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四, 8月 20, 2015

李杨: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的再认识

http://www.botanwang.com/node/15236
https://plus.google.com/+Botanwang/posts/2A7ZhsuhgaN
https://plus.google.com/+Botanwang/posts/Uzk8YAhx5ro
https://plus.google.com/+Botanwang/posts/6i3Pycd7piV

李杨: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的再认识

内容提要: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为何接受有损国家利益的雅尔塔协定?对此,本文认为传统定论"蒋介石以苏联放弃支持中共为交换条件"的说法过于简 单化,有过度意识形态化之嫌疑,更重要的它还遮蔽了历史的另一面。本文以蒋介石日记以及相关史料为依据,详细考察了蒋介石对待雅尔塔协定的思想言 行、立场,以及蒋采取了什么相应对策,以重新认识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之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1945年,国民政府的外交上发生两件大事:一是2月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秘密商议的雅尔塔协定,二是8月14日中苏两国签署的《中苏友好同 盟条约》。后者是以条约形式,将前者确认的苏联权益合法化。所谓苏联权益,即是恢复沙俄时代在中国的一系列特权,以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作交易,满 足苏联出兵日本的条件。

抗战胜利前后,作为战胜国的国民政府,不得不将自己部分主权出让给另一战胜国,仿佛重演一大战后同是战胜国的中国面临《巴黎和约》的窘况,反映了 所谓世界四强的中国,在国际政治地位方面仍处于"半周边"的尴尬处境。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没有理由接受未经国民政府同意的、由美苏私相授受 的密约。这段历史,也是民国外交史上颇具争议的领域之一。

蒋介石为何愿意接受雅尔塔协定内容,并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以条款形式确定下来?关于这个问题,一般史书认为主要有两个理由:一、苏联和美国 逼迫下的无奈选择,二、以苏联放弃支持中共为交换条件。[1]

前者是当时国际背景下"大国外交"的结果,后者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作为一般说法,这两个理由也不无道理,但作为史论,则未免流于简单化,尤其 后者,有过度意识形态化之嫌疑,更重要的它还遮蔽了历史的另一面。

如果说是蒋介石"以苏联放弃对中共的支持为交换条件"的话,那么,有几个因素我们不能不察:蒋介石对雅尔塔协定的最初态度如何?蒋介石最看重的是 斯大林这一许诺,还是其他问题?在中苏问题交涉上,蒋介石的立场以及他采取了什么相应对策?

世人看重结果,惟达至结果的过程,更值得史家探究,毕竟史实比定论更重要。本文尽可能避开宏大叙事,着重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以蒋介石日记以及 相关史料为依据,考察蒋介石对待雅尔塔协定的思想言行。笔者认为,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也许更能说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在对以上问题作答的同时,本文 也试图对蒋介石的应对策略作一延伸性探讨。

本文如有不妥与疏漏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二、蒋介石对雅尔塔协定的最初反应

说蒋介石是"以苏联放弃支持中共为交换条件",这里有两层意思:

1、蒋介石以此条件出让国家主权,是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2]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他所代表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统治"。[3]

2、斯大林支持蒋介石政权而放弃意识形态的同道者延安共产党,即是以意识形态的"红利"作为交易筹码。

何谓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体现了国家性质,亦是国家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并非最重要部分。按照美国学者唐纳德•诺切特莱的排序,美国国家利益为四 大类:一是国土防御、二是经济繁荣、三是世界秩序、四是价值观念。[4]意识形态属价值观念。除了第三条,这一排序也大致适合其他现代国家。

雅尔塔协定中关涉中国利益的内容是什么?即苏联出兵的价码指什么?

雅尔塔会议也称美、苏、英三国首脑峰会,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这是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 秩序和利益分配问题的秘密会议,会议中关涉中国利益部分,实质就是苏联提出的出兵条件。此时,盟军在东西战场展开最后的总攻击。

对于斯大林来说,苏联对宿敌日本出兵是迟早之事,"日本是俄国历史上的敌人,俄国必须最终击败它"。这是斯大林对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以及在访的英 国首相丘吉尔说的由衷之言。[5]早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明确答应击败希特勒后,苏联立即加入盟军对日作战,这也是美、英、 中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期望,但斯大林对参战条件语焉不详。直到1945年初,欧洲战场胜利在望,斯大林胜券在握。于是,在雅尔塔会议上,拥有十足 筹码的斯大林终于抓住时机适时地轧上一脚,亮出对日作战底牌。美国约翰•托兰评论说:"俄国人受贿去做一件他们本来非常想做的事情。"[6]

由于中方代表没有参加会议,对苏联心存戒心的蒋介石预料斯大林在出兵条件上会大开狮子口,从而对中国造成不利。参与分析各路情报的军事委员会委员 长侍从室少将组长陶希圣根据以往经验,认为"苏俄参战,必将勒索重大条件。这种条件必将以我们中国的土地和利权为牺牲品"。[7]这正是蒋介石所 担心的。

蒋的担心并非无道理。早在雅尔塔会议召开前的1944年10月,顾维钧从美国海军上将李海获得即将签订的雅尔塔协定的部分内容是苏军参战涉及"旅 顺不冻港"。警觉的蒋介石立即要求顾维钧尽快查明苏俄提及旅顺"用意何在"?

蒋介石密切关注雅尔塔会议进程,会议次日(2月8日),蒋介石在日记里无不担心地写道:"今日见罗、邱、斯黑海会议第一次公报,一如所预料,其果 与英、俄协议以牺牲我乎?"[8]蒋介石预感不妙,但对罗斯福仍抱有一贯的信任和期待。蒋在2月12日日记写道:"俄国对我交涉迁延,中共态度转 劣,当受三国会议之影响也。但余毫不动心,无论其态度好坏,必待罗斯福之来报,详悉其内容而后再定方针;此时不必臆测,更不必焦灼也。"[9]

蒋认为罗斯福不会对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坐视不理。蒋介石在2月第二周的"反省录"中再次流露这一心态:"惟此会对我国之影响必大,罗或不致与英、 俄协以谋我乎?"[10]随后对罗斯福信任逐渐下降,2月17日,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

美英俄三国领袖黑海会议宣言发表后,世界未来之局势仍陷入于此次大战前即第一次大战后至历史称霸与竞争之覆辙。呜呼,未知人类何日得有光明与安 息。

罗邱史三头会议之结果,已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之祸因。美罗犹借此作其外交胜利之宣传,抑何可笑。[11]

时隔两个月,蒋介石得知雅尔塔会议真相后,对罗斯福评价一落千丈,"其畏强欺弱、以我中国为牺牲品之政策,或者随之消灭乎?惟天佑之"。[12]

事实是,野心勃勃的斯大林于1944年10月透露出他的远东战略概念,是包括中国东北、华北,甚至向中国南部推进,[13]但遭美国反对。对于罗 斯福来说,雅尔塔会议的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要对因苏联参战带来的远东问题以及苏对华扩张加以限定。斯大林提出恢复沙俄时代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 中国东北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尤其提出中国割让旅顺,遭罗斯福反对。罗的立场是"中国保持在东北的全部主权",有关中国的协议需征求蒋介石的同 意。

按陶希圣分析,罗斯福无意加害中华民国与蒋委员长,但中国不在场的情形下,三方作的有关苏俄参战条件的秘密交易,则是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如同美 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所诘问:"美国是否有权割让另一个主权国家的一部分领土?是否破坏了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宣告的一切原则和目标(联合国宣言 等)?"[14]无论如何,罗斯福的这一行为,违反开罗议协中的"在就任何有关亚洲问题作出决定之前,中国和美国应彼此进行磋商"条文。[15] 蒋介石事后对罗的反应强烈,认为罗斯福对俄姑息,不顾道义并违反国际法。时罗斯福病逝,蒋介石临时取消赴美参加罗斯福葬礼计划。黄仁宇就此评论 道:"美国人责备他不知感激,我们也可以在这情景中想见及知。"[16]

《英美苏三国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公报》只字未提远东问题,这更引起蒋介石的疑惑。事因罗斯福提出,中国人不善保密,和中国人商谈后的24小时 内,全世界都会获悉此事。斯大林更是要求无必要和中国商谈。雅尔塔密约被视为高度机密文件,中国无法得知苏方开出什么条件。雅尔塔会议结束后,2 月19日,蒋介石郑重托回国述职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帮忙,蒋在托其带给罗斯福的信上写道:"此次克里米亚会议之成就,皆由阁下伟大明智之精神所感 召,殊为钦佩。会议中涉及东方问题之决定,甚愿获知其详。余甚望赫尔利将军能从速返华,以期提早达成其任务。"[17]26日,蒋介石吩咐蒋经国 向苏联驻华代办斯克沃尔佐夫打探,还命宋子文(代理行政院长、外交部长)、顾维钧(驻英大使)、傅秉常(驻苏大使)以及魏道明(驻美大使)广为收 集消息,尽快搞清会谈结果。

令人担心的"好像签有密约"情报迅速从英、苏传来。顾维钧、傅秉常分别传回密电,我们从蒋介石2月21日的日记得知部分电文内容:

阅傅大使秉常来电,以美驻俄大使通知其罗、史谈话大意,俄史之对华方针到此完全明了:其中尚有难言之内容未能明以告我者,证诸顾大使之言,俄国对 东北与旅大特权恢复之要求,当非虚传也。[18]

战后收复东三省是蒋介石的一大心愿。"九一八事件"东北被日本侵占后,时在江西"剿共"的蒋介石在日记写道:"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以 后,心神不宁,如丧考妣。苟为吾祖宗之子孙。不收回东北永无人格矣。"[19]当时蒋介石曾一度欲率兵北上收复失地,为此留下遗嘱:

持此复仞之志,奋吾吞虏之气。兄弟阋墙,外御其侮。愿我同胞团结一致,在中国国民党领导指挥下,坚忍刻苦,生聚教训,严守秩序,服从纪律,期于十 年之内,湔雪今日无上之耻辱,完成国民革命之大业。[20]

为记住国耻,自"九一八事件"的第三天开始,蒋介石每天日记页首都写有"雪耻"二字,直至日本投降后仍不改这一习惯。此时,接到傅秉常来电,蒋介 石心情沉重,这天日记末尾留下一句:"国势之危已极,不知何日有济?"[21]

蒋介石忧心忡忡,他在3月第二周的"本星期预定工作科目"中感叹道:"近日尤感外交之无公理、无情义,而惟以强权与势力是依。我国若不能自立自 强,绝不能生存于今后之世界!"[22]愤然之情跃然纸上。

来自美国魏道明的禀报更使蒋介石坐立不安。3月15日,魏道明将罗斯福向他透露的雅尔塔密约详情电告蒋介石。蒋介石当天在日记写道:

上午,批阅魏大使道明来电,得悉罗(斯福)斯(大林)对于远东方面之谈话:

(一)满洲铁路,斯提国际代管而主权属华。

(二)斯欲旅顺或大连为其出口之不冻港。罗斯福嘱其不必急急于此,而对我则主张旅顺为俄长期租借,其主权属于我云。

阅此,但有痛愤与自省而己,'耶尔达'果已卖华乎?惟如此可以断定此次黑海会议俄国对日作战已有成议。果尔,则此次抗倭战争之理想,恐成梦幻矣! [23]

蒋的"抗战之理想"是恢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蒋介石引以为荣的《开罗宣言》曾明确宣布,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都是中国的领土,战后理当归还中 国。之于旅顺、大连是否可以租用给外国作为军事基地,当由中国政府自己决定,否则就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胜利前夕,蒋介石的"抗战之理想"犹如水 中花。至于罗斯福为何违反与斯大林的保密协定将消息告知中方?有种种猜测,有说罗意在试探中国的反应,无论如何,蒋介石等已觉察事态的复杂与艰 危,"内容虽简,而可贵",[24]中方至少可事先酝酿应对之策。

魏道明的报告证实了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方曾就远东问题进行过商讨和达成协定。蒋介石获知罗斯福透露信息的两天后,即与吴鼎昌、熊式辉、 王世杰等商议对策。熊式辉认为,应该让美国了解旅顺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既然不能自保,不如提议辟作国际军用,避免苏俄独占,而且苏联即使取 得旅顺也不能满足其欲望。被视为蒋介石战时外交事务幕僚的王世杰感叹道:"苏联迄今尚未对日作战,竟先提出如此要求,彼参战及其态度将益不可测 矣。"王建议:"我政府应坚持领土完整、主权完整之两原则,不可轻于让步。"[25]我们在下文将看到,法学家王世杰的意见显然更合蒋的心思。

纵观蒋介石这段时期的日记,凡是涉及雅尔塔会议内容的记录,几乎每段文字末尾语气,都是相当沉重甚至痛愤,如"国势之危已极,不知何日有济?"、 "我国若不能自立自强,绝不能生存于今后之世界!"、"抗倭战争之理想,恐成梦幻矣!"从中我们看到,蒋介石最初对雅尔塔协定内容的获知,其态度 是震惊和痛愤的。

三、蒋介石最关切东三省主权问题

苏联很快有所行动。4月3日,苏联突然更换驻华大使,蒋介石警惕苏对华政策有变:"俄国发表彼得罗夫为其驻华大使之任命,此为其对华突变之行动, 用意何在?……岂其对华政策已转变乎?"[26]彼得洛夫的到任,显然是为下一步的中苏交涉作准备。

在即将到来的中苏交涉中,蒋介石最关切东三省主权问题。面对咄咄逼人的斯大林,蒋甚至做了最坏的假设。4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

关于旅顺问题,宁可被俄强权占领,而决不能以租界名义承认其权利,此不仅旅顺如此,无论外蒙、新疆或东三省,苟被其武力占领而不退,则我亦惟有以 不承认、不签字以应之。盖弱国革命之过程中,既无实力,又无外援,不得不以信义与法纪为基础,而断不可稍予以法律上之根据。如此则我民族之大凭借 之厚,今日虽不能由余手中而收复,深信将来后世之子孙,亦必有完成其恢复领土行政主权之一日。要在吾人此时坚定革命信心,而为外物胁诱,不签订丧 辱卖身契约,以贻害于民族而保留我国家独立自主之光荣可也。[27]

蒋介石与毛泽东一样,都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邹谠(Tangtson)甚至说蒋是一位"真正的民族主义者"。[28]费正清甚至将蒋介石形容为: "苦心孤诣致力于中国民族主义"的人。[29]蒋以孙中山信徒自居,在蒋介石看来,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最大目标就是废除不平等条约以提高国际地位。 [30]蒋介石上台伊始即推行的"革命外交",其目标就是废除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成就国土完整和民族独立。[31]1928年7 月7日,北伐甫一完成,蒋介石即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关税自主权,废除治外法权,缔结新条约。[32]蒋介石从没有放弃重建强大中国的信心, 是一位强烈的反帝国主义者。[33]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成为统一中国的象征。战争期间,蒋介石对外交事务的重视和迫切,远超过一般人之想象。 他当年就对曾任外长的王宠惠、郭泰祺以及驻美大使胡适屡有不满,认为他们"对其使命与任务成败,毫不在意","毫无志气,更无国家观念"。 [34]

早在1941年签订的《日苏中立条约》中,斯大林承诺尊重日本在东北占领的领土完整,日本则报以承认苏在蒙古的利益。蒋介石对此已忿忿不满,如今 听闻"果已卖华乎?"消息后,蒋介石的应激反应是"不承认、不签字以应之"、"不签订丧辱卖身契约,以贻害于民族而保留我国家独立自主之光荣可 也"。但这只是纸面上的激愤之言,在公开场合,蒋介石甚至不得不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正是"弱国外交,言之可叹",[35]一个国家的主权地位, 取决于其实力地位和国际环境,国民政府还未具备这个条件。

这几天,蒋介石可谓悲欣交集。4月2日,赫尔利在华盛顿发表讲话公开支持蒋介石政权,并声称美国不以武器供给中共,"只要仍有强有力地反对国民党 政府的武装政党和军阀,中国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统一"。[36]赫尔利之前给国务卿的电报中就说过,"共产党的全部策略表明,他们的目的是推翻国 民党的统治,使中共获得对中国的一党专制"。[37]驻华大使赫尔利要竭力辅助蒋介石政权,这也是罗斯福交代的任务。至此,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扶蒋 容共到扶蒋反共的转变已完成,蒋介石深感欣慰。延安则宣布,不许美国观察组派员到前方,特别不准到中共根据地。毛泽东在新华社发表评论《赫尔利和 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谴责赫尔与蒋介石狼狈为奸反对共产党,"安放下中国大规模内战的地雷"。[38]

连日来,国民政府外交成果连连。4月3日,宋子文与加拿大驻华大使互换《中国与加拿大平等条约》并即时生效。4月5日,宋子文与瑞典驻华公使亚勒 在重庆签订《中瑞关于取消瑞典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同一天,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中宣部长王世杰发表讲话:"自今而后,苏 联与中国及其他联合国家之合作,其任何形式上之障碍,已无存在矣。"[39]只是历史开了这样一个玩笑:盟友苏联竟以出卖他人利益的"密约"方式 与中国"合作",历史就是这样相背离地推进着。

汇总了各路消息后,4月6日和7日,蒋介石分别召集两次会议讨论对策,认为俄国必于最近以出兵攻打日军为名而占东北,战局实有急转直下之可能, "我国军事各部如不能彻底觉醒,力图自强,则所有革命基础与希望完全绝灭"。[40]顾维钧认为中国不能同意将港口租借给苏联。[41]王世杰也 认为东北领土与主权不可让步。[42]只是苏军出兵势在必然,而美国仍不改口风,加上对密约还没完全摸底,蒋介石等人一时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具体 对策,只是提出半年内按计划整顿军队。重庆希望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困境。

4月7日,宋子文赴美参加旧金山会议,蒋介石要求宋子文转告罗斯福,任何把旅顺或大连租借给苏联的做法都将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43]蒋介石将 解决东北问题寄托于罗斯福身上,吩咐宋子文向罗斯福建议,在旧金山召开四国外长会议以解决"中国与亚洲的未来"问题。未料12日,罗斯福突然逝 世,宋子文甚至还来不及向他转达蒋介石的意见,蒋介石试图通过召开四国外长会议以解决远东问题的设想也就此搁置。罗斯福逝世后,宋子文等转而作参 与雅尔塔会议的美国海军上将李海和罗斯福特别顾问霍普金斯的工作。

4月13日和14日,顾维钧和宋子文电告他们分别与李海及霍普金斯会谈的情报。顾维钧报告中说,李海表示苏俄"希望不奢,谨欲租界不冻港旅顺及商 港大连与使用通达二港之铁路"。顾维钧表示,五十年来远东地区的国际纠纷,均起源于俄国租界旅大,现在如果再次重蹈覆辙,难免引发他国对中国其他 地方的野心。[44]宋子文传达了蒋介石最为关心的东北主权问题:霍普金斯说斯大林在会上从未对东三省有任何要求,仅对旅顺和中东路恢复权益两点 盼与中方商定办法,外传苏联欲得东三省,实无其事。[45]宋子文根据魏道明的情报,向霍普金斯表明了中方立场,中国决不会将自己领土租给外国。

也许,有人说,蒋介石之所以态度强硬,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斯大林的交易"红利"。实际上,迟至4月24日,蒋介石已清楚地获悉斯大林的这一用意。这 一天,赫尔利返美述职回渝后,拜见蒋介石时,明确带来斯大林主动提出的"支持蒋而非毛泽东"的承诺。据目前史料看,蒋介石并没有因此而软化原有立 场,随着雅尔塔协定内容的明朗化,蒋介石最重视的仍是东三省主权尤其旅顺问题。

协定的全部内容,终于在4月29日,被赫尔利以"私人性质"向蒋介石和盘托出。曾向杜鲁门发誓保密的赫尔利深知此举非同一般,他"甚盼委员长不向 苏联方面或美政府方面说出",以免消息外泄,引致日本先发制人。[46]这一天,蔣介石在日记中写下:

晡时哈雷(赫尔利——引者注)报告其与罗斯福及史大林讨论其在黑海会议对远东问题之决议,而将要求余同意事项,其与我有密切重大关系者:(一)史 大林承认朝鲜独立。(二)史要求旅顺与南满、东清各铁路恢复其日俄战争一九0四年以前之特权,而并未有魏大使前所报告所谓满洲铁路由中、美、俄三 国共同管理之议案也,数月来所抱之疑问,至此方得明了也。(三)外蒙古现状不变。[47]

国民党人士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个协定,是由于美国"对中国作战能力颇失信心",加上史迪威事件,"转而期待苏俄参战,以致造成史达林的乘机勒 索"。[48]这次谈话,王世杰在座。从王世杰日记中得知,与赫尔利交谈中,蒋介石对旅顺"租借"问题最为关切,"蒋先生谓'租借地'方法甚不 好,但云容详细考虑后再谈。"[49]在雅尔塔会议上,苏俄确实要求租借旅顺,该港将辟为苏俄海军基地。

5月5日,王世杰奉蒋之命与赫尔利商谈时,再次表示,"租借"旅顺和苏联对中东、南满两路享受"特权"这两点要求,中国政府最不能接受。

5月6日,蒋介石亲自回复赫尔利提出的问题。王世杰对此有详细记载:"今日赫尔利在山洞蒋先生官邸和蒋先生谈二小时。一为中共问题。蒋先生谓此事 与中苏关系为一个问题。二为中苏问题。蒋先生谓在不妨害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及行政完整之原则下,可容纳苏联对东北之合理主张。"[50]其中 提到中共问题,这是回应赫尔利的"传话"。蒋介石表示有条件地接受苏联参战,条件就是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行政完整。这是蒋介石掌握雅尔塔协定内 容后定下的中苏交涉原则。在既定的雅尔塔协定框架内,蒋介石的选择是有限的。蒋曾在日记里嗟怨地写道:

对俄国横暴之来,能忍痛自制;形势上示弱虽甚,然而外交处境为此一途。如果我与之据理争胜,则彼俄更有隙可乘;而我亦无外援,则必陷于绝境。所谓 盟誓与约言,其实皆是为强权所利用而已。[51]

蒋介石不顾赫尔利的"保密"警告,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王世杰电示在旧金山开会的宋子文和顾维钧、王宠惠"慎密研讨应对方案"。顾维钧认为苏联 提出的参战条件不合世界潮流,不致公开提出。王宠惠认为苏联野心在欧洲已达,正转向远东,其欲望超过日俄战争前沙俄在东三省之地位,其野心难以阻 止。蒋介石在电文里说:"无论何项,其主权与行政必须完全归我国自主,各国不能干预,若俄欲归其独占或租让,则我必反对到底,决不许可也。" [52]此事关乎当时罗斯福对中国的态度,蒋介石要宋子文先了解罗斯福与斯大林会谈时,是否同意旅顺归俄国,如是,就应该强调"此乃中国主权所 在,我国自可加以拒绝,不能承认。"[53]在旅顺问题上,蒋介石同样不买罗斯福的帐。蒋还命宋子文谒见杜鲁门时,要清楚表明中国反对苏俄租借旅 顺的立场。

宋子文拜见杜鲁门时,郑重表明了国民政府的强硬立场,宋子文表示,对中国而言,维护国家主权是最重要的。[54]宋子文还说:

中国政府绝对不能同意让苏俄按照'雅尔塔协定'的规定,在东三省行使这样程度的控制权!中国一旦具有充分的力量,一定要以军事行动来解决这一争论 ——在今后五百年之内随时都可以这样做。[55]

蒋介石为什么屡屡强调旅顺问题?旅顺战略位置非同一般,对此,斯大林和蒋介石各怀心思。俄国一直梦想在中国东北拥有不冻港,而旅顺港是俄国东出太 平洋的出海口。自清初,国人就称俄国为罗刹,近代以来又喻为封豕长蛇。自沙皇时代以来,东北就一直是不怀好意的俄国人欲控制之地。正因如此,近半 个世纪以来,中国重大国际纠纷均源于旅顺租借他人。蒋介石不希望重蹈覆辙,满洲成为苏联的另一个"波兰走廊"。中国人历经八年沐血抗战,目的就是 要恢复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为达到这个目的,蒋介石甚至曾经答应罗斯福的与延安握手言和,联立"民主政府"的建议,条件是美国保证苏联尊重中国对 满洲主权。[56]尚若租借旅顺,蒋介石将不知如何向国人交待。

对俄国人的野心,蒋介石屡有教训:1940年11月,苏联与盛世才秘密签订了严重损坏中国主权的锡矿协定;1944年8月,苏联将属中国领土的唐 努乌梁海并入自己版图,以及后来支持"新疆匪乱"建立地方政权。凡此行径,都被蒋视为"西遭俄毒",与"东受倭患"并列。俄国被蒋冠为"赤色帝国 主义"称号也就不奇怪了。这也符合陶希圣认定的:"苏俄对于中华民国,一步一步的歧视,排挤和打击。"[57]蒋介石甚至对刚从俄国回来不久的蒋 经国直言不讳:"俄帝本来是中国的世仇大敌。"[58]

事先并不看好苏联参战的侍从室五组组长及《中央日报》主笔的陶希圣,其担心终被证实,"原来苏俄参战的条件是取得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外蒙独立,旅 顺口大连湾为中苏共同使用的国际港,中东路供苏联使用等项。"[59]至此,协定还没被公开,陶希圣认为:

这是极端秘密的事件,我不能泄露秘密,但必须间接评判和暗示答复。就在苏俄大使彼得洛夫向我政府提出参战条件之际,我在《中央日报》发表社论,以 《解散日本帝国》为题目,援引开罗会议宣言,重申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主张日本除保持本土四岛以外,它太平洋上占领的岛屿应交战胜国托管。[60]

法学出身的陶希圣按国际惯例,强调旅顺、大连都是中国的港口,战后理应归还中国。坚持法理公义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正如白崇禧所言,我国是弱 国,因为没有力量,就要用公理。陶希圣说:"声明中国抗战之目的在于恢复领土主权的完整。此一论点就是针对着苏俄要求外蒙古独立以及中东铁路与旅 顺大连湾的特权,而暗示反对之意。"[61]由于《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苏俄驻华大使馆相信,这篇社论就是中国政府对于雅尔塔协定的答 复。

数日之后,在一次酒会上,陶希圣遇见苏俄大使馆中文秘书费特伦科,陶希圣的回忆录保留了他们当时的一段对话:

费特伦科说:"你陶先生是历史学者,为何不讲历史?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原是俄国领土,你为何主张交给美国托管?你这是帮助美国帝国主义说话。"

我答道:"讲历史,话就长了。在历史上,西伯利亚极东的海滨省是中国的土地。千岛库页岛亦然。我说交战胜国托管,并不排斥苏俄,只须苏俄参战而获 得胜利,那就有谈判的余地。"[62]

面对国民政府的态度,斯大林再次向蒋介石示好。5月中下旬,斯大林先后对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美国总统特使霍普金斯再三说明,"无论战时战后都愿 意尊重蒋主席在中国的领导地位","愿望(意)中国成为坚固统一的国家"。[63]斯大林还与霍普金斯达成以下谅解:苏联将于8月8日前完成对日 作战准备,但行动日期将取决于中国是否接受雅尔塔协定;苏联将不损害中国在东北和其他地方的主权,外蒙古共和国将保持现状;苏方将帮助中国实现统 一,蒋介石是唯一使中国统一的领导人等。[64]

由于意识形态的隔阂,蒋介石一直视苏联与中共为一丘之貉,现斯大林一再声明"蒋介石为中国唯一领袖",苏联不支持中共。这本是蒋介石多年的愿望, 但蒋介石在5月24日的日记中却一再强调,"我国亦不能放弃革命之原则,即领土、主权与行政完整必须确保之宗旨也。"[65]抗战目的是要收复中 国失去的领土,以国家领袖自居的蒋介石,此时也自以为民族利益的捍卫者。

历史是错综复杂的,笔者并不以为蒋介石不重视中共问题的解决。蒋介石自认为他有两个坚守原则:一是"我国之立国主义,不能有所动摇,故不能任共产 主义之赤化中国";一是"立国命脉,即国家主权与尊严,不能有所损伤"。蒋介石将两者作为"不能稍事迁就"之宗旨。[66]与俄共产党相关联的中 共"武装割据",始终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没有哪一个政治家不关心自身权力的安稳而一味追求他的"抗战理想"。但此时面对雅尔塔协议处理国家利益 问题上,我们看到,蒋介石的民族主义居于其他主义之上。

四、斯大林的扶蒋远共政策早已浮出水面

蒋介石并非不重视斯大林放弃意识形态隔阂的许诺,但它不足以抵消蒋介石一心回收东北主权的强烈愿望,更何况斯大林的扶蒋远共政策早已浮出水面。

陶希圣说过,罗斯福是理想主义者,斯大林是现实主义者。自1943年起,苏联开始重新考虑战后远东战略格局问题,斯大林基本继承沙俄时期的思路, 以夺取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冻港为目标,建立远东安全带。雅尔塔协定体现了苏联这一意图。

为实现在远东的战略利益,斯大林需要获得美国的支持并与国民政府修好。因此,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赞成美国的对华政策。这也是罗斯福自1944 年11月以来所作的努力,即争取苏俄支持中国国民政府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政府。于是,战后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成为美、英、苏三国的共识。苏联 获得在领土、安全和势力范围方面的利益,罗斯福则得到斯大林扶蒋承诺——这也有利于实现美国在中国的战略目标。于是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再次 申明以国民党中之"俊杰人士"来"襄佐蒋介石"等语。对于斯大林来说,承认国民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有助日后促使蒋介石政权奉行对苏友好政策。

雅尔塔会议后,美苏在支持蒋介石为首的中国中央政府方面的步调更趋一致。1945年5月28日,斯大林与美国特使霍普金斯再次达成如下共识:"史 达林明白表示将尽一切可能促成中国在蒋委员长领导下之统一,并特别声明没有一个中共领导者有足够力量统一中国。"[67]斯大林对蒋介石保证:我 们不支持他们(中共),不帮助他们,我们不打算这么做。……以前我们向蒋介石提供了援助,今后还将是这样。如果有必要援助中国的话,那么这种援助 将提供给蒋介石政府。斯大林还答应不向中共提供武器,认为国民党政府力求合并军队和建立国家统一的政权,是"完全合法的愿望,因为国家应有一支军 队和一个政府"。[68]

历史是吊诡的。抗战胜利前夕,关于中共问题的解决,竟然是由斯大林主动提出。

苏联重视它在中国的战略利益如何得到保障,因而在国共问题上不愿与美国和国民政府对抗。此时,扶蒋远共政策更符合现实需要,毕竟"中国的共产主义 此时在其纯粹的革命能力上对于俄国几乎没有什么利益"。[69]从战略地位上看,"延安毫无价值",因此"对中共则完全不予以正式承认"。 [70]斯大林对共产党也好,对国民党也好,其对华政策,主要是以自身利害得失为衡量。

为实现战后战略目标,苏联对中共采取消极态度。在他们看来,中共根本算不上是共产党,中共的政策只不过是土地改革等等。斯大林就认为,中共越来越 像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追求民族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政党。为表示对国民政府的诚意,避免被"重庆控诉共谋",从而影响雅尔塔协定的履行和中苏条 约的缔结,斯大林一再声称,苏联与这些自诩为"共产主义者"没有任何关系。苏联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帮助中国共产党人。[71]斯大林还批评中共 为"人造奶油"。在延安的毛泽东也说过,"我们不指望俄国人的帮助","对我们来说,寻求俄国援助只会使中国局势更糟",[72]毛泽东特别强调 全党要自力更生。这一时期,支持"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是苏联对华政策的一项既定方针。既然是既定方针,作为交换筹码的分量当然大打折扣。

蒋介石也清楚苏联在远东的最大对手是美国,只要美国立场鲜明支持蒋介石政权,苏联断然不会反蒋。蒋之前权衡过:"只要美国不为中共声援或袒护,则 俄国亦决不敢以武力助共,故对共问题,我必能自了之。"[73]况且,蒋介石早已获知"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与罗斯福、丘吉尔统一步调"的情报。 因此,斯大林这一许诺筹码,在蒋介石看来,并不是意外的"红利"。

蒋介石还认为,"俄国已视美国为其假想敌,故其不能不以我国为其外交政策重大之目标","我国实力虽未充足,但在东亚与太平洋上国际之地位,对苏 俄与英、美已居于举足轻重之势,故彼不能不厚交于我也"。[74]这一看法在国民党上层普遍存在,我们从侍从室秘书邵毓麟的话中,推出蒋的左右也 持有这种心态:"苏联与英、美已行对立,我介期间,举足轻重。从世界全局看去,苏俄得我则胜,失我则败。"[75]这话显然自视过高,但也认为中 共背后的苏联,并非总是支持中共。只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审时度势的斯大林会将中共问题转化为向蒋介石施压的砝码。下面,我们将看到,随着苏联出 兵,中共问题如何成为斯大林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有力武器。

意识形态的一致并不能掩盖各自利益的分歧,反之亦然。抗战胜利前夕的中苏关系,双方的国家民族利益明显占据主要地位,意识形态地位反在其次。如果 说,4月突然更换俄国大使时,蒋介石警惕苏对华政策有变。那么,在6月的大半个月里,蒋介石连续三次召见俄国大使彼得洛夫,就是为即将展开的中苏 谈判摸底和定调。

6月3日,蒋介石首次会见苏联新任驻华大使,重述列宁时代的对华政策,希望中苏交往能以此为基础。蒋介石郑重地对彼得洛夫说:

苏联自革命以后,帮助我国争取独立、领土主权完整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已于民国十三年先于其他国家,正式宣布取消帝俄与中国所缔结之不平等条约,及 放弃其一切特权……本人认为此乃中苏友谊合作之历史基础,并认为现在仍有恢复民国十三年时代中苏合作之可能。本人希望苏联能帮助中国的独立、行政 与领土之完整,希望恢复东三省领土主权完整与行政独立。盖我国人民咸认不平等条约、领事裁判权及租界等事为国家的耻辱,一致痛恨,吾人为革命党 人,自应注意人民之心理与要求。……希望苏联能帮助中国的独立、行政与领土之完整,希望恢复东三省领土主权完整与行政独立。……如苏联能帮助我国 恢复东三省领土完整及行政独立,以后东三省的铁路与商港当与苏联以便利,如有军港需要,则军港亦可为苏联使用,决不致于苏联有不利之措施。 [76]

蒋介石还专门对俄大使说,"香港问题虽尚待与英国商议,但九龙必须收回。"这是针对俄大使之前对王世杰说的"英国如能保有香港,苏联应亦可以保有 旅顺"的正式回答。[77]这是蒋介石就雅尔塔协定第一次明确回应苏联。

这一天,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与俄大使谈话,关于东三省及军港、商港等主权行政必须完整之意见,明白对其表示;并说明中、俄利害关系,不可为小 失大也。"[78]对这番话的用意,蒋介石有过这样的说明:"旅顺问题如我不先表示可与俄共同使用一点,则俄不仅对我绝望,而且对美更不谅解,盖 曾其疑虑;故余一面严拒其租借之谬说,而一面不得不自动允其共同使用以慰之。"[79]蒋介石认为这是符合他原先定的原则。他对王世杰说过,应 "在不妨害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及行政完整之原则下,可容纳苏联对东北之合理主张"。[80]

蒋介石的这一态度,是对带有强制性的雅尔塔协定的有限反弹,毕竟蒋不可能与大国协定相抗衡。在一种现实主义的审慎外交政策下,蒋介石把它的"可容 纳"视为"绝非寻常"的外交手段,所谓以曲求伸谋略。在雅尔塔协定的有限框架内,蒋介石自以为能够咬住大体不变的目标而作灵活变化。这天,他在日 记里写道:"此种外交方针,绝非寻常外交家之所能知者也。"[81]

6月12日,蒋介石再次接见苏大使,彼得洛夫端出中苏谈判的"先决条件",其中引起最大争执的是"恢复旅顺港之租借,建立苏联海军根据地"。双方 都亮出了各自论点,互不让步。

蒋介石说:"租借地一类的名义,我中国人民认为是国家的耻辱,我们不好再用这种名义,中苏友谊互助条约是一种光荣的条约,如有租借地一类的名义, 则将失去条约的原意。"

彼得洛夫坚持说,"'租借地'与'租界'不同,'租界'的意思包含着领事裁判权等等的特权,'租借地'却不包括这样的特权",它的"领土主权完全 属于中国。"

蒋介石反驳道:"既有租借地,便是领土主权的不完整,因为中国的军港,自己不能管理,不能使用,便是领土主权不完整,所以租界这种名义,切不可再 用。"

蒋介石还说:"请大使报告政府,在历史上,一八九八年中国旅顺被帝俄租借之后,继之有青岛之租界于德,威海卫租借于英,广州湾之租界于法,那是中 国人民所最反对的,认为是民族的耻辱。"

彼得洛夫说,苏联出于安全考虑,在太平洋需要有不冻港。

蒋介石反唇相讥:"苏联在太平洋要求安定,中国亦然。"

彼得洛夫搬出丘吉尔和罗斯福是支持苏联这一要求的,表示租用旅顺决不会用以反对中国的。

蒋介石丝毫不让步,"当然不会反对中国,但不可因此使中国变成不平等的国家。"

最后蒋介石强调:"条约无论在名义和内容上,都不好用租借地一类的意思,……希望将本人这点意思郑重地报告贵国政府。"[82]

蒋介石始终将"租借"看成极为严重的国家主权问题。关于租借旅顺一项,蒋介石明确表示"反对到底",中国再也不能接受耻辱的"租借地"协定。蒋介 石划定的底线是:"最大限度亦不能超过与其同盟者共同使用之程度。"[83]蒋介石请彼得洛夫将其要求告知苏联政府。这次与俄大使交涉未果,亦在 蒋介石意料之中。此时,蒋对宋子文赴美求援仍抱期望。

6月26日,中国代表团即将赴苏前夕,蒋介石再次接见彼得洛夫,宣示了中方对苏的立场,主要精神是:凡涉及中国的条件必须由中国本身决定,其他任 何国家不能代决,中国今后所有条约都不能再出现租借与特权的文字;如果苏方提出不解决租借旅顺问题就不要派代表团赴苏,那么中方将拒绝交涉,一切 责任均在苏方。蒋介石还强调:"关于外蒙问题,苏联于一九二四年在条约中,曾经承认外蒙的领土和主权是应属于中国的。"[84]"外蒙不可脱离中 国,中国亦不能放弃其宗主权,否则即为中俄两国将来纠纷之恶因。但我中央政府可与外蒙以高度自治也。"[85]

通过综述蒋介石三次召见俄大使的情形,我们可以概括蒋对苏交涉的几项基本原则,第一,对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旅顺租借问题上持强硬态度;第二,对外 蒙古问题定位在允其"高度自治"上,并建议内蒙问题最好是不提;第三,越来越重视内政问题,提出"关于政治问题,希望能彻底商谈"。[86]政治 问题即指中共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由此断定,蒋介石将解决政治问题转变成为与苏谈判的先决条件。

五、徒劳无功的联美抑俄

世事如棋局。雅尔塔协定的签订,是同盟国出于尽快取得对日作战胜利以及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安排,是众大国权衡战时、战后各自战略需要的结果。中国是 其中一重要棋子,于是乎,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美苏对华政策的矛盾以及国共关系等等,三国四方关系纵横交错。蒋介石掌握美国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牌, 以及排挤苏联在华影响的心态,希望能借美国一臂之力与苏斡旋,从而走出困局。

蒋介石采取联美抑俄策略,即是传统的"以夷制夷"对策。蒋介石相信美国对苏联抱有戒心乃至利益上有冲突,需要拉中国来维持远东的稳定,也就是所谓 的"战后中国将为美俄间冲缓"。[87]按罗斯福原意,在东亚扶持起一个强大的中国,一是出于战时有利于打败日本的战略意图,二是出于战后建立一 道遏制苏联野心屏障的展望。6月6日,美国爆发《美亚杂志》间谍案,之前一直呼吁"延安比重庆更值得美国人重视"的前驻华大使馆及国务院的谢伟思 等6名亲中共人员被捕。[88]延安认为这一事件是中美关系分水岭,从今后,美国政府只承认蒋介石政权。这一事件给蒋介石打了一支强心针,蒋介石 期待美国伸出援手,毕竟华盛顿是重庆不可替代的重要盟友,"摆脱开苏联势力范围的唯一希望是与美国保持牢固的关系"。[89]蒋介石为此先后制定 了两个方案,中心内容都是围绕旅顺租借问题。6月8日,蒋介石电示宋子文说:

见杜总统时,商旅顺处理方案,可预定步骤如下:

第一、旅顺愿交国际安全机构为国际海空军根据地;

第二、中、美、俄共同使用;

第三、如以上两项俄仍甚反对,则至少限度必须中俄共同使用。

但以上三项无论何项,其主权与行政必须完全归我国自主,各国不能干预,若俄提归其独占或租让,则我必反对到底,决不许可也。[90]

前两点是希望通过联美抑俄手段遏制苏联野心,第3点是中方的退让底线。蒋对此寄予很大期望。同一天,蒋迭电宋,特别关照宋子文与杜鲁门会谈时"应 注重技术",并特别指示宋子文须向美国表明中国今后决不能再有租借地名义出现,希望美国支持中国这一立场。

6月8日及10日,蒋再电宋子文,务必向美国表明,旅顺军港最少应由中俄共同使用,必须不损及中国主权及行政自主,租借或独占均不可行。"若俄提 归其独占或租让,则我必反对到底,决不许可也"。[91]蒋介石曾期望"美国必坚持其对远东一贯政策,使中国之领土、主权与行政完整不受损害,凡 在华领土之内,不能再有任何特权之设置也"。[92]

宋子文拜见杜鲁门时表示,1924年苏联政府已经自愿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和租界地,难以理解雅尔塔协定中关于苏联在满洲享有"优越权益"的条 款。对中国来说,最困难之点是租用旅顺,因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非常反对在中国重建专门租用港口的制度,这也关涉到战后回收九龙问题。

杜鲁门含糊其词,保证"不会做任何伤害中国利益的事情",并再次搬出斯大林的保证:愿意助华复兴,苏联无领土野心,蒋介石为中国唯一领袖。 [93]杜鲁门更乐见苏联早日向日军发动进攻,以减少美国士兵的牺牲,中国利益反在其次。当时美国军方有个估算,没有苏俄参战,要征服日本,美军 恐要付出一百万的伤亡。[94]当时美国民意测验表明,美国人更期待苏联尽快对日作战。

接到宋子文的报告后,蒋介石深感失望,明白美国无意在中苏谈判中鼎力帮助中国。霍普金斯则安慰宋子文,斯大林允支持蒋主席及其政府,中共与苏俄无 关。[95]6月11日,蒋介石两次致电宋子文:"唯中国今后决不能再见租借地名义,今后只要俄国尊重我主权与行政完整,则中国可允其对军港共同 使用,但不能再用租界名义,关于此点非坚持不可,否则所谓东北领土主权与行政仍不完整,仍非独立也。"[96]

第一次预案没有达到目的,蒋介石仍不放弃,继续对美游说。蒋和宋商议,把英国也拉进来共同遏制苏联野心。蒋介石对赫尔利提出新三项建议,希望美国 和英国加入中苏协定,由四国(中英美苏)海军共同使用旅顺口,使得中苏双边协定变成中苏美英四边协定。在蒋介石看来,四边协定是一种保护性协定, 它可以限制苏联在华权益,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和独立。蒋还希望美国参加中国与苏联的协定,如果美国加进来,"则余对俄仍作坚决态度,提 出中、英、美、俄四国共同使用旅顺军港之方案于俄,如俄不允,即使交涉破裂,余亦在所不惜也"。[97]

但是,杜鲁门的回函以及赫尔利解释雅尔塔密约出台的细节使蒋介石感到愤怒。6月15日这一天,蒋介石在林园官邸会见赫尔利,赫尔利带来杜鲁门的函 件,杜鲁门开宗明义就强调斯大林所承诺的:"决尽其所能促进中国在蒋委员长领导下之统一","战事结束后中国应由蒋委员长继续领导"等等,然后就 是雅尔塔协定规定的几项条件。[98]蒋介石的心情并没有因斯大林的再次许诺而感到轻松,相反,蒋介石听罢感到十分郁愤,甚至有"此一最黑暗之时 代也"的忿满。当时,彼得洛夫还问蒋经国:为什么这两天蒋介石如此不高兴。

蒋在日记写道:

上午回渝所,哈雷(即赫尔利-引者注)来提其总统备忘录,闻之郁愤不知所止,甚恐其此尚非耶尔达密约之全文,然仅此亦足置我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之 境,而且其美国今后百年内对东亚亦无安定和平之日,夫可(以下有数字不清)此一最黑暗之时代也。[99]

维护尊严需有实力。杜鲁门的回复使蒋介石彻底失望。美国出于内政以及对确定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需要,欲与苏联结成合作伙伴。在这种情形下,蒋介石的 联美抑俄系列措施自然难以奏效。美国人在现实利益上的实用主义不亚于斯大林。长于内斗而拙于外交的蒋介石等国民党政治家,希望在纵横交错的国际关 系中寻求支持者的愿望落空。

他们没有意识到,杜鲁门根本不可能就旅顺问题作任何回应,因这是罗斯福的用意,"美既拟永久占领日本附近海岛,无法拒绝苏联使用旅顺,故罗总统有 此让步"。[100]英国也不反对,因它有九龙租借地问题。雅尔塔协定,本身就是美、苏、英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为了各自利益,互相妥协的结果,是 典型绥靖政策的体现。面对着被"利益均沾"捆绑一起的大国,蒋介石的应对之策进退失据。蒋介石有纵横家的气质,却不具备现代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 蒋介石本来希望左右逢源,左拉右打,到头来却是左右为难,左支右绌。尽管如此,蒋介石始终不放弃请求美国援手的愿望,同时也准备派出宋子文赴莫斯 科与斯大林谈判。

中国代表团启程前往苏联前夕,蒋介石衡诸大势,与宋子文、王世杰再次敲定对苏谈判方案,主要结论是:旅顺口在中苏拟定之同盟条约期间可与苏联共同 使用,但主权仍归中国;中东、南满铁路及大连湾的所谓"特殊利益"问题,应明确规定其范围,不用"特殊利益"名词;外蒙问题暂不提出讨论。 [101]

这一天(6月23日),蒋介石在"上星期反省录"中写道:"对俄交涉方针研究即毕,决心已定。铁路交涉当可放宽,而旅顺租借必须严拒,以期达成共 同使用而不失行政主权之方针也。令子文不可以第三国或国际关系与俄作交涉,应以中俄两国自动解决,勿使俄国误解也。"[102]

在雅尔塔会议后不足四个月的时间里,蒋介石为尽快获知雅尔塔协定有关中国的内容,以及制定应对措施,可谓费尽心机,纵横捭阖,多线作战。中国虽跻 身世界四强,但未完全具备世界强国的实力,未能享有与美、苏平起平坐的发言权。在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角力场上,蒋介石是被动的。对此,蒋介石悲愤 交集,他在日记里涉及雅尔塔及对苏交涉内容共有17处,"首曰'惶惑',又曰'悲愤'",更是感叹"抗倭战事之理想恐成梦幻矣,但终接受现实,并 且又自为宽慰"。[103]

蒋介石的种种应对方策也并非独创,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孙中山的外交遗产,其手法无外是"借助外力,以夷制夷"以及"运用公法,遵守惯例"等。 [104]抗战胜利前夕,在大国外交的框架下,蒋介石能够有所作为的历史空间实在有限。

六、蒋介石提出中共问题

在与苏联交涉中,蒋介石首次提到中共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是在代表团出发前夕。6月24日,蒋介石在日记里总结与苏联谈判要点:

甲、旅顺不得有附属地,以旧日辽东半岛租借地之范围;

乙、只要行政权不失,则技术人员可聘俄人助理;

丙、中共问题必须明白提出,如其将军政权交还中央,则可允其参加政府,否则当视为叛变之军队,无论在任何方面不得声援;

丁、新疆问题亦须提出,伊宁、伊犁必须收复,俄国不可再予叛部以武器之接济,如此则新疆经济乃可与俄合作;

戊、东北铁路俄国运兵必须事先商定,而且中途不得下车停留;

己、必须将帝俄时代所定已过时之条约(而且失效)及其精神扫除,而根据十三年(北京新约)之要领协商;

庚、外蒙可予以高度自治,在中国宗主权之下成立自治政府,其权限可予俄国宪法上所规定之各苏维埃权限相同。[105]

这七点,基本是国民政府解决中苏关系的一揽子问题。这年初,王世杰列出的中苏间的重大问题除了外蒙外,已包括以上七条,如中苏同盟、东三省及大连 旅顺港、中东铁路、中共、新疆等问题。对于蒋介石政权来说,这都是有关国家民族利益以及国土安全的重大问题。

七条谈判要点中,第三条与中共有关。条文的前半句,仍沿袭5月国民党六大提出的《关于中共问题之决议》以及《本党同志对中共问题之工作方针》等议 案的思路,但后半句语气明显强硬:"否则当视为叛变之军队,无论在任何方面,不得声援"。甚至在26日的修正交涉要点中,蒋的措词严厉:"中国为 求国家之统一,对于全国之军令、政令必须彻底统一,不使具有武力之政党——共产党,假借政党之名义,掩护其武力之割据,而妨碍国家之统一与抗战之 胜利。"[106]中共力量被蒋视为最具危险对手,这与近来国共冲突升温有关。

在刚结束不久的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被树立为一个可以挑战蒋介石的民族领袖。毛泽东表明将以革命战争解决战后问题,"但现在我们还不向全国人民 宣布,因为一宣布,下文必然就是要打倒蒋介石。"[107]经过抗战八年,延安已拥有90多万雄兵,200多万民兵,1亿人口,120多万党员。 毛泽东断言: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了中国人民解放重心,已经成了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重心"。[108]会议还提出建立带有政权机关性质的"中 国人民解放联合会"。这一口号带有极大进攻性,它直接挑战国民政府的"国民大会"。[109]对此,谢伟思(JohnS.Service)认为, "其中暗含的威胁是明显的",是中共抛弃国民党政权"决定性"的第一步。[110]随着中共力量的不断强大,国共之间的冲突也日益严重。素有军统 "智多星"之称的侍从室六组少将组长唐纵在5月31日写道:"共产党的攻势甚锐,其势迫人,令人惶恐不安。"[111]时人热议的话题是"战后中 国究竟是谁人之天下"。[112]

蒋介石认为,共产党有权表达自己的见解,但不能以推翻中央政府为号召。[113]不断壮大的解放区势力,对中央政权深具威胁,蒋视之为对国家的破 坏,正如陶希圣主笔的《中央日报》社论所言:"如果国人对于这一点不加分别,那么今后任何军阀豪劣土匪都可以先起一支队伍,再与政府'政治解 决',其结果将使中国化为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局面。"[114]唐纵说得更明白:"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欲以此号召不满现状之各党派共同 夺取国民党之政权,联合政府即为瓦解国民政府之手段。"[115]联合政府口号的实质,就是关于国家权力的再分配。[116]陈布雷更是从《论联 合政府》字里行间中读出未来结局是"内战"。[117]

6月27日,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率领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这次谈判,中苏双方主要围绕外蒙、港口和铁路三个问题展开。在谈判过程中,蒋 介石一直担心苏联有加害于东北领土主权完整之意,他特别强调关于租借旅顺港一项,明确指示中方代表要反对到底,中国再不能接受耻辱的"租借地"协 定,此点非坚持不可。[118]蒋介石要遏制满清以来中国多次割地租借的屈辱颓势。

老谋深算的斯大林一开始就主动抛出中共问题。谈判伊始,斯大林主动将话题转到中国内政问题。根据俄方档案,斯大林主动问宋子文:"中国国民政府是 否要求苏联能着手解除中共军队的武装?""中国只能有一个政府,由国民党领导"。[119]斯大林还强调说,承认蒋介石的领导,不仅东北仍大致可 保,中共亦将听命。并明确说,不支持中共提出的"联合政府"口号,[120]斯大林向宋子文表示:"关于中国之共产党,吾人并不予以支持,亦无支 持彼等之意向。"斯大林对宋子文的国民党应在政府中居领导地位的说法表示赞同:"此实为国民党正当之愿望,自中国历史上观察,实至属明显。" [121]苏俄谋一要员也对蒋经国刻意渲染,如中俄谈判有成,斯大林将助国民政府统一。

这些提议,对于斯大林来说,只是重复了美苏之前早已达成的支持蒋政权统一中国的共识。

斯大林还对蒋介石最为关心的旅顺问题作了表态:旅顺将不用租借名义。蒋介石没想到中苏第一次会谈,对方就将他认为棘手的问题化解了。其实,斯大林 抛出这两个诱饵的背后用意,在于解决外蒙古问题。苏方把"维持外蒙古现状"解释为外蒙古脱离中国主权而成为独立国家,这为中方始料不及,也为中方 所不能接受。外蒙事关重大,此为干涉中国国家主权问题,宋子文立即"以事逾训令范围"之由拒绝。宋向蒋请示,并就此问题与重庆紧急商榷。

早在1923年,蒋介石访苏俄时,就外蒙古问题已指出苏俄的侵略性。但多年来,中国对外蒙古拥有法理主权早已形同虚设。1923年1月26日,孙 中山与越飞签署的《孙文越飞宣言》中,孙中山已承认苏联红军对外蒙古的占领权。[122]1924年起,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的外蒙古居民,出入境 已持莫斯科颁发的护照。对此,蒋介石征询过王世杰意见。事后王世杰写道:

东三省等问题如确能得到不损领土主权之解决,则承认外蒙人民于战后投票自决亦尚合算,因外蒙实际上已脱离中国二十余年。尔后蒋先生约孙哲生、邹 鲁、戴季陶、于右任、吴稚晖、陈辞修诸先生商议,最后决定主张外蒙独立事可让步。[123]

7月5日蒋介石日记写道:

俄对外蒙之要求,志在必得,……若不允其所求,则东北与新疆各种行政之完整无从交涉,共党问题更难解决;而且事实上已为俄占有,如为虚名,而受实 祸,绝非谋国之道,忍痛牺牲,而换得东北与新疆以及全国之统一。[124]

斯大林说:"我们曾这样对中国人说:'如果中国不承认蒙古独立,那我们将不会去同日本人作战!'这样一来,中国人不得不承认了蒙古的独立。" [125]斯大林甚至傲慢地对蒋经国说:"今天不是我要你来帮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126]苏联和蒙 古的历史学家在评论这一历史进程时也明确写道:国民党政府"是被迫承认在国际关系中早已奠定的情状"。[127]在这种情形下,蒋介石的让步主 张,得到了国民党以及国民政府的主要人物赞成。蒋的左右认为,如能以外蒙古换得国内的真正统一及中俄间十年以上之持久和平,可不惜予以满足。

外交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利益交换,其中包括妥协和让步。中国与俄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着领土纠纷和争端,此时蒋介石要提出更多的要求,还缺少足 够的筹码,尤其美国也主张放弃外蒙。在力有不逮情形下,关于外蒙古问题,蒋介石权衡再三不得不作妥协。蒋之妥协,目的很明确,"就是想以外蒙古的 独立,使得我们东北完全收回"。[128]

7月6日,蒋介石电宋子文称,若我国包括东北与新疆在内真能因此确实统一,所有主权领土和行政真能完整无缺时,则外蒙独立则可考虑。提出中国愿于 抗日胜利后,自动提出外蒙独立案,经外蒙公民投票,许其独立,以换取如下要求:

1、东三省的领土、主权及行政必须完整;

2、新疆之伊宁及全疆各地被陷区域完全恢复,阿尔泰区仍应属新疆范围;

3、中共对政令、军令必须完全归中央统一。

这是中国最后的期望,如无切实保障,即相机中止交涉。[129]

7月7日,蒋介石提醒宋子文"务望注意我之主要目的:一、东三省领土、主权及行政之完整。二、苏联今后不再支持中共与新疆之匪乱,此为我方要求之 交换条件也"。[130]第一点属外交问题,也是蒋介石最为关注的国家主权问题。第二点属政治问题,也是遭后人批评的"政治交易"。蒋介石之所以 将外交问题与政治问题捆绑解决,在他看来,这都属国土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它们都与苏联脱不了干系:"中共确以苏联为背景",[131]何况中 共已准备与国民党决裂。7月6日,毛泽东告左舜生、章伯钧,决与蒋委员长对立,不惜与美一战。至于"新疆匪乱"成立的"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临时政 府",就包含着苏俄在新疆制造附庸国的企图。这些"地方割据",都成了重庆难以安寝的心腹大患,内乱不作,外患不生,蒋介石希望苏联不再给予支 持,然后他以"政治解决"方式来化解。蒋介石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利益,更要维护国民党在战后中国的统治地位。

前文提到,关于中共问题,斯大林早已向宋子文表态,新疆问题也属枝节,斯大林的真正用意在于外蒙和东三省。7月9日,宋子文向蒋介石报告斯大林的 回复:

(一),关于新疆,允禁止私运军火,堵截边境,同意助我解决匪患……(二)关于中共,史认为中国政府要求军令、政令统一,极为允当,并表示此后援 助中国一切武器及其它物质,均以中央政府为唯一对象,不供给武器于共党。[132]

但关于东三省权益问题,斯大林丝毫不让步,坚持旅顺大连由俄国人管理,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俄国人据有所有权。斯大林在政治问题上的让步,其用意是 换取对满洲最大限度的控制。

7月19日,蒋介石分别给斯大林、杜鲁门发去一封重要的电报,清楚表明蒋介石在中苏谈判中所持的立场,电文指出:

中国政府已经在外蒙古独立问题上作了重大让步,其条件是苏联必须答应:一、为了中国的行政与军事统一,苏联不得给予中共任何精神的或物质的援助; 二、必须支持中国平定新疆的叛乱;三、必须绝对尊重中国在东北地区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蒋介石表示感谢斯大林就前两点做出的明确保证,但他坚持认为苏联在第三个问题上,即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大连和旅顺等问题上的要求,妨碍了中国恢 复主权与行政统一的目标。[133]

电文的前两点是重复斯大林之前的保证,也即是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很明显,双方争执的重点在于第三点。对于中方来说,争取东北领土、主权及行政完整 是中国抗战目的之一,兹事体大;而斯大林对于满洲权益则志在必得。如果说蒋介石"以苏联放弃支持中共为交换条件"的话,其目的在第一轮谈判中就已 达到,大可不必一再二地在第二轮谈判中大费周章。

在第二轮谈判过程中,苏联不仅要控制军港,还要求旅顺市政管理权。在斯大林看来,旅顺比大连更重要。蒋介石坚持不作让步,并于7月19日、8月4 日两次会见苏联大使彼得洛夫,亲自推动中苏谈判。7月19日,蒋介石对彼得洛夫说,旅顺的行政、主权必须完整,行政人员由我政府指派,不能先得苏 方同意。蒋还郑重声明:"如果讨论有关中国的问题而有所决定,因为中国并未参加会议,中国决不承认。"蒋的语气无不包含着对雅尔塔密约的痛恨。

8月4日,蒋介石再次对彼得洛夫强调中国的立场。关于苏方提出的旅顺以南100公里内岛屿中国不能设防问题,蒋介石说,中国决不能接受,中国在这 几个岛屿上的应有之主权绝不肯牺牲。蒋介石甚至认为这是欺人太甚,"除非将我国政府看作一个没有常识的政府,否则这种要求是绝不可能提出来的"。 [134]在美国的反对下,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赤裸裸提议最后被收回,斯大林表示,苏联没有打算破坏中国的主权。

8月5日,美国务卿令驻俄大使哈里曼劝告斯大林勿于雅尔塔协定之外对中国作过分要求。美国务卿也发电报给宋子文,"劝你在任何问题上也不要向俄国 人让步"。[135]第二轮的中苏谈判,在美国的干预下,苏俄这种得陇望蜀的野心被遏制。对于美国来说,雅尔塔协定的另一层战略意义,它"起码在 纸面上限制了俄国的野心"。[136]美国担心,如果苏俄在远东取代日本的地位,无异拒虎引狼,势必影响美国在远东的门户开放政策。

七、中共问题成了斯大林谈判筹码

正当中方与苏方为东北主权完整以及外蒙疆界问题争吵不休时,形势急转直下。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杜鲁门宣称日本如不投降将会投 下第二颗原子弹。邱吉尔称,"原子弹是二次基督来临",并确信,战争将在一两次原子弹的猛烈轰炸中结束,故不再需要请求苏联参战。[137]而苏 联抓住天赐良机于8日迅速宣布出兵。9日凌晨,150万苏军兵分五路挥师进入东北。同一日,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苏联适逢其时地"轧上一 脚",这在蒋介石看来是"极尽其投机取巧之能事"。[138]战争即将结束,形势发生始料不及的变化,中苏谈判出现变数。

这一天(8月9日),斯大林警告宋子文,中国政府必须让步,"否则共产党就将进入东北地区"。[139]到了这时,"中共问题"才真正地、独立地 成为斯大林威吓蒋介石的最有力筹码。斯大林奉行"军队到哪里,制度就建到哪里"的强者逻辑,东北有可能如同东欧那样,成为苏联利用中共建立一个独 立的或自治地区。国民政府在东北既无一兵一卒,无力与苏俄对撼。如果没有和苏方签订条约,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国民政府将难以对其约束,苏军有可 能公开支持中共,出现孙科讲的"将政治交与中共"情形。这是美国与国民政府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其实早在德黑兰会议后,斯大林已经向哈里曼开出对日参战的条件,包括租界旅顺、大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以及外蒙古独立。哈里曼电告罗斯福,"如不 与苏俄预作协议,苏俄将支持中共在华北、东北建立政权,如有协议,苏俄即可支持蒋的领导与美国政策"。[140]所以,美国一直担心苏联有可能 "利用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或东北建立一个独立的或自治的管区",这无疑是拒虎引狼,这不仅会危及美国设想的远东国际秩序,还会危及美国在中国的根本 利益。[141]从意识形态来说,早在2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就是不能容许中国成为苏联领导下的国家。冷战体系的端倪那时已显现。哈里曼提出, 苏俄出兵东北,必支持中共,甚或在东北、华北建立傀儡政府。国民党人士更是忧心忡忡,陶希圣提出:"倘使苏联向日宣战,而以大兵取右翼包抄之势, 向察绥、河北进兵,以取东北,苏、共会师,则北方大势既去。"[142]新任外长王世杰意识到,"苏军参加到对日作战后,我如事前未与有所协定, 则(一)苏联军进入东三省后,领土主权以及经济利益必更难取回;(二)中共与苏联或竟发生正式关系。凡此均使我无统一,亦且对内对外均无和平之可 能。"[143]

中共果然迅速行动起来。8月10日,在日本表明投降之意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发出苏联参战后准备进占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指示。[144]10日至11 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了七道命令,命令解放区军队收缴敌伪武装和接受日军投降。[145]12日,中共发出《关于必须力争占领交通线及沿 线大小城市的指示》,积极准备对付蒋介石的进攻。[146]中共审时度势,决定将战略重点放东北。13日,毛泽东说,"蒋介石已经在磨刀了,因 此,我们也要磨刀"。[147]《解放日报》更是将蒋介石宣布为"人民公敌"。[148]

正所谓势比人强,中方代表顿被一种紧迫感所催促。防止苏联与中共联手,成为头等重要大事。宋子文急电蒋:"苏已对日宣战,形势趋紧,不容过事牵延 也。"[149]在这紧要关头,蒋介石却对外蒙疆界问题仍不肯让步。8月12日蒋迭电宋子文、王世杰一再叮嘱,称蒙古问题如对方不允以中国地图为 根据,"则承认其独立,不惟无益,而且有害,虽停止交涉,亦所不恤,务希抱定此决心与态度为要"。[150]在这紧要关头,蒋介石的态度竟然是谈 判决裂也在所不惜。

对形势看得更深远的宋子文认为应尽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如与苏联签约,中国则进退有据,美国也不会坐视不理。如依从蒋介石的固执主张,将会使 斯大林改变对华政策,其害甚于外蒙及旅大的损失。王世杰也认为,"苏军已大规模攻入东三省,倘再拖延交涉,或生根本变化",甚至"若再停止谈判则 形势势必立变,前途隐忧堪大"。[151]蒋经国则明确电告,如坚持谈判必破裂。情急之下,宋子文甚至主张不理会蒋介石意见,迳与苏方达成妥协, 但王世杰坚持须经蒋授权。[152]8月13日,蒋介石下达了"准授权兄等权宜处置可也"的命令。[153]

正当中方代表团为条文忙不迭与重庆方面来回斟酌时,長袖善舞的斯大林心里清楚,一旦他的军队踏上中国领土,蒋介石已没有回旋余地,正所谓实力之水 一到,霸权之渠即成。于是,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苏军进攻东北的炮声中仓促缔结。除了旅顺不使用租借名义以外,斯大林得到的比雅尔 塔协定的还要多。同一天,日本决定无条件投降。王建朗说得中肯,"莫斯科会谈所能给中国外交家们提供的舞台是有限的","让他们在这个舞台施展手 脚实在是够委屈的"。[154]事实正是如此!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对于迅速战胜日本,解放中国领土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它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外蒙从中国版图分离出去,苏联在"优越权 益"的名义下,恢复沙俄时代在中国的系列特权,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放弃沙俄对中国的治外法权与租借地的诺言不过是一纸空文。更重要的是,苏俄终于 实现它在远东的传统战略目标。资深外交家颜惠庆认为,苏联在东北的权益与当年日本在山东的权益性质是一致的,"这是一次大战时山东问题的重演"。 王正廷则认为中苏条约的签订,犹如倒退四十年。

斯大林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字仪式发表讲话:"帝俄时代,俄国政策在分裂中国,与日本同一目的,苏联政府则在与中国为友,且希望中国军力强 盛,使日本不能再起。"[155]在座的宋子文、王世杰等人不知作何想法。希望藉此达成中苏友好同盟关系的宋子文很快发现,苏联并无诚意建立中苏 间互信互利的外交关系,其用心只在于重建苏联在东北的势力范围。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大公报》基本持赞同态度。《解放日报》发表社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历史上我国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友好同盟条 约。……我们认为这个条约是苏联一贯地以平等待我的政策的又一表现。"[156]中共在当时的"反苏必反共"的共同体认识逻辑下,自然站在苏一 方。对此,苏联人倒是说了一句公道话,1949年1月苏联领导人米高扬秘密访问中共时无意中流露一句:"旅顺条约是不平等条约"。[157]

当初誓言决不坐视苏联取代日本的蒋介石,不得不吞下苏俄硬塞的苦果。9月2日,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旧耻虽雪,而新耻又染,此耻又不知何日可以 湔雪矣!勉乎哉,今后之雪耻,乃雪新耻也,特志之。"[158]更具讽刺的是,同一天,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 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向同盟军统帅麦克阿瑟签署投降书,正式宣告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 胜利。

杨奎松说过:"国共两党,包括它们的最高领导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这一点上,基本的诉求其实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差别。"[159]重新梳 理这段历史,我们看到,蒋介石对雅尔塔协定乃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缔结的态度和立场,实在不是一句"以苏联放弃支持中共为交换条件"所能定论 的。在谈判过程中,中共问题确实是蒋介石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最早提出中共问题的是斯大林,斯大林甚至早在中苏谈判之前就提出了的。在苏联出兵后, 中共问题更是成为苏联制约和威吓国民政府的借用力量。[160]

本来是苏联开出的筹码,以换取中方对外蒙和东北主权的让步,却被世人解读成为蒋介石以外蒙古和东北等国家民族利益换取苏联放弃对中共的支持。 [161]这显然有历史观的歧异,历史记忆在不知不觉中随日后意识形态左右移易。当"大历史"被宏大叙事模糊时,历史的细节却保留着历史的另一 面。至于蒋介石何以作出让步,黄仁宇有句定论:"希望有此让步,可以赢得苏联口头保证尊重除此之外中国之主权也。"[162]郭廷以也认为:"中 国虽失去了外蒙,未能收回中东、南满铁路及旅顺、大连,总算换得了苏俄尊重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及新疆事变、援助国民政府、定期撤兵的 诺言。"[163]此话甚为中肯。

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款中,无论在道义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斯大林均表示完全支持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耐人寻味的是,斯大林并没有在条款中注 明不支持中共字句。"苏俄是否信守不贰,则系于斯大林的一念"。[164]重庆以为和苏联已签有《苏联军队进入中国东三省后苏联军总司令与中国行 政当局关系之协定》,东北已是囊中之物,因而放松警惕没有尽快部署东北。

相反,中共迅速采取行动。8月28日,刘少奇对首批快速占领东北的干部说:"铁路不能走就跑路,大路不能走走小路。……你们要赶快去抢"。 [165]中共之所以敢声言"抢",是因为中共有对军队进入东北苏联会采取"放任的态度"之判断。[166]也就是说,苏联并不反对中共军队占领 东北。10月,一直警惕美国插足东北的苏联,借口蒋介石用美援(美舰运输军队),拒绝国民党军队在大连登陆,并将大连的行政权留给中共。苏联的目 的是"使今后东北不能为美国所染指",[167]战后两大阵营冷战对垒已见端倪。最后,苏联将整个东北退让给中共,同时留有大批武器装备, [168]使得中共的力量迅速得到增强,国共双方在东北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共产党人从而获得改写自己历史的一次战略机遇。[169]与苏联会谈 大连登陆问题东北行营副参谋长董彦平说:"苏俄自1945年10月拒绝中国军队在大连登陆,即开始违背条约规定,不履行条约义务,其后种种演变, 终至东北不救,大陆变色。"[170]陈诚也对此总结道:"苏俄因出兵东北……才得有扶植共党与劫夺我东北物质的机会,而共党因得苏俄的扶植,才 有今日'窃据'大陆的结果。"[171]史家也普遍认为,蒋介石在大陆的最终失败,始于东北的失败。这是后话。

斯大林得到他想要的一切,而他的承诺,最终止于纸上。正如沃尔仲教授所言:"苏联对于满洲属于中华民国领土合法组成部分的说法并不当真。" [172]对于老谋深算的斯大林而言,扶蒋只是他的外交政策选项之一,并非独沽一味。美国国务卿斯退丁纽说过,苏联支持蒋介石政权的承诺不会长 久,如果苏联进入远东舞台,将"会重新审查它的政策,而依照于它最有利的方面,修改它的政策"。[173]

蒋介石的反共立场不言而喻,但其维护国家主权与斯大林抗争的立场同样态度鲜明,如一学者所说:"在中苏关系研究上的历史上,曾对蒋介石政府对苏关 系中捍卫国家主权利益的一面没有客观地反映出来。"[174]

雅尔塔协定对二大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它也同样极大地影响了战后中国的走向。国民党最 终未能迎接抗战的挑战。在抗战胜利关头,因应付长年战争导致的社会和经济衰落,以及自身权威性有限,内部不统一,工作缺乏效率的国民党政权,开始 全面走向衰败。

抗战胜利了,却并没有导致中国的新生。

注释:

[1]有关这一观点的论述,可参见中国社科院近史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321页;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92页;杨奎松:《失去的机会——战时国 共谈判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何虎生:《蒋介石传》,华文出版社,2007年;张学继等著:《陈立夫大传》,团结 出版社,2008年。

[2]王志刚:《苏联对华政策对中共革命战略的影响(1945-1946),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 (1972-2002)》(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21页。

[3]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第292页。

[4]高金佃《国际战略学概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0-51页。

[5][苏]马克斯.贝洛夫:《苏联的远东政策(1944-1951)》,参见自王淇主编:《从中立到结盟——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59页。

[6][美]约翰.托兰著、郭伟强译:《日本帝国的衰亡》,新华出版社,1989年。

[7]陶希圣:《潮流与点滴》,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1979年再版,第217页。

[8]蒋介石1945年2月8日日记,参见[日]古屋奎二主笔:《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93页。

[9]蒋介石1945年2月12日日记,参见[日]古屋奎二主笔:《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393页。

[10]蒋的这句话经涂改,不知是否日后所加?参见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第9 页。

[11]《蒋介石日记》(1945年2月17日)、2月"本月反省录"。转引自王建朗:〈信任的流失: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载中 国社科院近史所编:《民国人物与民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34页。

[12]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第12页。

[13][美]菲斯著、林海等译:《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58页。

[14][日]古屋奎二主笔:《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396页。

[15]《开罗会议的摘要记录》,载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50页。

[16][美]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洲出版社,2008年,第328页。

[17]《蒋主席自重庆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明托赫尔利大使于回国述职时详陈关于中国政治近况及个人政治上之意见函》,(1945年2月17日), 引《战时外交》(1),第204、205页。

[18]蒋介石1945年2月21日日记,参见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五卷下册,台北中央 文物供应社,1978年,第679-680页。

[19]引自杨奎松:《民国人物过眼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6页。

[20]引自杨奎松:《民国人物过眼录》,第376页。

[21]蒋介石1945年2月21日日记,参见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五卷下册,第680页。

[22]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第9页。

[23]蒋介石1945年3月15日日记,参见[日]古屋奎二主笔:《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395页。

[24]梁敬錞:《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签订与其内幕真相》,参见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日时期的中苏关系》,第289页。

[25]《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5册,第49页。

[26]蒋介石1945年4月4日日记,参见[日]古屋奎二主笔:《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395页。

[27]蒋介石1945年4月5日日记,参见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五卷下册,第692-693页。

[28][美]邹谠著、王宁和周先进译:《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29][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42页。

[30]蒋介石:《蒋总司令讲演词》,1927年4月18日,南京总部。转引自[日]家近亮子:《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5年,第136页。

[31]参阅李杨:《蒋介石与〈中国之命运〉》,载《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

[32]《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及订新约之宣言》,(民国日报)(上海),1928年7月8日。

[33]克拉布、史华兹、费正清、梅斯基尔、古屋奎二等均称蒋介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34]《蒋介石日记》(1941年11月30日、12月6日)。转引自戴泓超"蒋介石战时外交:谈判策略与内外互动",载中国社科院近史所编: 《民国人物与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35]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36]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文件集》,1945年第7卷,第318页。参见王淇主编:《从中立到结盟——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第486页。

[37]《驻华大使赫尔利致国务卿》1945年2月18日。载《抗战后期国共谈判资料》(下册),载《党史通讯》1984年第8期。

[38]毛泽东:《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毛泽东选集》第1111页。

[39]《中华民国实录》第三卷(下)《抗战烽火》,吉林出版社,1997年,第3259页。

[40][日]古屋奎二主笔:《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399页。

[41]《顾维钧回忆录》第5分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487页。

[42]《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5册,第63页。

[43]《顾维钧回忆录》第5分册,第501页。

[44]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543页。

[4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545页。

[46]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547页。

[47]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第12页。

[48]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41页。

[49]《王世杰日记》1945年4月30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台北),1990年。

[50]《王世杰日记》1945年5月6日。

[51]鸿鸣:《蒋家王朝》,中原出版社,1988年,第284页。参见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第293页。

[52]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第13页。

[53]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第13页。

[54]FRUS,1945,VoL.7,pp.102-103.转引自王永强:《雅尔塔密约与中苏苏日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湾),2003 年第91页。

[55]吴相湘《俄帝侵略中国史》,国立编译馆出版(台北),1957年,第472-473页。

[56][美]小罗斯福著、李嘉译:《罗斯福见闻秘录》,上海新群出版社,1949年10月。转引自杨天石"史迪威假传'圣旨',策划暗杀蒋介 石"(下),《南方都市报》2009年10月15日。

[57]陶希圣:《潮流与点滴》,第218页。

[58][日]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1册,第49页。

[59]陶希圣:《潮流与点滴》,第217页。

[60]陶希圣:《潮流与点滴》,第218页。

[61]陶泰来:《陶希圣编年表》,未刊本。

[62]陶希圣:《潮流与点滴》,第218页。

[63]吴相湘著:《俄帝侵略中国史》,第472页。

[64]《中华民国实录》第三卷(下)(抗战烽火),第3276-3277页。

[65]1945年5月24日蒋介石日记,参见[日]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400页。

[66][日]古屋奎二主笔:《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382页。

[67] United States Relation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1944-1949,pp.115-116.转引自王永祥:《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湾),2003年,第 493-494页。

[68]俄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45,目录1,案卷322,第31~32、38页。参见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67-68页。

[69]《苏联的政策和中国共产党(1931-1946)》,第177页。参见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第304页。

[70][美]阿瑟•沃尔仲:《中国没有眼泪——假如蒋介石没有进行1946年那场决定命运的赌博》,《当代中国研究》2009年第2期,第 124、125页。

[71]《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卷六•中国》第255页。参见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第259-260页。

[72][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时代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59页。

[73]《蒋总统事略稿本》1945年2月16日,"国使馆"藏蒋中正档案(台北)。参见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8年,第526页。

[74]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5卷(下),第771页。

[75]邵毓麟:《使韩回忆》,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1980年,第2-3页。

[76]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50-551页。

[77]《王世杰日记》1945年5月25日。

[78]蒋介石1945年6月3日日记,参见[日]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400页。

[79]6月9日蒋介石"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参见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二辑,第12页。

[80]《王世杰日记》1945年5月6日。

[81]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第13页。

[82]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59-562页。

[8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63页。

[84]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70、571页。

[85]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第16页。

[86]参见王永祥:《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湾),2003年,第109页。

[87]秦孝义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1),第766页。

[88]《中华民国实录》第三卷(下),《抗战烽火》,第3281页。

[89]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June5,1945,FRUS,1945,Vol.7,p.894.转引自王永祥:《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 湾),2003年,第495页。

[90]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55页。

[9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54页。

[92]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47页。

[93]《中华民国实录》第三卷(下),《抗战烽火》,第3259页。

[94] Edward R.Stettinius, Jr Roosevelt and the Russians:The yalta Conference, New York,1949,p.304.转引自王永祥:《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湾),2003年,第486页。

[95]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9页

[96]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58页。

[97]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5卷下册,第726页。

[98]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67-568页。

[99]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第15页。

[100]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608页。

[101]转引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第15页。

[102]转引郑会欣:《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2辑,第15页。

[103][美]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第328页。

[104]杨奎松:《民国人物过眼录》,第378-379页。

[105]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5卷下册,第732页。

[106]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5卷下册,第737页。

[107]《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

[108]参见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第529页。

[109]直至日本投降前夕,延安对"中国人民解放联合会"仍在积极作筹备。

[110]《驻华使馆二等秘书(谢伟思)所作的谈话备忘录》,第18-22页。转引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 185页。

[111]唐纵:1945年5月31日反省录,《在蒋介石身边八年》,群众出版社,1991年,第515页。

[112]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9页。

[113]《鲍格莫洛夫给苏联外交委员会的电报》1935年12月19日。参见杨奎松:《民国人物过眼录》,第131页。

[114]《中央日报》1946年2月17日社论。

[115]唐纵:1945年5月31日反省录,《在蒋介石身边八年》,第515页。

[116]关于这一论述,参阅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页。

[1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的讲话(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91页。

[118]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29页。

[119]转引自王永祥:《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湾),2003年,第137页。

[120]苏联支持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身,就是对中共提出的"联合政府"方案的否定。参见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第 189页。

[12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77-590页。

[122]1923年《孙文越飞宣言》道:"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缘为中国实际利益与必要计,中国北京现政府无力防止因俄兵撤退后白俄反 对赤俄阴谋与抵抗行为之发生,以及酿成较现在尤为严重之局面。"《孙文越飞宣言》,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 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52页。

[123]《王世杰日记》1945年7月6日。

[124]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5卷下册,第746页。

[125]转引自王永祥:《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湾),2003年,第477页。

[126]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0页。

[127]转引自王永祥:《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湾),2003年,第477页。

[128]王永祥:《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湾),2003年,第500页。

[129]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93、594页。

[130]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597页。

[131]《王世杰日记》1944年6月22日。

[132]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台北第622页。

[133]《美国外交文件》,1945年第7卷,第948-949页。参见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第535页。

[134]《蒋介石与彼得洛夫谈话记录》1945年8月4日,载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 (2),第641页。

[135]FRUS,1945,VOL,11,p.276.转引自王永祥:《雅尔达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北),2003年,第 172页。

[136]《雅尔塔的意义•三大国外交和新的权力平衡》,第155页。参见王真《动荡中的同盟》,第282页。

[137][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第488页。

[138]蒋介石1945年8月31日日记本月反省录,参见[日]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402页。

[139]《美国外交文件》1945年第7卷,第967-968页。载《战时外交》(2),第649页。

[140]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8页。

[141]《美英对华政策的统一》,《雅尔塔会议记录全文》上辑,,第34页。转引自王永祥:《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台 北),2003年,第491页。

[142]中国社科院近史所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12页。

[143]《王世杰日记》第139-140页。

[14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1945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13~216页。

[14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1945年),第238~240页。

[146]《中华民国实录》(抗战烽火),第3306页。

[147][日]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424页。

[148]参见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第193页。

[149]《宋子文、王世杰致蒋介石电》1945年8月9日,载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 (2),第644页。

[150]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5卷下册,第790页。

[151]《王世杰日记》1945年8月12日。

[152]《王世杰致蒋介石电》1945年8月13日,载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 650页。

[15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649页。

[154]王建朗:《大国背后的辛酸——再议宋子文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载吴景平主编:《宋子文与战时中国》,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8年,第198、203页。

[155]《王世杰日记》1945年8月15日。

[156]《解放日报》1945年8月29日社论《远东持久和平的基石》。

[157]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第149页。

[158]蒋介石1945年9月2日日记,参见[日]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全译本),第4册,第405页。

[159]杨奎松:《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九洲出版社,2009年,第155页。

[160]参见王志刚:《苏联对华政策对中共革命战略的影响(1945-1946)》,载中国社科院近史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下 卷),第333页。

[161]参见王志刚:《苏联对华政策对中共革命战略的影响(1945-1946)》,载中国社科院近史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下 卷),第321页。

[162][美]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第328页。

[163]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1页。

[164]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1页。

[165]宋霖、吴殿尧:《朱理志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440页。

[166]《中央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1945年8月29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57 页。

[167]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1982年,第541-542页。

[168]据苏联公布,1946年5月,当苏联从东北最后撤出时,交给中共部队的武器装备有:"步枪约为七十万支,机枪约为一万二千至一万四千 挺,各种炮约四千门,坦克约六百辆,汽车约两千多辆,弹药库六百七十九座,飞机八百余架,另有炮艇若干"。转引自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 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0页。类次材料还可参见《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39页;张玉法: 《中华民国史稿》(修订版),(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7月二版,第449页。

[169]1945年9月,中共在沈阳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由彭真担任书记,同年底,林彪驻守东北的军队已达28万。1946年5月苏军全部撤出 时,东北、热、察等省,除少数孤立据点外,所有广土众民已完全被中共军队占有。参见陈诚著:《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东方出版社,2009 年,第139页。

[170]董彦平:《苏俄据东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俄侵略东北折冲纪要(民国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综述》,文海出版社(台 北),1982年,第2页。

[171]陈诚著:《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39页。

[172][美]阿瑟•沃尔仲:《中国没有眼泪——假如蒋介石没有进行1946年那场决定命运的赌博》,《当代中国研究》2009年第2期,第 125页。

[173]《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文件集》1945年第7卷,第343页。参见王淇主编:《从中立到结盟》第496页。

[174]王真:《抗战时期中苏国家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转引自《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卷),第318页。

(李杨,广州市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所长。原文部分内容刊于《开放时代》2009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2010年 第3期转载。)

来源: 开放时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