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日, 9月 06, 2015

“中共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好在青史未成灰

如此謊言和假象,都看不透、或者不願正視,只能說明你的智商有了問題、屁股坐錯了地方。好在青史未成灰,請看郭教授的論述。
——————————————
9.3阅兵观礼台散场后的景象
能去观礼阅兵的都可算是"
中共​
精英"吧?都这德行,正步踢得再整齐,世界会怎么看中国?
"红漆马桶外面光"




——————————

中華民國與抗日戰爭

郭岱君

 

還原抗戰真相,刻不容緩。因為,理解、肯定中華民國領導抗戰勝利,是台灣存在與發展的根基,也是連接大陸與台灣競合關係的重要樞紐。否則,台灣繼續向上提升、以及未來兩岸發展,都將是緣木求魚。

 

然而,中國大陸不提中華民國諱言蔣介石,還有更多人不清楚抗戰是怎麼回事。

 

好在青史未成灰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東北,東北軍不戰而撤,蔣介石、張學良被罵得體無完膚。但是,中日國力懸殊,如何抗日?蔣介石日記寫道:「中國軍隊絕無取勝之道也。」他自承:「終日思慮,對日無良法。」

 

當時輿論沸騰,呼籲即起抗日。蔣介石警告:不可孤注一擲,「孤注一擲,一敗之後將永無復興之望了。」眼前唯有「忍辱待時, 鞏固後方,埋頭苦幹。」 他發誓:「期於十年之內,湔雪今日無窮之恥。」

 

中國當時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地方割據,危機四伏。南京中華民國政府真正控制的只有長江下游六個省,其他地區都是地方勢力把持,江西還有中共的蘇維埃政權,廣州還有一個中央政府與南京對抗。

蔣介石認為,內部統一團結,才能抵抗外敵。因此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先解決內部問題,對日則暫時妥協退讓。


(附件——"滾滾遼河"纪刚(1920-),满族,本名赵岳山,生于辽宁省辽阳的一个农家,幼读私塾,1942年毕业于沈阳"盛京医科大学"(亦称辽宁医学院)。17岁的纪刚时逢"七七事变",再加上家乡东北沦陷后的严峻时局,由此做出了奉献生命的决定,加入了『國民政府領導的』抗日地下组织"觉觉团",开始了长达8年的"现地抗战"。曾一度被捕入狱的他,因抗战胜利而幸免一死。[1] 

"觉觉团"遭到围剿清洗,大多数成员被抓,幸存的纪刚成为"第二代"的领导者。但他也在1945年5月23日被捕入狱,幸好日本投降,纪刚的任务也告一段落。[2]  1949年赴台岛行医,为台南市儿童专科医院院长。——百度百科

藉剿共以定西南


「倭寇之敵實在美俄」,這是蔣介石對大局的判斷。他斷定日本當時並無在華用兵的急迫性,日本陸軍要對付的是蘇俄,海軍是美國;對中國,則是利用地方割據的現實,分而治之。因此,「我們現在對於日本,只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預計國際上總有新的發展,敵人自己國內也一定有新的變化。

 

一九三三年,持久戰的想法漸有眉目。持久戰需要後方根據地,蔣介石走遍西北、西南,最後選定四川,並以雲南、貴州為腹地。

 

當時川、滇、黔均為軍閥控制,中央政令進不去。蔣介石與德國顧問「籌得一計」:「藉剿共以定西南」。此事只能做、不能說,更不能讓日本知道。「若為對倭計,以剿匪為掩護抗日之原則言之,避免內戰,使倭無隙可乘,並可得眾同情,乃以親剿川、黔殘匪以為經營西南根據地之張本。」

 

果然,紅軍長征,一路翻越大巴山,進入川北,四川督軍劉湘左支右絀,不得已和蔣介石合作,政府補助川軍餉款械彈,劉湘則打開四川大門,讓中央勢力進入。一九三五年一月,劉湘出任四川省第一任省主席,從此四川真正成為中華民國的一省。

 

   韜光養晦 積極備戰


1934年開始,蔣介石參考德國「秘密國防」做法,悄悄展開各種備戰措施:鋪設公路、鐵路,趕築淞滬、南京各地的防禦工事、推出新生活運動、還計劃六年內整編常備軍六十個師。這一切都秘密、低調進行:「以和日掩護外交,以交通掩護軍事,以實業掩護經濟,以教育掩護國防,韜光養晦乃國家唯一自處之道乎

 

收回四川,蔣介石抗日的底氣不同了。他公開表示:「前時所以避戰,是因為與敵成為南北對抗之形勢,實不足與敵持久。自川黔剿共後,與敵為以東西對抗,自能長期難之。」他拍胸脯保證:「我可以負責告訴大家:我決不怕戰爭;不過,我要作有計畫、有準備的戰爭。我們和日本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蔣介石經營四川,引起日本警覺,於是在華北尋釁。一九三五年六月,華北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次郎蠻橫要求中央軍及國民黨退出河北,並取締反日活動。何應欽懾於日軍壓力,以私函致梅津:「所提各項,均予同意。」是為「何梅協定」。

 

此舉等於中央喪失在華北的主權。蔣介石聞之,氣得發抖,「悲憤欲絕,實無力舉筆覆電。」宋美齡在一旁落淚,夫妻對泣,徹夜未寐。

 

華北與東北不同,華北乃「黨國存亡之所在」,蔣介石決心打破「何梅協定」,讓中央勢力重回華北。

 

戰而不屈  拖垮日本


持久戰精義在「久」,就是「戰而不屈」的「拖」字訣。蔣百里指出,中國地大人眾,不打則已,打起來就用「拖」字訣,「拖到東西戰事合流,把敵人拖倒而後已。」他特別警告,這將是個漫長的戰爭,初期,中國肯定連戰皆敗,日軍攻入國土,帶來茫茫的黑暗期,但是,「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它講和!」

 

英國財政專家李滋羅斯指出:一九三六年六月,蔣介石私下告知,中國需要時間備戰,他會「盡最大努力延後戰爭的爆發。」一旦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將在沿海地區做最強烈的抵抗,然後逐步向內陸撤退,最後在中國某地,維持一個自由中國,以待英美支援,共同抵抗侵略者。」

 

一九三六年十月蔣介石生日。軍政高層齊聚洛陽,明為賀壽,實為秘密國防會議。陳誠指出,「西北風雲日緊,我奉委員長電召由廬山隨節進駐洛陽,策劃抗日大計,持久戰、消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等基本決策,即均於此時策定。」

 

轉換日軍作戰線


德國顧問和中國軍事領導判斷,大戰爆發,日軍攻勢必從華北及華中兩方面而來。日軍據華北,對中國不利,因為日本機械兵團在華北平原暢行無阻,將輕易南下武漢,把中國一切為半,中國最精華的地區盡入日本之手,這場仗「於敵有百利,於我有百害。」

 

陳誠指出,「敵軍入寇,利於由北向南打,而我方為保持西北、西南基地,利在上海作戰。」因此,改變日軍作戰軸線,「誘敵自東而西仰攻」,成為中國抗戰前期首要戰略目標。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本是個地區性的偶發事件,日本並未在意,指示「不擴大事態。」然而,蔣介石在事變第二天,命令中央軍四個師北上,"欲打破何梅協定也。"。

 

中央軍北上華北,日軍緊張了,趕緊兵華北,拿出「何梅協議」,要中央軍退出華北。蔣介石堅持「雙方同時退兵」、「任何華北地區達成的協議須經中央同意」,使得華北情勢無法解決。七月二十五日,日軍發動攻勢,迅速拿下天津、北平。平津失陷,中日大戰已無法避免。

 

東京想不到的是,中日在華北對峙時,蔣介石已悄悄部署上海,要在淞滬另闢戰場,引日軍南下,大打一戰。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淞滬會戰爆發,陳誠建議:「敵如在華北得手,必將利用其快速部隊,沿平漢路南犯,直趨武漢;如武漢不守,則中國戰場縱斷為二,於我大為不利。不如擴大淞滬戰事,誘敵至淞滬作戰,以達成我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所預定之戰略。」蔣介石立即向上海大量增兵,驚天動地的淞滬大戰就此展開。

 

淞滬會戰打了近九十天,中國投入七十五萬兵力,迫使日軍數次增兵,從原來不到五千名海軍陸戰隊,增到三十萬人,包括從華北抽調部隊

 

淞滬會戰極為慘烈,上海成了血肉磨坊。「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

 

十一月十二日,日軍攻下上海,國民政府拒不投降,亦不接受議和。此役,日軍傷亡四萬多人,中國軍隊死傷超過二十萬人。中國最精銳的中央軍三分之二在這場戰役中折損了。

 

但是,中國軍民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神話,日軍作戰線也硬被轉換成由東向西仰攻。日軍極為憤怒,一不做二不休,跨過東京規定的蘇州-嘉興禁制線,進攻南京。首都淪陷,中國非降不可。然而,南京淪陷,國民政府西遷重慶,繼續抗日。

 

放棄武漢,持久戰佈局已成


中國不降服,東京束手無策,決定孤注一擲。一九三八年六月,日本動員四十萬人,發動武漢攻略。拿下武漢,中國非垮不可。

 

中日百萬大軍在武漢外圍打了三個多月,雙方死傷慘重。蔣介石在武漢失守前,下令放棄武漢。日軍興高采烈進城,發現是座空城。

 

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四川,從此以西南為根據地,與日軍相持。日軍佔領了一城又一城,沒有令中國屈服,反而陷入蔣介石持久戰泥沼中。到此,日軍最激進的軍官也明白打不下去了。東京轉而發動和談,中國就是不從。

 

持久戰最後勝利的關鍵


抗戰戰局發展與蔣介石籌謀的大戰略若合符節但是,持久戰得到最後成功,還有兩個重要因素:

一、   與世界大戰結合

蔣介石認為,中日之戰不能、也不是獨立的議題,必須與世界大戰結合,並在同一天結束。如此,中國才能一舉脫離次殖民地之地位。

二、   蔣介石對持久戰的堅持

敵強我弱,好幾次國民政府幾乎堅持不下去了,尤其是南京淪陷後,士氣低到谷底。汪精衛、孔祥熙、于右任、胡適、傅斯年等都力主與日議和。唯有蔣介石,始終堅持不畏戰、不投降、不簽訂任何有損國格與民族利益的合約。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底幾幾次會議上,蔣介石與主和力辯,「國民黨革命精神與三民主義,祇有為中國求自由與平等,而不能降服於敵人,訂立不堪忍受之條件,以增加國家民族永遠之束縛!」 他堅持,「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也!」

 

他堅信持久戰必會得到最後勝利,「這一次中日戰爭, 如果日本能夠勝利, 那就是世界上一切戰略戰術和所有軍事學說, 都要根本推翻,甚至一切事物的原理原則, 都可證明為無用了!」

 

然而,和議的聲音仍然高漲,蔣介石不得不說重話,「中國若要自取滅亡,俯首上斷頭臺則已,否則除抗戰拼命以外,再無第二道路矣!」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蔣介石大戰略正確、以及全國軍民犧牲奮鬥,中華民國終於贏得最後勝利。

 

抗戰的初衷


抗戰期間,國軍發動大型會戰二十二次、重要戰役一一二七次、小型戰鬥上萬次。國軍二0六位將軍壯烈殉國,三二一萬名陸軍官兵傷亡。海軍全軍覆沒,空軍四三二一名飛行員犧牲,人民傷亡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這麼大的犧牲,為的是什麼?蔣介石一再提到,我們抗戰的初衷是要收回東北、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台灣。

若不是蔣介石持久戰戰略正確,中國根本不可能與日本抗戰這麼多年。若沒有蔣介石的堅持,中國早就像汪精衛政權,成為日本傀儡,不會有後來的廢除不平等條約、聯合國發起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若不是抗戰勝利、台灣回歸中華民國,台灣很可能被中共「解放」,歷經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台灣人民根本不可能享受到土地改革、經濟奇蹟、民主選舉。

中華民國不但救了自己,也救了歐美與蘇聯。國軍在中國戰場拖住七十萬到百萬日軍,牽制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兵力部署,並且阻擋德軍與日軍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進一步打破德日在北非會師的計畫。

這場戰爭中國人死傷無數,但也使中國從一個沒有主權觀念、散漫落後的農業國家,迅速轉為有組織的現代民族國家。抗戰使蔣介石與中華民國的聲望達於頂點,但抗戰也使中華民國元氣大傷,在內戰中失掉中國大陸。

(郭岱君,現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與亞太研究學會會長。)

--
本文来自《童言无忌》邮件群组。回复本邮件将发信到邮件群组,将可能暴露您的email 地址,姓名,IP 地址,操作系统和发信软件版本信息。如要私下回复给本文作者,请手工拷倍发信人邮件地址另外发信。请参考 邮件组和电邮的隐私保护建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t/30122ea197f17c7
退订 请发电邮给 lihlii+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 请发电邮给 lihl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网页浏览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lihlii?hl=zh-CN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上的"童言无忌"群组。
要在网络上查看此讨论,请访问https://groups.google.com/d/msgid/lihlii/CAAZKMYaV%2BDYjeHH0fzzhP22WOoVcj%2BYkkv4k2V1D5w4UTT2cug%40mail.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