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少有的好文,公允、平實的深刻!——徐文立
旁观者昏
广义的抗战确实不是八年--七七事变前国民党的做法2015-09-19 08:40:57
广义的抗战确实不是八年--七七事变前国民党的做法
上回说到了傅作义和日本势力的冲突。对此有人做过细致研究,表明是蒋中正直接
参与过的,有电报纪录为证。那是发生在西安事变之前的20来天的事。如此看来,
老王跟随包子的说法说共产党"逼蒋抗日"就更离谱了。苏联的逼蒋抗日都还没有
出笼,中国共产党逼的是谁呢。但是,不用这一战,可以否定这个说法的事实还是
可以找到的。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是共产党给它得到政权后给几代年轻人制定的说法。我
父母这一代人当然知道情况不是如此,他们原本并没有政治偏见。但是在一个杀猴
儆鸡的国家里,他们哪敢影响我们离经叛道。我至今只听过母亲唱过一首歌(她当然
也唱过东方红,但是她唱的时候我确实没有听到),那时候她已经老了:"中国不会
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在此之前我根本就不
知道历史上有过这首歌。
他们清楚,但是他们不说。长时间不说,自己也就糊涂了。只有变化了的环境才能
让他们恢复记忆,张嘴讲出来,或者唱出来。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分离出去了,代之以满洲国。关
于这件事,张本人已经几次对外说明过是他自己的决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离
开台湾后对外界做过严肃的澄清,再次表明不抵抗是他自己的决定,和蒋中正无关。
这时台湾对他的自由已经没有任何限制,老蒋也死了很多年了,对质打官司一概都
不是阻挡他说实话时要考虑的了,何况国民党威权日下。这种情景下,如果他不给
自己平反,为什么呢,总不会是顾及把兄弟的情谊吧。
当时的蒋中正,对国民党中央及其全国的武装力量控制力有限,对地方更是鞭长莫
及。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阎锡山,韩复榘,刘湘,龙云,当然包括张学良,
都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势力,其中有的还和老蒋动过手。蒋中正做不了他们的主。
他们要抗日,老蒋拦不住,他们要投降,老蒋一时半会儿也不能把他们抓起来。张
学良自己做主不抵抗是很自然的。这是他的军队,他的地盘,自负盈亏,这公子哥
儿就是这么看的。要我看,他这个不抵抗政策很好。否则军队在他的指挥下和日本
人打,东北军官兵也只有落个早死早托生的下场。不以这个国军副总司令的名义抵
抗,日本人扩大战果的借口都少了。打败了,他就只有往关里逃窜。那么,因为他
的地位高,收场的代价更大,或者根本没法收场。
同样地,地方势力起来做局部抵抗也是很自然的。意思是说,这地方,我没打算让
你长驱直入。但是,我不会为此和你在国家一级的层次上对抗,我没这个身份,只
要你对我的地盘有一定的尊重就行了。
这种事在历史上出现也不是第一次了。老佛爷跟11国宣战,气吞山河。但却有人早
就背着"中央"商议好要暗自东南互保,你折腾你的,就是不去勤王。你能说那些
大臣们都是卖国贼吗?假如他们是,那些出于保护自己国民生命的考虑向德国投降
的欧洲政府都是卖国贼了。一个文明负责的政府是不能要求自己的国民在无法抵御
的侵略下"玉碎"的。
老蒋怎么想的?现今越来越多的资料说明,尽管他没有下令让张学良撤退,但让他
因此站出来纠正张学良的"错误",当即和日本宣战也绝对没有可能。他一直觉得
中国没有做好准备,这个仗中国打不起。他这辈子,到撤离至台湾之前,基本上不
曾经历过几天不打仗的日子。从北伐打起,在国民党内部打,和红军打,后来的问
题变成要不要和日本打。但是到了七七事变之后,当国民党里面许多大人物都觉得
只有讲和的时候,在学界里面的头面人物胡适也希望讲和的时候,蒋中正却坚定地
要和日本人打了。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中国还是没有准备好--远远没有准备好--可能永远也准备不好,
但苦撑待变的日子却少了六年。六年!假如当初在1931年就和日本摊牌,那时离开
欧洲开战还有好多年,希特勒还在台下转悠呢,美日开战更是神话,什么都看不清,
能不能撑得过去就很难说了。人们不是戏说"一只蝴蝶煽一下翅膀就可能掀起一场
大风暴"吗?早开战六年等于多少只蝴蝶呢?二战里让人目瞪口呆的事太多了。
以前,共产党鼓动学生把卖国的帽子扣在他头上,他也没有被激得转身就去宣战,
现在又要咬紧牙关和自己政府里的主和派较量,坚持抗战。只能说明,对这个大问
题,他有担当,也早有计较。他一直就有抗战的打算,并在这上面动了不少心思。
在众多其他事实中,还有两件事是值得提一下的。
围在蒋中正身边的中低级军官,主要是黄浦军人,年轻气盛,抗日的情绪很强烈,
但基本上听老蒋的话并不自作主张。十多年前,大陆出了一本书:"蓝衣社碎片"。
就是谈这伙儿军人发起蓝衣社的过程。书从腾杰开始说起,把蓝衣社里的重要人物
大多一一说到了。这本旨在为蓝衣社"平反"的书对老蒋倒是没有几句好话,极力
避开对共产党的评说。原因可以理解,因此书的质量打了些折扣,但毕竟为人们观
察那个时代的年轻军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腾杰本人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时候,还没有918。他对日本的国际战略有较为深入的
了解。但他要走的道路却是从日本军人那里学来的。说俗了,就是以更"崇高"的
名义,下犯(或者叫作促)上。他认为整个国家对日本没有了解和准备,许多行政部
门都发生了腐败,国家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下,对此他十分焦虑。不拿自己当外人,
于是他起草了一份计划。
这份计划的要点,是"在无声无息(极端秘密)的原则下,以黄埔为骨干,结合全
国文武青年之精英,切实把握民主集权制之原则,来建立一个意志统一、纪律森严、
责任分明和行动敏捷"的坚强组织。在这个意向下,在他周围团结起一群中青年军
人(这种秘密政治组织活动当时按律当斩),成为后来蓝衣社的中坚力量。假如老蒋
本人没有抗日的主张,这些人当然不会去推举他做领袖--会不会暗杀了他我不敢肯
定。这本书网上可以download下来,愿意看的可以翻翻,细节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要点是,他们知道蒋中正是要抗日的,否则他们也可以去拥戴汪精卫,那也是一个
著名的英雄人物。
老蒋在北平失陷之后,采取逐次抵抗,其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赢得时间。他希望能把
一些坛坛罐罐都搬进内地。中国大,破船也有三斤钉。船破也要撑着行驶过险滩,
如果没人帮你,这破船边走边补,和没船是不一样的。这其中不仅有国家文物,黄
金储备,还有教育器材,工业设备,大学师生,都是战争的重要资源,也是那几年
把共产党限制在苏区搞经济建设攒下的一点儿家当。在搬运中,卢作孚的民生公司
为此曾做出巨大贡献,杜月笙沉船拦江走的是另一出。
俗话说,大姑娘不能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粱实秋说,想一年忙,你就搬家,绝
对是大实话。每个人都有过搬家经历,都要先前有个计划,否则就抓瞎了。这些内
迁计划是早在七。七之前就开始酝酿的,是后来惨败的淞沪战役的一部分。这说明
老蒋知道,只要一撕破脸皮,自己的部队只能赢得有限的时间,挡不住日本的进攻。
也知道和日本这场仗一时半会儿没个完,要做长久打算。假如七七前没有腹稿,战
事一开,手忙脚乱,兵败如山倒,这些更重要的事情就没人也没机会去做了。不这
样做有差别吗?当然有,而且很大。看德国打苏联的前半年,苏联那叫一个悲惨万
状。这么宽阔的战略纵深,又不是没有在长远计划上吃掉德国的心,但斯大林这样
万分狡猾的人都不信希特勒会给他来这套,后果便很严重,最后,苏联惨胜。
西南联大的搬迁也是一个例子。前不久,在抗战70周年纪念时北师大一个教授回忆
国军如何护送这些学生到南方去,大发感慨。这些事实,在岳南的几本书里早都有
详细介绍。只是由于中国空军太弱,挡不住日军的空袭。在陆路方面,只要日军有
逼近学校的可能,全校立即闻风远遁,最后到了云南。假如日军再进,他们就往国
外跑。校方并不鼓励他们参军(这才是持久抗战的策略),为此早有争论,最后的政
策是:国难确实当头了,但是你们还是好好读书,不用上战场。不少后来的学术闻
人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虽然这都是后话,但它们都是逐渐成熟的搬迁计划中的
一部分。
------------------------------------------------------------------------
虽说广义的抗战早在1931年就开始了,但严肃地说,抗战本身确实应该从七七事变
算起。零星的抵抗不是国家层次的对抗,抵抗意识的性质毕竟不同。假如冯玉祥打
到阎锡山的地盘里去,也会遭到抵抗,与阎老西跟日本人作战很不相同。"如果战
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
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抗战,在国民党军人阶层和地方势力上取得共识。许多非老蒋派别的人对抗战全力
参与。像李宗仁,阎锡山,刘湘,都尽力了。抗日将领去世的时候,全国后方就召
开公祭大会去祭奠他们,民众绝对不鼓励门户派别之见。八路打了胜仗老百姓也高
兴,国民政府也会通令嘉奖。打急了,老蒋把自己的嫡系部队也拼上去。他的意思
是:若不能用自己的勇敢牺牲坚持不投降来对外显示自己的抵抗决心,就不会有人
来帮助你。
老蒋在许多事上是个忧柔寡断的人,却做了总司令。这忧柔寡断中有他作为一个威
权独裁者力不从心的哀叹,因此他的独裁并不干净利落,力度不够。他原来就不是
一个飘逸人物,使的都是诸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或者苦撑待变这种过于滞重的
战略,不会讨巧。也因此,特别是因为他败退台湾,让人忘记他见识中曾有的不同
凡响。七七之后,联英美,派远征军拓展国际合作,大战略上都不算错。事实上,
没有美国的帮助,这个战有你抗的,尽管抗,抗不抗得下来就难说了。人家帮不帮
你,不能因为是情分,重要的是你不能处处都"赌"错。因此,中国近代的抗日战
争中,蒋中正国民党的位置绝对不是毛泽东共产党可以望其项背的。
多年来,附着共产专制权势的文人,制造出四大家族的神话,写出金陵春梦这种小
说让没文化的共匪小崽子继承传播。大模大样狂言的底蕴无非是成王败寇,说得多
嚣张也掩盖不住一对儿势利眼和对大独裁者的臣服。另一方面,民运人士中那种以
为两方都不是好东西的人,以对专制简单地否定代替了对蒋中正国民党在大陆败于
毛泽东共产党原因的深入探讨。难怪有些人最后或者程度不等地回归共产党,或者
是干脆把中国人骂个贼死。还有一些,更是一碰到薄熙来,习近平就晕菜。老王更
不简单,对两个互为仇敌的薄习,他都晕菜,至少看上去特别晕,像模像样别开生
面地晕。
另一方面,不少人在看到民众受到共产党的压迫超过了过去日本人的压迫--确实如
此,于是就干脆彻底否定抗日战争,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因此埋怨国民党抗日。
要知道今天的日本是民主再造后的日本,已经是个崭新又保守因此稳健平和的国家。
连日本共产党都不怎么折腾。日本人知道美国人在改造日本的同时保护了日本。改
造者麦克阿瑟也知道日本有多利害。事实是美军在亚洲的伤亡率超过欧洲战场上的
伤亡。这个结局没有谁在1931年可以预见到,37年也预见不到。也没有人能预见到
日本征服中国后的统治状态。如果一个国家始终为军人所左右,它就永远停不下征
服的步伐,永远不能开始具有积极意义的和缓,同化和建设的长久过程。
设想人们如此富有远见,还不如设想犹太人有远见把希特勒的母亲给杀掉。实际上,
只要把自己设身处地放在那个时代去问一下自己可能的对抗日的态度就行了(不要求
有上战场的冲动),已知今日不要忘了当初。如果只是一味说中国人愚蠢,也许有部
份确是事实,但这对于改变蠢人或者制止蠢人们做蠢事说来,比于事无补可能还糟。
原因在于,简单的发泄基本上阻挡住深入反省的渠道,未必能够有效地平复沮丧,
反而轻易地制造了"深刻"的假象并迅速实现自欺(只需要把话说得更绝,更狠),
结果反而进一步加深了沮丧。不过,这是个有开头没结尾的话题,只好打住。
我们的聪明(假如真有的话),没有几样不是在换了一个环境下生活多年后才慢慢积
累出来的。一旦还嫌不够聪明的时候,多半儿就是聪明过头了。
上回说到了傅作义和日本势力的冲突。对此有人做过细致研究,表明是蒋中正直接
参与过的,有电报纪录为证。那是发生在西安事变之前的20来天的事。如此看来,
老王跟随包子的说法说共产党"逼蒋抗日"就更离谱了。苏联的逼蒋抗日都还没有
出笼,中国共产党逼的是谁呢。但是,不用这一战,可以否定这个说法的事实还是
可以找到的。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是共产党给它得到政权后给几代年轻人制定的说法。我
父母这一代人当然知道情况不是如此,他们原本并没有政治偏见。但是在一个杀猴
儆鸡的国家里,他们哪敢影响我们离经叛道。我至今只听过母亲唱过一首歌(她当然
也唱过东方红,但是她唱的时候我确实没有听到),那时候她已经老了:"中国不会
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在此之前我根本就不
知道历史上有过这首歌。
他们清楚,但是他们不说。长时间不说,自己也就糊涂了。只有变化了的环境才能
让他们恢复记忆,张嘴讲出来,或者唱出来。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分离出去了,代之以满洲国。关
于这件事,张本人已经几次对外说明过是他自己的决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离
开台湾后对外界做过严肃的澄清,再次表明不抵抗是他自己的决定,和蒋中正无关。
这时台湾对他的自由已经没有任何限制,老蒋也死了很多年了,对质打官司一概都
不是阻挡他说实话时要考虑的了,何况国民党威权日下。这种情景下,如果他不给
自己平反,为什么呢,总不会是顾及把兄弟的情谊吧。
当时的蒋中正,对国民党中央及其全国的武装力量控制力有限,对地方更是鞭长莫
及。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阎锡山,韩复榘,刘湘,龙云,当然包括张学良,
都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势力,其中有的还和老蒋动过手。蒋中正做不了他们的主。
他们要抗日,老蒋拦不住,他们要投降,老蒋一时半会儿也不能把他们抓起来。张
学良自己做主不抵抗是很自然的。这是他的军队,他的地盘,自负盈亏,这公子哥
儿就是这么看的。要我看,他这个不抵抗政策很好。否则军队在他的指挥下和日本
人打,东北军官兵也只有落个早死早托生的下场。不以这个国军副总司令的名义抵
抗,日本人扩大战果的借口都少了。打败了,他就只有往关里逃窜。那么,因为他
的地位高,收场的代价更大,或者根本没法收场。
同样地,地方势力起来做局部抵抗也是很自然的。意思是说,这地方,我没打算让
你长驱直入。但是,我不会为此和你在国家一级的层次上对抗,我没这个身份,只
要你对我的地盘有一定的尊重就行了。
这种事在历史上出现也不是第一次了。老佛爷跟11国宣战,气吞山河。但却有人早
就背着"中央"商议好要暗自东南互保,你折腾你的,就是不去勤王。你能说那些
大臣们都是卖国贼吗?假如他们是,那些出于保护自己国民生命的考虑向德国投降
的欧洲政府都是卖国贼了。一个文明负责的政府是不能要求自己的国民在无法抵御
的侵略下"玉碎"的。
老蒋怎么想的?现今越来越多的资料说明,尽管他没有下令让张学良撤退,但让他
因此站出来纠正张学良的"错误",当即和日本宣战也绝对没有可能。他一直觉得
中国没有做好准备,这个仗中国打不起。他这辈子,到撤离至台湾之前,基本上不
曾经历过几天不打仗的日子。从北伐打起,在国民党内部打,和红军打,后来的问
题变成要不要和日本打。但是到了七七事变之后,当国民党里面许多大人物都觉得
只有讲和的时候,在学界里面的头面人物胡适也希望讲和的时候,蒋中正却坚定地
要和日本人打了。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中国还是没有准备好--远远没有准备好--可能永远也准备不好,
但苦撑待变的日子却少了六年。六年!假如当初在1931年就和日本摊牌,那时离开
欧洲开战还有好多年,希特勒还在台下转悠呢,美日开战更是神话,什么都看不清,
能不能撑得过去就很难说了。人们不是戏说"一只蝴蝶煽一下翅膀就可能掀起一场
大风暴"吗?早开战六年等于多少只蝴蝶呢?二战里让人目瞪口呆的事太多了。
以前,共产党鼓动学生把卖国的帽子扣在他头上,他也没有被激得转身就去宣战,
现在又要咬紧牙关和自己政府里的主和派较量,坚持抗战。只能说明,对这个大问
题,他有担当,也早有计较。他一直就有抗战的打算,并在这上面动了不少心思。
在众多其他事实中,还有两件事是值得提一下的。
围在蒋中正身边的中低级军官,主要是黄浦军人,年轻气盛,抗日的情绪很强烈,
但基本上听老蒋的话并不自作主张。十多年前,大陆出了一本书:"蓝衣社碎片"。
就是谈这伙儿军人发起蓝衣社的过程。书从腾杰开始说起,把蓝衣社里的重要人物
大多一一说到了。这本旨在为蓝衣社"平反"的书对老蒋倒是没有几句好话,极力
避开对共产党的评说。原因可以理解,因此书的质量打了些折扣,但毕竟为人们观
察那个时代的年轻军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腾杰本人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时候,还没有918。他对日本的国际战略有较为深入的
了解。但他要走的道路却是从日本军人那里学来的。说俗了,就是以更"崇高"的
名义,下犯(或者叫作促)上。他认为整个国家对日本没有了解和准备,许多行政部
门都发生了腐败,国家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下,对此他十分焦虑。不拿自己当外人,
于是他起草了一份计划。
这份计划的要点,是"在无声无息(极端秘密)的原则下,以黄埔为骨干,结合全
国文武青年之精英,切实把握民主集权制之原则,来建立一个意志统一、纪律森严、
责任分明和行动敏捷"的坚强组织。在这个意向下,在他周围团结起一群中青年军
人(这种秘密政治组织活动当时按律当斩),成为后来蓝衣社的中坚力量。假如老蒋
本人没有抗日的主张,这些人当然不会去推举他做领袖--会不会暗杀了他我不敢肯
定。这本书网上可以download下来,愿意看的可以翻翻,细节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要点是,他们知道蒋中正是要抗日的,否则他们也可以去拥戴汪精卫,那也是一个
著名的英雄人物。
老蒋在北平失陷之后,采取逐次抵抗,其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赢得时间。他希望能把
一些坛坛罐罐都搬进内地。中国大,破船也有三斤钉。船破也要撑着行驶过险滩,
如果没人帮你,这破船边走边补,和没船是不一样的。这其中不仅有国家文物,黄
金储备,还有教育器材,工业设备,大学师生,都是战争的重要资源,也是那几年
把共产党限制在苏区搞经济建设攒下的一点儿家当。在搬运中,卢作孚的民生公司
为此曾做出巨大贡献,杜月笙沉船拦江走的是另一出。
俗话说,大姑娘不能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粱实秋说,想一年忙,你就搬家,绝
对是大实话。每个人都有过搬家经历,都要先前有个计划,否则就抓瞎了。这些内
迁计划是早在七。七之前就开始酝酿的,是后来惨败的淞沪战役的一部分。这说明
老蒋知道,只要一撕破脸皮,自己的部队只能赢得有限的时间,挡不住日本的进攻。
也知道和日本这场仗一时半会儿没个完,要做长久打算。假如七七前没有腹稿,战
事一开,手忙脚乱,兵败如山倒,这些更重要的事情就没人也没机会去做了。不这
样做有差别吗?当然有,而且很大。看德国打苏联的前半年,苏联那叫一个悲惨万
状。这么宽阔的战略纵深,又不是没有在长远计划上吃掉德国的心,但斯大林这样
万分狡猾的人都不信希特勒会给他来这套,后果便很严重,最后,苏联惨胜。
西南联大的搬迁也是一个例子。前不久,在抗战70周年纪念时北师大一个教授回忆
国军如何护送这些学生到南方去,大发感慨。这些事实,在岳南的几本书里早都有
详细介绍。只是由于中国空军太弱,挡不住日军的空袭。在陆路方面,只要日军有
逼近学校的可能,全校立即闻风远遁,最后到了云南。假如日军再进,他们就往国
外跑。校方并不鼓励他们参军(这才是持久抗战的策略),为此早有争论,最后的政
策是:国难确实当头了,但是你们还是好好读书,不用上战场。不少后来的学术闻
人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虽然这都是后话,但它们都是逐渐成熟的搬迁计划中的
一部分。
------------------------------------------------------------------------
虽说广义的抗战早在1931年就开始了,但严肃地说,抗战本身确实应该从七七事变
算起。零星的抵抗不是国家层次的对抗,抵抗意识的性质毕竟不同。假如冯玉祥打
到阎锡山的地盘里去,也会遭到抵抗,与阎老西跟日本人作战很不相同。"如果战
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
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抗战,在国民党军人阶层和地方势力上取得共识。许多非老蒋派别的人对抗战全力
参与。像李宗仁,阎锡山,刘湘,都尽力了。抗日将领去世的时候,全国后方就召
开公祭大会去祭奠他们,民众绝对不鼓励门户派别之见。八路打了胜仗老百姓也高
兴,国民政府也会通令嘉奖。打急了,老蒋把自己的嫡系部队也拼上去。他的意思
是:若不能用自己的勇敢牺牲坚持不投降来对外显示自己的抵抗决心,就不会有人
来帮助你。
老蒋在许多事上是个忧柔寡断的人,却做了总司令。这忧柔寡断中有他作为一个威
权独裁者力不从心的哀叹,因此他的独裁并不干净利落,力度不够。他原来就不是
一个飘逸人物,使的都是诸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或者苦撑待变这种过于滞重的
战略,不会讨巧。也因此,特别是因为他败退台湾,让人忘记他见识中曾有的不同
凡响。七七之后,联英美,派远征军拓展国际合作,大战略上都不算错。事实上,
没有美国的帮助,这个战有你抗的,尽管抗,抗不抗得下来就难说了。人家帮不帮
你,不能因为是情分,重要的是你不能处处都"赌"错。因此,中国近代的抗日战
争中,蒋中正国民党的位置绝对不是毛泽东共产党可以望其项背的。
多年来,附着共产专制权势的文人,制造出四大家族的神话,写出金陵春梦这种小
说让没文化的共匪小崽子继承传播。大模大样狂言的底蕴无非是成王败寇,说得多
嚣张也掩盖不住一对儿势利眼和对大独裁者的臣服。另一方面,民运人士中那种以
为两方都不是好东西的人,以对专制简单地否定代替了对蒋中正国民党在大陆败于
毛泽东共产党原因的深入探讨。难怪有些人最后或者程度不等地回归共产党,或者
是干脆把中国人骂个贼死。还有一些,更是一碰到薄熙来,习近平就晕菜。老王更
不简单,对两个互为仇敌的薄习,他都晕菜,至少看上去特别晕,像模像样别开生
面地晕。
另一方面,不少人在看到民众受到共产党的压迫超过了过去日本人的压迫--确实如
此,于是就干脆彻底否定抗日战争,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因此埋怨国民党抗日。
要知道今天的日本是民主再造后的日本,已经是个崭新又保守因此稳健平和的国家。
连日本共产党都不怎么折腾。日本人知道美国人在改造日本的同时保护了日本。改
造者麦克阿瑟也知道日本有多利害。事实是美军在亚洲的伤亡率超过欧洲战场上的
伤亡。这个结局没有谁在1931年可以预见到,37年也预见不到。也没有人能预见到
日本征服中国后的统治状态。如果一个国家始终为军人所左右,它就永远停不下征
服的步伐,永远不能开始具有积极意义的和缓,同化和建设的长久过程。
设想人们如此富有远见,还不如设想犹太人有远见把希特勒的母亲给杀掉。实际上,
只要把自己设身处地放在那个时代去问一下自己可能的对抗日的态度就行了(不要求
有上战场的冲动),已知今日不要忘了当初。如果只是一味说中国人愚蠢,也许有部
份确是事实,但这对于改变蠢人或者制止蠢人们做蠢事说来,比于事无补可能还糟。
原因在于,简单的发泄基本上阻挡住深入反省的渠道,未必能够有效地平复沮丧,
反而轻易地制造了"深刻"的假象并迅速实现自欺(只需要把话说得更绝,更狠),
结果反而进一步加深了沮丧。不过,这是个有开头没结尾的话题,只好打住。
我们的聪明(假如真有的话),没有几样不是在换了一个环境下生活多年后才慢慢积
累出来的。一旦还嫌不够聪明的时候,多半儿就是聪明过头了。
最后编辑时间: 2015-09-19 17:00:12
全部跟贴
好文! 归去来兮 [0 b] 2015-09-20 07:57:27
[点击: 28]
(1342212)张学良到纽约后确实多次说过类似的话,认当时条件绝对打不赢的 余大郎 [767 b] 2015-09-19 14:34:02
[点击: 136]
(1342194)918是抵抗日本的最好时机 aops [368 b] 2015-09-19 10:43:58
[点击: 128]
(1342190)很难 旁观者昏 [1584 b] 2015-09-19 14:52:35
[点击: 132]
(1342196)如果当时中国连一个得不到本国支持的海外守备队都打不过 aops [22 b] 2015-09-19 18:13:54
[点击: 82]
(1342202)二战中的日本和德国一样,胃口太大,得陇望蜀,胜利冲昏头脑 博讯螺杆 [206 b] 2015-09-19 15:26:14
[点击: 111]
(1342197)看看罗胖的这个最新视频吧 aops [422 b] 2015-09-19 17:56:51
[点击: 112]
(1342201)那种状态也不是稳定状态 旁观者昏 [578 b] 2015-09-19 16:12:00
[点击: 122]
(1342200)不少"精英"喜见美国的"衰落"呢! NABC60 [0 b] 2015-09-19 21:12:26
[点击: 42]
(1342206)
本文来自《童言无忌》邮件群组。回复本邮件将发信到邮件群组,将可能暴露您的email 地址,姓名,IP 地址,操作系统和发信软件版本信息。如要私下回复给本文作者,请手工拷倍发信人邮件地址另外发信。请参考 邮件组和电邮的隐私保护建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t/30122ea197f17c7
退订 请发电邮给 lihlii+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 请发电邮给 lihl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网页浏览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hl=zh-CN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上的"童言无忌"群组。
要在网络上查看此讨论,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msgid/lihlii/CAAZKMYZtN%3DxGta5Lh_bb_7uMaXL3uQvPy%2BROTsCqeSzpvX7M3g%40mail.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