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二, 1月 02, 2018

背弃昊天上帝而血泪斑斑,神呼唤中国人归正!

自秦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人的主体——华夏汉族,就如同弃儿一般,无家可归,颠沛流离,每到历史大转折关头,都落得最悲惨最屈辱的结局,而且每况愈下:“五胡乱华”、“靖康之耻”、蒙古征服、满清入关、赤魔入寇...莫不如此。

日本有神风掀翻元朝战舰;俄人有密林遮挡蒙古铁骑;法人有瘟疫阻挡英国进攻...我华夏汉族为何无神护佑,如同弃儿,在世界各民族中特别多灾多难呢?因为我们背弃了从前在东非昆仑山上创造我们(古埃及人/周人)的昊天上帝。
玄学有云,神和魔都属灵,魔乃恶灵,人须信神,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这就像电器通电方能运作的道理一样。
然而人却又选择的意志自由,人若不信,则神也无可奈何;人若不信神,而容易滑落魔口;人若拜鬼,则“上帝无言兮,百鬼狰狞!”


先秦周朝时期,华夏人保有昊天上帝的信仰,在祭祖的同时,也祭拜昊天上帝,无论官民,家中设有敬拜昊天上帝的神龛。
昊天上帝传授给上古华夏之道,称“中道”,这归纳起来就是:
不拜偶像,不拜鬼,不行邪,严禁活人祭祀;
作风仁厚,忌残忍,不留无辜人之血——即孔子所崇尚的“周风”;
文武并重,不偏执一端;
建都取“应乎中”的原则(即在河南、关中建都的传统),不偏居一隅。

然而秦始皇统一后,厉行僭越,悖离古华夏的“中道”,悍然称“帝”,一反夏商周君主只敢称“王”的传统,嬴政并烧毁昊天上帝创造华夏文明的古书典籍,以追求皇帝的至高无上。
秦始皇垄断华夏宗教信仰,禁止民间祭拜昊天上帝,汉朝统治者继续这一政策,导致华夏民族对昊天上帝的信仰逐渐淡漠,而民间偶像崇拜和行邪泛滥,而信仰歪风,又和佛教的偶像崇拜弊端,以及萨满等魔鬼邪教陋习混合在一起。


就统治者而言,则是对昊天上帝的信仰越来越粗略,越来越抽象化,教义尽废...到明朝的时候,“昊天上帝”简化成了“天”,昊天上帝的祭拜之所,简化成了“天坛”,昊天上帝不再具有丰富的神格,而是抽象成了物质的“天”!

由于宗教信仰越来越淡漠,中国的君主们,在私欲的驱使下,就越来越离经叛道、没有底线:

为保赵姓的天下,赵匡胤兄弟全然不顾“文武并重”的古华夏立国传统,一边倒的重文抑武,结果令中国军队第一次丧失了对抗北胡的能力,酿就“靖康之耻”和蒙古征服;其结果是,华夏文明受到的毁伤,远远大于唐朝时的武将内乱,蒙古征服之后,华夏文明前所未有地陡然跌落,一蹶不振;

朱元璋为保朱家天下,重文抑武比宋朝走得更远,且完全抛弃宋朝的开明作风,“以猛治国”,甚至继承蒙元把凌迟惨刑入国家正刑的做法;朱元璋还把执于一端的儒家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导致大批毫无实际能力的腐儒当官,中国社会更加文弱,也更加病态。
朱元璋至少三方面背离了昊天上帝所授的古华夏传统。

从周朝开始,中国正统王朝无不建都河南、关中,因为这样符合“应乎中”的古华夏传统,建都中原,可以获有八百公里的北向战略缓冲屏障,避免中国遭北胡一举征服。

东晋、南宋建都江浙,是北胡逼迫下的无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度准备迁都西安,但因偶然因素搁置,朱元璋之后,朱棣却违背古华夏建都传统,把明朝首都迁到长城脚下的幽燕,等于把国都迁到游牧蛮族的虎口边上,从而埋下了满清入主的祸根。朱棣为了一己自私,剑走偏锋的做法,教训异常的深刻。


而蒋介石在假洋鬼子宋美龄的影响下,不认昊天上帝,却去信奉基督教,认犹太人作主人、认古犹太人作祖宗,全身心地把自己交托在犹太人的神耶和华手里,把黄俄当兄弟,对魔鬼讲恕道——“以德报怨”,单方面允许赤魔在国统区办报、设组织...结果蒋介石的大陆民国,被耶和华的左手(苏联)和右手(英美)合力送进赤魔的血盆大口中!


随着蒙古的征服,华夏的文明迅速地劣质化;满清入关后对汉人采取剃头毁衣冠、闭关锁国禁海、抽删毁改古书大兴文字狱、阉割儒家、大倡伪学(理学)诱骗汉人精神吸毒这四大暴政法术,诚可谓挖空心思,刻毒狡诈倍至!于是乎,在通古斯满洲人长达两百六十多年、远比蒙古人阴毒卑鄙的暴政统治下,汉族人普遍忘本、民族意识淡漠,甚至把荼毒中国的满妖贼鞑子当自己人、认贼作父不遗余力、不以为耻——曾国藩、李鸿章、骆秉章、叶名琛...都是以当满人奴才为荣,争相以汉族同胞人血染红顶子的二鞑子!

而在赤魔汉族虚无主义的专政下,汉族人普遍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民族,甚至争相冒充少数民族以获得“民族政策照顾”,如今一盘散沙呈粉末状!在针对汉族实施的“计划生育”三十多年的摧残下,汉族年轻人口雪崩,少子化老龄化严重世所空前,汉族正急速地滑向弱小民族之列,面临前所未有的亡族危机!



目睹自己的亲生儿女的斑斑血泪、弥天屈辱,昊天上帝在云中垂泪,TA一遍一遍的呼唤华夏儿女,认主归正吧,不要再流浪了!





曾节明 于2018.1.1丁酉壬辰癸巳傍晚通灵于积雪纽约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