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四, 1月 30, 2014

[G4G] 荷兰在线 商业化和互联网让新闻变得更糟糕?


北京街头的书报摊

商业化和互联网让新闻变得更糟糕?

2014-01-16 09:10政见网

文/郭毅

媒体的商业化和互联网的兴起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新闻业,乐观者认为这带来了自由,但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Emily Chua却认为:它们同样对媒体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了新闻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脱节。

作者指出:在西方学术界,较之国家权力的控制,学者们更关注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大众传媒提供给人们的并不都是政治参与的必要信息,而往往是娱乐甚至麻痹人们的内容。与此同时,互联网这类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也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危险——记者和编辑们的工作的确因为技术变得更为便利,但是他们也变懒了,不再那么频繁地亲临现场采访。

作者认为,今天的中国大众传媒同样出现了这些症状。她在2009年至2011年间开展了为期18个月的田野调查:她在北京的一家小媒体工作,观察研究了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在中国当下的媒体产业中,时间本身成为了商品:越及时的报道,将会带来越丰厚的经济效益。因此,网络成为了新闻发布的最佳平台,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占。作者发现,很多纸媒只能通过对已经出现在网络上的新闻进行筛选,从而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筛选!这是报纸现在唯一的功能了!"作者工作的那家报社的领导曾经这样说。她观察到,新闻事实本身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包装"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包装"的目的是建构"品牌":一份报纸、一本杂志必须有其鲜明的定位,才能吸引特定的读者,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这是当下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即使是党报,也必须依靠商业层面上的优势、品牌塑造上的亮点才能够在时代大潮中立足。

作者记录了一次具体的新闻报道过程。她和另一位记者搭档去采访一位因为住房问题而引起关注的老人。但问题在于,那位记者选择老人作为采访对象的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需要被报道,也不是这位老人需要被关注,也不是这个社会问题需要被揭示,而仅仅是因为这条新闻在网上已经累计了极高的关注度,因此追踪这个老人是有"价值"的。而就在一段时间之后,当那位老人再次联系媒体时,已经没有几位记者愿意参与报道了——事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变化的是事件的"新闻价值"。在作者看来,当利益逻辑主宰新闻产业之时,新闻工作者将会更多地考虑他们的报道是否能够胜过其竞争者的报道,而不再认真思考这份报道与现实世界、社会问题有什么关系。

作者还认为,信息技术给新闻界带来的危害不小于商业化。当一位记者每天的工作是从打开笔记本电脑浏览新闻开始,当他们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进行采访时,新闻已经发生了质变:记者们的工作仅仅是重组信息,他们的写作过程并不与自己的经验与情感发生关联——他们的作品与他们所身处的世界是隔绝的。作者认为,她在这家报社的同事们笔下的"中国"不是他们生存的真实的中国。

作者继续发问:当商业化与信息化持续高歌猛进,当新闻业继续以滚雪球的方式生产泡沫一般的"事实",我们这些生活在信息狂潮中的人会不会成为《黑客帝国》中那一个个由程序代码编织而成的"虚拟"的"信息人"?或许,这是这位人类学博士花费18个月进行田野调查并最终写作此文的问题意识所在。

但是,这项研究的缺陷也很明显。基于对一家并不典型的报社进行田野观察而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她是否过度阐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不过,她的提醒是有启发意义的: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商业化和新技术并不总是值得欢呼的东西。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政见网,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