子好品格 | 作者:滕淑芬 攝影:蘇義傑 | 今年以來,台灣陸續發生令人不安的社會事件,讓人不禁感嘆:這個社會病了。與其指責當事人或父母、學校,其實更應冷靜思考:我們為下一代提供了什麼樣的環境和價值觀? | 近年的教改,過分強調教學成果與學科成績,卻忽略生活與品格教育。品格,才是做人的根本、出社會後的重要競爭力。而父母,就是啟蒙孩子的最大推手。 近來,台灣連續發生多起令人惶惶不安的事件,不良商人販售有毒與過期食品、台北捷運殺人、高雄氣爆、最高學府畢業生當街情殺女友等,讓人反思在「向前(錢)看」的快速步伐中,人心為何產生質變? 有志之士紛紛呼籲,應該正視品格這個古老價值。但品格是什麼,這個古板又嚴肅的課題,在目前的社會氛圍下,該怎麼教、教什麼呢? 課本上學不來品格教育 從日常生活培養10大必修品格 來到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老師黃益中在「公民與道德課」上,問學生「什麼是品格?」 「做對的事。」「做大家喜歡的事、不會覺得奇怪的事。」「搭公車、捷運要讓位,不亂丟垃圾。」「要乖,上課認真。」高二學生直覺式回答。聽到同學說「要乖」,黃益中還開玩笑地問:「那狗乖不乖?」 以品格開場,黃益中採用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戴爾的暢銷著作《正義》和《金錢買不到的東西》,讓同學思考社會改革關懷弱勢的初衷。 再看思想應更成熟的大學生,如何定義品格?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2014年9月曾詢問1200多名大一新鮮人品德的核心價值,結果尊重生命、誠實信用、孝親敬師、自主自律和接納包容,是學生認為最重要的前五項。而勤勞上進、自主自律則是他們覺得很重要,但很難做到的品格。 當家庭、學校、與社會驚覺要趕快強化品格教育時,首先要界定,什麼是品格? 「品格就是全人教育、生命教育、關係教育,有些老師會把它當成一門課,但這是沒有上課、下課的,」近幾年來積極引進美國品格教育理念的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劉慈惠說,1998年美國教育界一群有心人曾對品格教育制定出10大基本價值觀,包括智慧、正義、剛毅、自制、愛、積極正向、刻苦耐勞、正直、感恩、謙遜等,都是正向的良善力量。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年也曾擬定品德教育的12項核心價值,調查各級學校共1萬6000多名師生最重要的品德順序。結果老師排名前三者為負責、尊重和誠信;學生和行政人員的順位是尊重、負責和誠信,差異非常小。 《遠見》綜合整理市面上最受肯定的幾本品格好書,包括《就是品格!幫助孩子培育重要美德的有效策略》《好老師會做的20件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等,得出在孩子不同年齡,應該要培養的10種品格。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