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320期】 2016.03.31每週四出刊 | |
|
|
 | 點亮偏鄉醫療曙光 | 作者:林珮萱 攝影:賴永祥 | 1月23日,霸王寒流來襲的週六,基隆市七堵的瑪陵派出所,上午8點陸續有民眾出現,其中不乏60、70歲的長輩,目的是要看醫師。 | | 基隆市安樂區的李偉華耳鼻喉科診所,鄰近長庚醫院,一般民眾愛往大醫院看病的習慣,在這裡卻不明顯,許多在地居民身體不舒服,還是會優先到李偉華診所看病。 熱心巡診 交通奔波不喊苦 瑪陵和友蚋,位於基隆七堵的近山區,公車班次少,最近的醫院在車程一小時之外,許多長者生病了很難鄰近就醫。 健保署推動偏遠山區巡迴醫療計畫之後,2000年後有醫院醫師每月一次到瑪陵和友蚋為居民看診。之後政策轉變,計畫須由基層診所執行,一度沒有單位承接。 紀乃正2010年接手這項計畫,診所團隊每月固定到友蚋和瑪陵。初期當地居民曾有小反彈,認為「醫院用藥比診所好、醫師也比較專業。」這些疑慮隨著團隊的努力才慢慢消除,巡迴醫療的服務效益也愈來愈好,五年前到瑪陵一趟只有三個病人來看,現在有20多位。 關鍵是專業加上用心。考量許多患者年紀大,看診日的前幾天,護理師會打電話通知,不定期做電話關懷,必要時還得爬山涉水,到患者家訪視診療,直接把藥送到家中。 當地年長病患說,還好有紀醫師,不然以前出門看病拿藥,常要花上半天時間。 「這兩天氣溫很低喔,身體感覺有沒有不舒服?」「上次做的檢查報告,有幾個紅燈要注意,」即使沒有穿著醫師袍,該有的問診態度和關心一點也沒少。紀乃正笑說,醫師袍讓民眾有距離感,因此醫巡時,他都換上T-shirt制服。 51歲的紀乃正出生於台中,大學就讀中國醫藥大學,服務過台北國泰醫院。1996年開業時選擇回到太太的故鄉基隆落腳,至今20年。 祖父和父親務農,紀乃正小時會跟著在田裡幫忙,也曾在凌晨3點多,和爸爸一起載著橘子到市場去賣。 當年爸爸曾有意讓他念軍校,紀乃正回憶,小時住在台中神岡,醫療環境差,民眾多半到藥房買藥,當年所謂的醫師,很多都沒有執照,民眾就醫觀念不佳,激起他從醫念頭。 紀乃正的叔叔、堂哥們有多位醫師,「從小就向他們看齊。」他心想,醫師可以救人又能照顧自己和家人,是很有意義的職業。考上醫學系後辦助學貸款、當家教自己賺生活費,不造成家中經濟負擔。 媽媽體弱多病更是他從醫的主因。 紀乃正的母親白天要照顧小孩,夜晚常熬夜做家庭代工,身體一直不太好,經常看病吃藥,後來罹患癌症,開刀摘除腎臟和輸尿管,須長期洗腎。 紀乃正說,腎臟、輸尿管這類癌症,平均五年存活率是50%,但25年了,媽媽的日常生活都還能自理。讓他更相信即使患病,配合正確診療、好好保養,依然能正常生活。 成為醫師後,他特別專注於預防醫學和慢性病照護,2006年成立糖尿病病友會,後改名為甜蜜家族關懷協會,自掏腰包舉辦講座、活動,邀請營養師授課,累積近150位病友,一起從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找回健康。 和病患成為朋友才算成功 還在國泰醫院工作時,紀乃正就已搬回基隆,社區裡左鄰右舍需要到醫院做檢查、開刀,都會幫忙介紹醫院醫師、安排轉診等,等於還沒正式開業就開始服務鄉親。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