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德國人一向以做事一絲不苟自豪,德翼副機師盧比茲駕機撞山的瘋狂暴走行為,徹底顛覆了德國井然有序的世界,動搖了他們對凡事講求精確的信心,就連他們對保護隱私的堅持,也受到質疑。紐時指出,即使在法國檢察官依據座艙通話內容表示,盧比茲可能駕機撞山後,德翼母公司漢莎航空執行長史波爾仍非常確定,廿七歲的盧比茲是「百分之一百」的合格機師。畢竟,盧比茲通過了史波爾口中「全世界最好的」漢莎訓練制度。
法蘭克福廣訊報指出:「沒人相信敵人會他們的駕駛艙內,漢莎說只有四分之一應徵者能通過心理測驗。」
戰後幾十年來,德國自詡為有秩序、守規矩和工程訓練優異的國家。這樣的認同感不僅是歷史療癒的解藥,也是經濟成功的藍圖。從賓士汽車到數不清的小城鎮,德國以卓越自豪。
現在,也是在美麗小城長大的盧比茲,挑戰了已融入德國人生活中的種種自負。史波爾說,盧比茲的可怕行為是單一的、阻止不了的災難。不過,現有的制度多少失敗了。
發生這種事,任何國家都會震撼,但這次暴露一些德國特有的問題。在講求程序的社會,現有制度無法找出阻止盧比茲駕機撞山的警訊?在二戰結束的七十年後,德國人應繼續堅持保護隱私比公開討論還重要?
史波爾被問到盧比茲為何中斷幾個月的訓練,他說醫療紀錄是保密的,連漢莎執行長都無從得知。
這次空難顯示,德國人喜歡用自己的方式釐清疑問。德國「時代周報」網路版記者發自盧比茲家鄉蒙塔鮑爾的報導說,這個人口一萬五千的小城居民,對記者東問西問很不高興,且對於自我檢視感到不自在。
德國比大部分歐洲國家更重視隱私,不像美國人會衝到麥克風前分享悲傷與喜悅。德國人堅決保護隱私,是監視人民的納粹和共產統治的後遺症。
在有十六名學生和兩位教師罹難的小鎮,一名學生在臉書上警告:「記者問罹難者的姓名,千萬別說,否則他們的家人會更難過。」另一名學生寫到:「真不懂記者竟利用別人的傷痛!」
直到廿七日,一些德國電視台仍把盧比茲的照片塗黑,稱他為「安德烈.L」。但德國最暢銷的「畫報」廿七日以頭版半版刊出盧比茲跑馬拉松的照片,標題寫著:「狂暴駕駛,他蓄意駕機載著一四九名無辜的男女老幼赴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