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日, 9月 27, 2015

Fwd: 潘晴: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對全球二戰戰局的貢獻

民陣網站:http://www.fdc64.org/index.php/essays/theoretical-study/534-20150923-panqing-roc-ww2

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對全球二戰戰局的貢獻

—— 在臺灣「紀念國軍抗戰,光復大陸民國」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之二


潘晴



  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二戰戰局中東方的主戰場。這場偉大的抗戰,規模空前、犧牲慘烈,時間 長達14年之久。「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中華民國政府更領導了八年的全面抗戰,直至取得了最後勝利。

  中國戰場所取得的勝利是空前的,對全球二戰戰局具有重大的影響。中華民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光改變了自身的命運,而且為世 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使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幸地是,由於國民政府败於「國共內戰」,這場抗戰勝利的 榮光,一直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今天,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必須釐清人們觀念中的一些誤區,以還原歷史的真相!

  最近,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活動中,出現了所謂的:誰是抗日戰爭「中流砥柱」的爭論,拋開中共偽造歷史, 企圖攫取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榮光之外,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所謂的「中流砥柱」是美國、或英國的論點。那麼,中華民國的抗日戰爭,在全球二戰戰局 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這不光是國內外史學界關注的課題之一,這也是人們必須了解的歷史真相!

  隨著對中華民國抗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的不斷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緬印戰場,特別是中國遠徵軍和中國駐印軍進行 的緬北、滇西反攻戰役,近年來逐步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所關注的熱點之一。結合當年對中國戰場作用的國際評論,特別是美、英、蘇三個大國首腦的 評論,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中華民國抗戰對全球二戰戰局的貢獻。

 

 
潘晴(筆者),在臺灣立法院舉行的「大陸變局與兩岸的選擇」研討會上發言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緬印戰場

  1940年9月,日軍侵入越南,威逼英國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遠東殖民地後方。英國見勢不妙,決定與中華民國結成軍事同 盟,共同抵抗日本侵略,並於10月重新開放三個月前為討好日本而關閉的滇緬公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要求中華民國派 軍隊入緬協助英軍保衛緬甸。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宣佈共同對軸心國家作戰。翌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就任同 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美國派出史迪威將軍任中國戰區參謀長。隨後,中、美、英經協商決定,由史迪威指揮中國遠徵軍三個軍(杜聿明第5軍、甘 麗初第6軍、張軫第66軍)進入緬甸,協同英軍隊對日作戰。

  在中緬印戰場,中華民國先後出動了40萬大軍,到以緬甸為中心、滇西和印緬邊境為兩翼的東南亞戰場上與美、英盟軍協同作 戰。中國遠徵軍在緬甸、印度和滇西地區歷艱涉險,付出了巨大犧牲,不僅牽制了侵緬日軍對整個太平洋戰爭的作戰,拯救了英軍在緬印戰區不至於徹 底失敗,有力地支援了全球的反法西斯戰爭,而且與盟軍協同保衛了印度,收復了緬甸全境,並對配合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反攻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 用。

  因此,中國遠徵軍在中緬印戰場上的對日作戰,不僅是中華民國抗日戰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盟軍對日作戰的直接組成部分, 是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貢獻中,一個絕不應被忽視的方面。

  對日作戰的緬北滇西戰場,是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後,由中美英三大盟國聯合開闢的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而且 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勢力極其猖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極為艱難的時期,開闢的一個至關重要且頗具特色的大規模反法西斯作戰的戰場。

  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堪稱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第二戰場,暨中華民國抗日戰爭的第二戰場。與歐洲戰爭第二戰場 相比,除規模不可比外,其他諸多方面均可與諾曼底登陸戰役相媲美,尤其是在戰略意義方面。更何況,緬北滇西抗日戰場,在時間上,比歐洲第二戰 場的開闢要早了二年多,是一場由多國參與其中的、典型的協同作戰,是二戰中地形和氣候條件最複雜、作戰方式最多的一個戰場。

  雙方交戰的激烈程度世所罕見,並湧現出一批頂天立地、無所畏懼的抗日民族英雄。中國遠徵軍和中國駐印軍參加了緬北滇西大規 模的反攻作戰,付出了巨大犧牲,最終獲得了徹底的勝利,不僅重新打通了滇緬公路和開啟了新的「史迪威公路」,使中國正面戰場的補給狀況有較大 改善,更重要的是重振了因豫、湘、桂會戰失敗而損害的民心士氣,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鬥志和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同時,還使全世界反法西斯 陣營的各國人民歡欣鼓舞。

  此次反攻戰役,掃除了某些西方人對中國的輕蔑和某些國人的自卑心理,揚中華民族國威,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 民族,具有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中華民國抗日軍民對亞洲太平洋戰爭乃至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貢獻,是有目共睹和不容否認 的。

 

 
二戰時美國的海報。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中國,第一個投入戰鬥的國家」

二、中華民國在全球二戰戰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評估中華民國在全球二戰戰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許人們存在著爭議,特別是中共長期宣揚的:蔣介石的「不抵抗論」,曾欺 騙了許多國人。那麼,我們不妨看看在二戰中,其它國家的表現,特別是那些所謂的大國(暨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表現。

  很多人不知道當年軍力和國力強大的法國(當時號稱「頭號陸軍大國」),在戰爭爆發的6周內便向德國投降;當年軍力和國力強 大的蘇聯在開戰半年間竟有300萬紅軍(也有資料說是400萬)被德軍俘虜;當年軍力和國力最強大的美國在菲律賓以10萬余兵力(美菲聯軍) 與5萬余兵力的日軍交戰,結果全部向日軍投降,美軍統帥麥克阿瑟被迫飛往(撤退)澳大利亞。

  只短短三個月,日軍便橫掃東南亞,不光在香港的英軍向日軍投降,當年軍力和國力都很強大的英國在新加坡(所謂「東方第一要 塞」、「不可攻破的堡壘」),以10多萬兵力與只有3萬余人的日軍交戰,結果向日軍投降。英國首相丘吉爾說:「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規模 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而此後,在緬甸的英軍也慘遭失敗,不得不在中國遠徵軍的救援下撤退至印度。

  1941年5月2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指出:「不斷加強的「中國壯麗的防禦戰」是阻止希特勒征服世界的計劃接近完成的重要因 素之一。」

  1942年1月21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轉致參謀長委員會的電報中指出:「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 邱吉爾并在演說中指出:「諸君如憶及日軍之活躍,即知中國抵抗敵人至五年之久,並予敵人以打擊,為如何不可思議之事。」

  1942年2月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電蔣介石:「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經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 民族的最高贊譽。中國人民,武裝起來的和沒有武裝的都一樣,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在裝備上佔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五年堅決抗擊所表 現出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家(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國際反法西斯聯盟)軍隊和全 體人民的鼓舞。」

  當時國軍的英勇頑強不輸於任何國家的軍隊。抗戰後期裝備美械的國軍在西南(滇西、湘西)和緬甸反攻日軍作戰中的出色表現, 令美國軍事專家得出結論:「中國軍隊,在武器供應充足的條件下,它屬於世界上第一流的軍隊。」中國抗日戰場極大地削弱了日本的軍力和財力,並 始終牽制和消耗著日本陸軍的主力,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在當時,日本陸軍彪悍瘋狂戰力之強是世界公認的。

  1945年1月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 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而當時美國戰時情報局認為,日軍至少半數被牽制於中國大陸。

  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資料記載,日軍侵華兵力佔其陸軍總兵力的比例,1937-1941年為78%- 94%,1942-1943年為64%,1944年為40%。日本歷史學家藤原彰指出:「在對英美開戰後,日本陸軍主要戰場在客觀上仍然是中 國大陸」,「它的主力仍然陷在中國戰場上」。


三、中國抗戰粉碎了日本的「北進」企圖

  1936年8月日本政府通過了《國策基準》,把「北進」(北上進攻蘇聯,向西伯利亞擴張)和「南進」(南下進攻南洋,向東 南亞及西南太平洋地區擴張)確定為日本對外擴張的基本國策。

  蘇聯是日本的宿敵。日本陸軍國防戰略的中心目標是「北進」向蘇聯西伯利亞擴張;其國防的頭號防衛對象是蘇聯,其次是英、美 等國。日本陸軍主張日本先應傾注所有兵力使蘇聯屈服,而後再向東南亞及西南太平洋地區擴張。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這本應是力主「北進」的日本陸軍進攻宿敵蘇聯的千載難逢的絕好時機。德國外長里賓特洛 甫也電告德國駐日本大使奧托:「用您所能運用的一切辦法,希望努力使日本盡速參加對蘇作戰。」但在6月下旬的日本大本營和內閣聯席會議上,儘 管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力主對蘇開戰、協同德軍夾擊蘇聯,卻遭到日本陸軍首腦陸相東條英機和參謀總長杉山元的竭力反對。東條英機認為不能置中國事 變於不顧,必須繼續解決。

  杉山元則指出:日本目前在中國使用兵力太大,再北進對蘇開戰,辦不到。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必須繼續努力解決當前 的中國事變」,只能「在德蘇戰爭的演變對帝國有利的情況下,使用武力解決北方問題」。對蘇開戰被否定,「北進」實際作罷。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哀 嘆:「我們日本人因為對中國事變沒有辦法,忘記了自己的理想(北進蘇聯)。」

  中華民國的全面抗戰,不僅粉碎了日本陸軍主導的「北進」企圖,而且使德國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的計劃完全破滅。由於日本放 棄「北進」,蘇聯得以避免東西兩線作戰,從而在衛國戰爭最艱難時期能全力與德國進行決戰,並把54.2萬兵力、5000余門火炮和3300余 輛坦克從其遠東(西伯利亞中東部)西調蘇德戰場。

  從遠東西調的精銳兵力在關鍵的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軍遠東部隊建制完整、裝備精良並適應在 嚴寒氣候中作戰)。蘇聯軍事史學家指出:這「清楚地證明遠東軍隊對戰勝法西斯德國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而它們「是在對德戰爭最艱難最重要的時 刻由統帥部調往蘇德戰場的。」

  還要指出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作為戰略後方的蘇聯亞洲部分組訓練了源源開赴前線的數以百萬計的戰略預備兵力,及時製造 出送往戰場的大批飛機、坦克及火炮等武器裝備,為奪取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由於中華民國的抗戰制止了日軍「北進」,保障了蘇聯遠東地區 的安全,對蘇聯戰略後方的形成及其作用的發揮,最終贏得對德作戰的勝利,具有絕不能忽略的重要意義。

  當時的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蘇聯元帥扎哈羅夫說:「日本之所以未立即對蘇開戰,是因為它的大量兵力被牽制在中國。」

  蘇聯元帥崔可夫指出:「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里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 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


四、沒有中華民國的抗戰,世界歷史將會改寫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開始「南進」,當時日本派往東南亞地區作戰的陸軍部隊僅10個師團又3個混成旅團,佔其陸軍總兵力的 1/5,而在中國戰場則保持35個師團。日本「南進」的推遲和進攻規模及作戰範圍受限,使其衝出亞洲與德國法西斯會師中東的戰略計劃完全落 空。

  1942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他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 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 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併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確實,假如沒有中華民國持久而頑強的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必將是另外一種寫法了。

  對此,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 國。」

  英國著名軍事歷史學家富勒在其所著《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書中指出:美英所引以為幸的是,日本既沒有 足夠的兵力佔領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戰略要點,也沒有足夠兵力在太平洋上拼死一戰。如果日本能做到這一點,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就要改變。我 們完全有理由說,日本之所以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由於中國抗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給予重大影響的結果。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近4年半時間里,國軍獨自英勇頑強地抗擊強大的日本法西斯軍 隊,徹底粉碎了日本迅速征服中國的企圖,使其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而不能自拔。

  1942年1月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情咨文中說:「千百萬中國人民在漫長的4年半里頂住了轟炸和飢荒,在日本武裝和裝備 佔優勢的情況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了侵略者。」

  由此可見,二戰中的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中華民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中流砥柱,是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力 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英勇頑強的國軍抗擊日本法西斯最早、時間最長,其堅韌拼搏、忠勇犧牲,可歌可泣。其對全球二戰戰局的貢獻,無論從 什麼角度來看,都是巨大的,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關鍵的部分!否則,世界歷史就有可能改寫。


五、中華民國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939年10月2日就任的日軍參謀次長澤田茂已認識到:「依靠武力決戰解決中國事變的做法,是沒有出路的。」其前任中島 鐵藏同樣認為:「繼續打下去對日本非常不利,即使打下武漢、廣東,也不可能使中國屈服。」

  1940年秋,開戰之初曾狂妄聲稱一兩個月足以解決中國事變的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不得不承認:「從窘境看,想孤立地解決中 國事變幾乎沒有希望了,中國事變的解決,只有作為綜合歐亞國際大變化的一環,才有解決的希望」,「近衛(日本首相)也好,松岡(日本外相)也 好,對中國事變都已灰心了。」

  1940年12月1日日皇裕仁竟悲觀地問參謀總長杉山元:「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侖就是敗在消耗戰與游擊戰上,日本軍在中國是 否感覺到無法對付了?」

  其實,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在中國戰場已陷入困境,強悍瘋狂的日軍已被英勇頑強的國軍拖得灰心喪氣了。1943年,崗 村寧次(時任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和重光葵(日本外相)對侵華戰爭已有共識:只有讓步妥協,除此別無良策。

  據重光葵戰後所著《昭和的動亂》中記載,當時日皇裕仁迫切希望與中國盡快「恢復和平」,表示只要能維護國家的尊嚴,其他如 海外領土等問題,不必多作考慮。

  日本裕仁天皇的侍從小倉庫次的日記記載:日皇裕仁1942年10月12日發言稱,「支那(中國)比想象的要強大,大家都對 事變的情勢出現誤判,尤其是作為專業部門的陸軍也判斷失誤。」次年1月9日,日皇裕仁說:「日本太小看支那了,應盡快終止戰爭,然後利用10 年時間來增強國力才是上策。」

  在日本孤注一擲發動了「一號作戰」的1944年6月,儘管當時日軍已在河南會戰中獲勝,日皇裕仁在聽取了中國戰場形勢的調 查報告和日本國內軍需工業狀況的「絕望報告」後,明白大勢已去,遂指示:「聽說雲南作戰也無望(國軍在滇西奮勇反攻日軍),所以我定下決心, 除要求媾和以外,別無他法。」6月22日,日皇裕仁召集6名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成員,再次指示:「關於結束戰爭的問題,要具體作好研究,努力實 現這一目的。」

  由此,日軍實際上在中國戰場已經失敗,堅苦卓絕的八年持久抗戰,已使日本陷入了不堪重負的狼狽境地,從全球戰場的趨勢來 看,日本已必敗無疑,而美國投擲兩顆原子彈以及蘇聯紅軍的參戰,不過是將其潰敗提前了。因此,單獨地強調是哪一國打敗日本的說法,所謂:美國 才是抗日戰爭「中流砥柱」的論點,只代表著部份史學界人士的看法。

  正如戰後日本人自己說的:「日本在敗於美國的物質力量之前,早就已敗給中國的民族主義了。」戰後美國戰略轟炸調查處的報告 認為:「即使不投原子彈,即使俄國不參戰,即使不制訂進攻的計劃,日本也是會投降的。」

  謝謝各位!


潘晴

2015/9/01初稿於臺北
2015/9/22完稿於悉尼

說明:本文根据研讨会发言稿整理,引用的相關資料均來源 於互聯網,因篇幅關係,不再一一註明出處。如有錯謬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首發於《北京之春》網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