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建国:对两岸"各表" 互认的四点建议(与环球时报争鸣之254)
对"习马会" 的热议仍在继续。环球时报为此11月7日发第二篇社评,题为《宣称台湾遭"矮化" 者气度太小了》。社评讲"客观说,台湾领导人能在这个世界上被称为'总统' 的地方实在不多,在世界绝大多数政治中心和经济都会都做不到。这方面国民党或民进党执政都一样。大陆领导人这次陪台湾领导人一起互称'先生' ,表现了大陆方面的胸怀和诚意。"好一个"陪" 字!这种被"下嫁" 的傲慢、委屈和对被大陆"矮化" 的台湾蔑视的嘴脸活灵活现,竟还敢讲"气度" "胸怀" "诚意" ?环报社评讲"一个中国原则在国际社会被广泛认同和遵守,这个原则的突出含义就是台湾'不是一个国家' 。"不是一个"国家" ,是什么?在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国家" ,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不是"国家" ,这种全球罕见的不平等的政治定位不是台湾遭"矮化"还是被"拔高" ?讲"台湾遭矮化"者就是"气度太小" ?
两岸的分裂是国共两党内战的悲剧,当年两党都讲是为中国自由民主而战。战后66年台湾地区完成了政党轮换,实现了"老百姓选谁谁干" 的民主宪政,大陆地区则是一党独大,任何人、任何时候不得挑战中共执政权的"一党专制" ,孰是孰非?历史对当年两党之争已有定论。
环报9日发关于"习马会" 第三篇社评,题为《蔡英文的声明一如周玉蔻的尖叫》。社评讲"蔡英文却要求马英九去那个场合得瑟台湾的'民主' ,展示台湾对未来做'自由选择' 的权利。"好一个 "尖叫" "得瑟"二词!一付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自大口吻。环报是不习惯竟有人敢对政府最高领导人公开批评,更反感在与大陆对话时谈人权、夸台湾民主。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专向软肋、命门戳吗?环报要习惯哟,台湾早已不是国民党党国一体的时代了,不同声音、不同政党的自由博奕已成常态。如果民进党选战胜成执政党,那就要代表民意,代表彼岸的"同胞兄弟" 与此岸打交道了,还是留点"口德" 吧。
环报社评讲"但历史的前行不能被它们绊住" ,可历史如何前行呢?一是大陆实现民主转型,两岸一国一制,和平民主统一。我对这方面的论述和建议已很多。二是在两岸政体差别现状下互认"一中各表" ,再将历史前行一步。"习马会" 羞羞答答地、模糊地、表面地传达了两岸对等的意思,为再前行我提四点建议:
一, 从理念上、法律上把一中"各表" 前行到"互认" 。"一中两府"双方互认对方政府存在的现实性、合法性(尽管大陆非"真普选" )、平等性。大陆抛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的说法。"九二共识" 不能光讲"一个中国" ,还要讲、要强调、要推进"两岸各表"。
二,在国际场合台湾政府应称"中华民国" , 而非"台湾" "台北" 。两岸领导人互称"总统先生" "主席先生" 。大陆支持在台湾的"中华民国" 在联合国和一切世界组织中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等的政府地位。
三,两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 。两岸高层平等对话常态化,互派常驻机构。在签署各种经贸、文教协议后,正式谈判、签署和平协议。在和平协议中,两岸政府共同反对台湾独立,共同表示尊重两岸人民的自决权,共同保证两岸永不战争,共同坚信和平民主统一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必成,并宣誓共同为之奋斗。
四,两岸定期进行人权对话。两岸的互相促进、合作是脱离不了政治领域的。两岸携手复兴中华民族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共建民主宪政,保障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自由人权。中美尚有定期的人权对话、人权报告,"两岸一家亲" ,进行人权对话岂不更易、更有必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此建议仅为抛砖引玉供两岸仁人志士众公参考。说起也易,不是讲"血浓于水一家亲" "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吗?平等互认、平等相待总应可以吧。但做起也难,若两岸政治领导人无此魄力,无妨,历史由人民书写!
北京查建国 11月9日 手机13661195761 家电010-67506064 电邮zhajianguo2012@hotmail.com
查建国:一国两府互相承认才能大突破(与环球时报争鸣之253)
明天(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在新加坡会面。环球时报5日发社评,题为《世界将为"习马会" 历史性突破鼓掌》。见比不见好,谈比不谈好,应为此鼓掌!可为什么两岸同胞在经贸、旅游、文教方面的来往已很多,而政治方面的、最高领导层次的见面至今才有"历史性的突破" 呢?这个突破意义到底有多大?
环报社评讲"自1993年,'汪辜会谈' 以来,两岸高层会面的层级不断上升,但一直形不成最后的突破,原因在于两岸领导人以什么身份和名义见面。台湾方面曾一直希望以'总统' 的身份出来,大陆方面当然不能同意。因为这不仅是身份的事,它涉及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
不能突破的原因环报社评找到了,但它不敢也无能力对这个"原因" 有真正的突破。身份称谓的模糊可以实现见见面,对缓和两岸紧张气氛,增加和平系数,促进合作交流有意义。但这能走多远呢?如因更深刻的政治原因再走不远,其意义也就有限了,也就难免有人说这是"作秀" 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讲三个政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 政治渊源。国共两党、两主义的争斗与内战形成了两岸分治的悲剧。历史没有终结,宿怨仍在继续,至今两岸政治分歧皆从此来。谁是谁非?谁又能超越历史呢?
(2) 政治身份。"一中各表" 就是一个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代表中国,一个认为"中华民国" 代表中国。在这个政治身份上没有共识。环报讲的"两岸关系的性质" 即北京中央政府与台湾地方政府的关系,而66年的现实是没有这个关系。两岸两个政府分别治理中国的一部分领土,互不管辖,一国两府即两岸关系的真实现状。这个关系应是平等的。大陆不承认、矮化、处处打压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没有平等的身份就没有尊严,没有尊严哪有互信?如兄弟俩一家(一个中国),但其中一人没有户籍上的身份,那这个被身份歧视的同胞产生分家另独立过的动力不是很正常吗?不承认"各表"身份,怎能维持"一中" 反对台独 ?
(3) 政治基础。没有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怎能共建合作大厦、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这个政治基础一是平等身份的互相承认、对等谈判,二是一国一制,即两岸共是一个相同的自由民主宪政体制。这两点才是解决两岸关系的根本性的政治难题,解题者是谁?我们寄希望于两岸中国人民。
两岸历史上的政治渊源决定了现实中的政治基础、政治分歧、政治定位、政治身份、政治尊严,而这个现实又决定了今后的政治难题、政治互信、政治合作。对两岸关系的政治走向我们拭目以待。
北京查建国 11月6日 手机13661195761 家电010-67506064 电邮zhajianguo2012@hotmail.com
请看博讯热点:台海之争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11月09日 转载)
2015年11月7日下午,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新加坡,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当习近平与马英九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不同的方向走向对方,海峡两岸领导人的手穿越66载时空而握在一起之时,无疑,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在被历史定格的同时,一页崭新的历史也同时被掀开。
一如两位领导人所言:"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将会记住今天。"(习近平)"今天,我与习近平先生分别以台湾与大陆领导人的身分,穿越66年的时空,伸手相握,握着两岸的过去与未来,也握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深具历史意义。"(马英九)
透过电视转播镜头,从在场记者人数之众以及新闻大战场面的火爆,我们不难想见,为了争抢这一新闻头条,世界各大媒体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果不其然,在其后不久的世界各大媒体上,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头条更是不在话下,且都是用了同一个词汇"historic"。全世界的媒体,都在见证历史,都不落下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机会。
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头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举行了历史性会面》;彭博社的头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领导人举行历史性会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头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举行历史性会谈》;《纽约时报》的头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领袖首次会面》;《洛杉矶时报》的头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领导人历史性握手》;CNN的头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领导人1949年来首次会面》;《卫报》的头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领导人近70年来首次会面》;日本放送协会NHK英文网的头条是:《习和马在新加坡会谈》;新加坡《联合早报》的头条是:《缔造历史习马会在新加坡登场》······
很遗憾,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与此却大相径庭,播放的竟然不是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新闻,且二条也不是!三条还不是!直到20多分钟后,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的这个头条新闻方出现。
虽然新闻联播头条、二条、三条播放的新闻,可以说与此稍有关联,即习近平在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但仔细推敲,其还是与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新闻不能同日而语,还是令人不理解,为何理所当然的头条新闻不能上头条。
以往,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的、被几乎所有重要媒体上了头条的新闻事件,在央视新闻联播中被"冷处理",我们还容易理解一些——我们有自己的国情、自己的新闻观以及有自己的选择。而今,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新闻,其本身,就是一件足以震撼历史、足以被历史浓墨重写的历史性一幕。并且,这样的一幕,被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新闻媒体公认为"historic",理所当然地成为头条新闻。而我们处理自己的新闻、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历史,却是如此这般,这的确很令人费解。
在国情、新闻观以及选择的过程中,令新闻事件及其报道服膺、降调以及被"冷处理",这可能的确有助于整体工作更好、更积极以及更具"正面意义",但这样做若成为惯性、落入窠臼,则有时却难免会成为"惰性"——它有可能会陷入因循守旧、只顾"个人责任"而不考虑整体工作以及现实、历史及长远未来的怪圈,到头来,伤害的注定是整体工作以及现实、历史、未来。
即以此次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新闻而言,作为头条显然比不作为头条要好,作为头条显然更有利于整体工作,作为头条显然更符合客观事实,作为头条显然更符合新闻规律、工作规律以及一般认知。
真心希望央视新闻联播能够与时代发展、民众意愿以及公认的准则相合拍,能够与改革发展的大局相合拍,能够与常识、常理相合拍。至少,不应该总是让人费解。
来源:博客中国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
北京 査建国
本文来自《童言无忌》邮件群组。回复本邮件将发信到邮件群组,将可能暴露您的email 地址,姓名,IP 地址,操作系统和发信软件版本信息。如要私下回复给本文作者,请手工拷倍发信人邮件地址另外发信。请参考 邮件组和电邮的隐私保护建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t/30122ea197f17c7
退订 请发电邮给 lihlii+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 请发电邮给 lihl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网页浏览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hl=zh-CN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上的"童言无忌"群组。
要在网络上查看此讨论,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msgid/lihlii/CAFH%3D8-4rBwrkhLbZFARMj%3DAvdkYTjS1PGB7M_8uU4eLG_ctsDg%40mail.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