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縱橫穿梭在台海兩岸。他曾是蔣經國在國際社會的眼睛、耳朵,替蔣經國傾聽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看法。李登輝當選總統後,李光耀促成一九九三年四月首次「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李光耀「兩岸調人」的角色留下歷史定位。蔣經國與李光耀私交甚篤,蔣經國能理解李光耀講的英語,李光耀也能說華語,雙方不必透過翻譯。在「李光耀回憶錄」中,李光耀評價蔣經國「沉默冷靜、想法務實」,他認為蔣經國從不擺出思想家的模樣,但想法務實,社會知識豐富,善於識人,確保留在身邊都是可靠之士,隨時坦誠提出己見,哪怕是逆耳忠言。
新加坡前泛亞新聞社主任陳加昌說,李光耀曾問蔣經國,「你們對我們這麼好,幫我們很大的忙,我們是小國,不知能幫上什麼?」蔣經國回答:「我們是好朋友,每一時刻都在珍惜。」陳加昌也說,蔣經國那時也說過:「有一天,就做一天朋友。」
悼蔣經國 親率內閣來台
蔣經國一九八八年過世,李光耀親率全體內閣閣員赴台北悼唁。
李登輝一九八八年繼任總統,一九八九年三月出訪新加坡。當時新加坡以「台灣來的李登輝總統」稱呼他,並未稱他「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留下這句「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名言。
九○年李登輝當選總統後,李光耀更成為穿梭兩岸的重量級人物,包括一九九二年李光耀親銜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的口信來台及一九九三年四月「辜汪會談」。
話不投機 和李登輝鬧翻
不過,李光耀和李登輝在一九九四年因為「話不投機」鬧翻,這段「兩李交惡」的轉折,李登輝在「執政告白實錄」一書花了三頁篇幅說明,二○一一年李光耀新書「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也回顧這段歷史。
李光耀透露,李登輝一九九四年五月提議由大陸、台灣和新加坡三方成立船運公司經營兩岸航運。但因當年四月李登輝接受日本小說家司馬遼太郎訪問時,自比為摩西,要率領人民出埃及到應許之地,當時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非常生氣,中、台、星合設船運公司的提案因此破局。
李登輝的解讀是,海空運公司計畫無疾而終,多少跟中共內部壓力有關,但新加坡無法從中獲致利益,「我感覺李光耀將此事怪罪於我」,兩人於是漸行漸遠。
昭南對新-加-坡 兩李對嗆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形容李登輝充滿自信、博學,但令人捉摸不透。他指李登輝在任期間一直公開宣揚分離主義,可能是因為「低估了中國的統一意願」。
李登輝經常為日本歷史辯解,在李光耀面前刻意挑釁說,日本將來必是世界強權,「昭南」將重現。昭南是日軍占領新加坡時,將新加坡改的名字,李光耀聞言後,一字一句的說:「本國國名是新-加-坡」,還用英語再說一遍「S-i-n-g-a-p-o-r-e」。
李登輝則譏諷李光耀所提倡的「亞洲價值」(Asian values)不如自己主張的「民主價值」。
為九二共識 曾與蔡密談
政黨輪替,陳水扁上台後不久推翻九二共識,李光耀於當年九月訪台,與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密談兩個多小時,李建議兩岸早談比晚談好,陳水扁應回到就職演說立場,他跟蔡說,沒有一九九二年的共識,就沒有後來的新加坡汪辜會晤,既有這個基礎,兩岸需承認遵守。
直言台灣前途非民意決定
李光耀出書「李光耀觀天下」,甚至未闢專章談台灣,只附在中國章節中,以對談方式指出:「台灣的前途不是根據台灣人民的意願確定的,而是由台灣與中國力量對比的現實,以及美國是否打算進行干預來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