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儿童横死垃圾箱凸显基层政改刻不容缓
五位儿童横死垃圾箱凸显基层政改刻不容缓
——关于扭转基层社会生态恶化趋势的三点政改建议
文/亦忱
导言.从一起荒诞的人道灾难,看中国基层自治能力的高度残缺。
世 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社会,十数亿人历经30余年高达年均10%的持续经济增长,取得了堪称人类社会空前的经济成就。相信凡是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饥馑折 磨,70年代物资匮乏的5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不会否认中国最近30余年“改革”和“开放”带来的这一历史性进步,是自己在25年前难以想象的整个民族的 巨大成功。
然而,11月16日,网传在贵州省毕节市繁华的市区,有五位十岁左右的流浪儿,因为避寒抱团藏身路边的垃圾桶内生火取暖,而全部窒息闷死在密闭的垃圾桶内的新闻,令人不得不再次审视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历史性成功中,还隐藏着什么致败因由。
据 来自凯迪社区最早曝料的网帖说,最早发现5名死者的人,是一位拾垃圾的老太太。事发地点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环东路人行道,距离流仓桥办事处不到百米。根据 凯迪网友发布的照片,事发的垃圾箱绿底、白盖,近一人高、长约1.5米、宽约1.3米,白盖可封闭。据到过现场的目击者描述,事发垃圾箱旁边是一个拆迁工 地,“孩子们在拆迁工地围墙里面,用一些写有广告语的塑料篷布、水泥砖和三合板围起来,并在里面住了好几天”。
据随后来自国内诸多媒体的跟踪报道,五个孩子都是毕节七星关区本地人,年龄从七岁到十三岁,他们的父亲是三兄弟。五个孩子的家长有的在外打工,有的离异。
根据记者昨日发自毕节的深度报道,在这些孩子临死之前的11月15日晚,大约6点多。这五位流浪在城市中的男孩,又出现在农贸市场。他们用一张20元整的纸币,从一个卖小吃的大嫂那里要了一碗白米饭。
“一碗饭两元钱,五个人共吃。”大嫂说。
那是他们最后的晚餐。
后来发生的故事是,截止到20日午夜,随着毕节市政府派员将五位死亡儿童的父亲,从深圳接来殡仪馆确认五位儿童的身份之后,遂将这五位横死垃圾箱的幼童火化,此案才暂告一段落,而将无尽的忧伤和检讨此案深层原因的事情,甩给国内外关注此案的各色人等去深度解析。
自然,有关导致毕节五位儿童惨死的原因,社会学者、政治学者和法学学者,都会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加以合理的解释。而本人作为一位民间观察者,却认为贵州毕节五位儿童横死垃圾箱事件,凸显了中国基层自治能力的高度残缺,必须用基层政改来加以矫正。
只 要我们不抱讳疾忌医的态度,相信所有开眼看中国社会痼疾的人都能够意识到,当这五位小孩失踪之后,其监护人早在11月5日,就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求助。可 是,由于公安机关的不作为或无效作为,终于在时过11天之后,导致这五位小孩残死于繁华城区的垃圾箱内。如果在一个自治能力正常的社会,这五位儿童流浪在 城里几个星期之久,即使没有公安机关介入处理,难道会没有相关的慈善机构或民选的政府的职能机构来收留这些无家可归的儿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正是从毕节五位儿童惨死垃圾箱事件所凸显的基层自治能力缺乏的角度来看,我们如果想真正改变许多地方基层社会生态持续恶化的趋势,其中一个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将如何实现县域普遍善治的制度改良问题,尽快提上执政党高层的议事日程了。
本文,就是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框架内之内,就如何扭转中国基层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朝着恶化的趋势演进,而提出的三条制度改良建议。
一.在县一级政府开始试行普选制,让公民用选票来选择治理自己的行政长官。
县一级政府的行政首脑由公民选举产生,是切实改变基层政治生态和社会持续恶化,防止基层治理大面积溃败和公权碎片化与山寨化的唯一治本之策。
通行世界的基层社会民选行政长官制,早已经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基层政府首脑由上级任命改为公民普选,不仅仅是政府领导人产生方式的改变,而且,它所带来的最根本改变,是民选的行政首脑的施政理念和施政基础的改变。
任 何一位公民选举产生的领导人,他在任期内,必须把对选民的负责置于首位,其对上级负责只是履行法定义务,否则,在下次选举到来时,其必然遭到选民的抛弃将 毫无悬念。由此所派生出的一个合乎逻辑的行为方式改变是,其围着上级打转的人为因素将会从根本上被排除。所有民选的官员,他在施政的过程中,必然更多地看 人民的脸色而不是看上级的脸色行事。当县级基层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改变之后,不仅基层官员在法律和选民的双重护卫下,没有必要去看上级的脸色行事,而且, 中国社会久治不愈的买官卖官顽症,将立竿见影在基层社会得到根治。这也就从客观上使基层社会的公权私用失去了依凭:因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当选者在任期 内,假如有任何违法乱纪的胡作非为,自然随时都有可能被人民所揭发而穿帮,乃至可能遭到选民的弹劾而提前罢免,或者在下个任期到来时被人民用选票所抛弃。
与 此同时,当基层社会的行政长官的产生方式改为民选之后,县一级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执政党在基层的组织机构,其职能自然会跟着相应转化为教育选民、 引导选民,组织选举、监督选举、鼓励竞选。从而,为选出人民代表组成基层社会的权力机关和选出县域政府的领导人,提供政治支持和选举的组织保证。在选举完 成后,无论谁当选,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的组织,作为执政党的代表,应监督当选者严格执行中央政府的法律和政策。遇有当选者违法违纪行政,则行使监督和纠察权 加以及时的纠偏,而不是越俎代庖。
如果执政党在基层的组织做好了这项工作,则执政党通过落实“权为民所赋”(习近平语)的构想,而真正开始了还权于民的历史性进程,必将再一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衷心拥戴,其基层组织也必然会相应得到净化和纯洁,并再一次焕发青春活力。
二.切实给人民群众赋予用公众舆论监督基层政府施行公权善治社会的宪法权利。
可 分阶段把合法反对任何官员违法行政的言论自由权利,以管理新闻舆论立法的方式,切实交给人民好好行使,从而,以此使各种媒体成为靠提供有价值的资讯产品, 而获得人民选择和认可的竞争性企业,把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资讯转换成为公共产品,由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共同使用,而不是只成为各级政府及其所属的权力机关独 享的禁脔。以此彻底避免诸如毕节发生五位儿童惨死垃圾箱数天,其所有官办媒体多日拒绝报道的荒诞现象。
首 先,从县域基层开始,向人民渐次开放舆论工具。从根本上改变舆论工具从上到下都是掌握在各级权力机关手上的现象。如果一时不能放开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政 府也应先行鼓励基层社会在互连网上建立公众论坛,鼓励民众对政府施政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批评。逐步使基层政府的各种行政权力,被置于公众舆论的严密监督之 下。从而确保政府的行政行为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下做到公开透明,进而确保其偏离法律和民意的行政举措,能在民意的强大压力下得到及时纠正或纠偏。与此同时, 那些得到公众舆论支持的各级政府既合法又符合民意的施政举措,则必然会赢得民众广泛的支持而得以顺利实施。当下中国正在天天滴血的伤口——“血拆”与“强 迁”,自然会很快得到修复。
当 舆论工具被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里的时候,一个可以想见的前景是:那些涌向北京的上访人员,其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必然是当地公众舆论的支持。而在民选行 政长官的制度安排下,相信任何一个获得公众舆论压倒性支持的公民个人诉求,绝对没有任何一个基层政府敢于漠视。由此而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是,长期困扰中国 基层社会且久治不愈的信访高烧不退的顽症,必然会豁然而愈。那些从祖国各地涌向首都国家机关求助的访民,也必然会在率先通过舆论支持而解决个人诉求的事例 引导下,而自觉地回到自己的居住地,去寻求民意的支持,并最终解决自己当初希望通过上访才能加以解决的各种问题。
三.为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育创造条件,为公民社会的发育开辟通路,使社会各个不同利益阶层在各自利益的表达上有正常的载体和途径。
通观世界各个已经实现了民主制的国家和社会早已成功的经验,中国要成为一个基层社会的政治制度最终走向现代化的国家,进而使基层社会日益走向各阶层和谐相处而不是日益走向利益对抗,必须要有基层公民社会的充分发育作为依托。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基层社会各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有的相同,有的交叉,而有的则互相冲突。当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在表达各自的利益时,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显然是各级政府所不能代替的,也是政府不可能代替的。
基 层政府面对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是与代表这些不同利益群体的非政府组织打交道还是面对众多单个的公民犹如一盘散沙一样起哄闹事,不仅其行政效率会有天壤之 别,而且,在作出重大施政决策时也极易引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抗,会对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造成难以估量的妨碍和伤害。
通 观当今世界已经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法治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成功经验,并参考其基本达致善治目标的成功做法,凡是公民社会发育良好,非政府组织作 用发挥正常的,其社会现状都比较和谐,其不同利益群体在博弈中实现双赢的结局居多。而公民社会发育较差,非政府组织缺位或难以发挥作用的,则社会冲突激 烈,政府施政效率较差。
结语
众 所周知,早在上世纪50年代,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地方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在花莲县实行民选县长的实践,一举就获得巨大的成功。如今,在台湾基层社会,既 没有“血拆”与“强迁”弊病,更没有上访人群,其基层民众一遇官员违法施政加害,首先求助的对象是自己选出的议员,其次,则是公众舆论的关注,最后才是司 法的了断。相信任何一个去过台湾观光的大陆游客,都应该比较出大陆与台湾在治理基层社会的实践中,究竟是大陆搞得好还是台湾搞得好。
如 果祖国统一是一个必然要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共同来完成的历史使命,那么,大陆真的要在治理基层社会这个问题上,好好学习台湾成功的经验。否则,大陆将在社 会制度优越性竞赛上,至少会在治理基层社会这个领域,不敌对岸同胞的竞争,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主导国家统一的话语权。
(2012/11/22)
延伸阅读:
【深度调查】毕节,那五个从垃圾箱飞往天堂的男孩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89&id=8787810
五个死在街头的流浪儿童
我情我衷:张鸣: 五个死在街头的流浪儿童,原来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万恶的户籍制度,要不是这个制度,他们当然可以跟父母进城读书。给孩子们一个安身的家,一个取暖 的房间,一碗能吃饱的饭。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责任,可是,居然有五个孩子,什么都没有,冻死在垃圾箱里。
来自新浪微博2012.11.21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