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六, 1月 28, 2012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

白茉莉在 Google+ 上与您分享了一条信息。有了 Google+,在网上分享内容就如同现实生活中一般。 了解详情
加入 Google+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曾与老师康有为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

青少年时代清同治十二年正月廿六(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幼年时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他聪颖过人,被誉为"神童","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宝瑛考秀才屡试不第,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梁启超九岁入读新会城周醒吾塾馆,师从秀才李兆镜,很快达到童试的水平。

光绪八年初(1882年),梁宝瑛携子到新会县衙报名参加县试,梁启超在首场考试中第一个交卷,主考官彭君�知县以为其年少畏难而退交白卷。当即取试卷一看,不禁拍案叫好。经过复试、面试之后,彭君�特传梁启超到县衙单独接见,更为其打开麒麟门进入县衙。梁启超对知县提出的问题均对答如流,显得才华出众。因此取为第一名。县试之后四个月,在父亲陪同下到省城参加府试,轻而易举得到第一名。光绪十年(1884年10月),又在父亲陪同下到省城参加院试,又中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成为秀才,衣锦还乡。[1]

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补博士弟子后,先在广州吕拔湖大馆求学,翌年到佛山陈梅坪出学习训诂学。从此,对训诂学极为酷爱,逐渐对八股文产生厌弃。光绪十三年(1887年),到广州入读当时广东最高的学府学海堂,家境清贫、刻苦攻读的梁启超"季课大考,四季皆第一",因而获得奖学金。奖学金除用作日常花费外,剩余的钱用于购买各种书籍。在学海堂学习期间,他结识了麦孟华、曾刚甫等人,互相切磋学问。同时又到菊坡精舍、粤秀书院、粤华书院旁听学习,广纳众家之所长。

光绪十五年七月(1889年8月),梁启超与姑表兄谭镳在广州参加乡试,正考官为内阁学士李端�,副主考为翰林院修撰王仁堪,试后,梁启超、谭镳分别中第八、第九名举人。李端�非常欣赏梁的才华、见识及胆略。王仁堪亦深感人才难得,想将梁招赘入婿,未及开口,李端�请王仁堪作媒,想将其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并派人到新会将梁宝瑛接来广州,梁宝瑛爽快答应这门亲事。

中举后,梁启超回到新会拜谢祖先,庆祝一番。尔后,即到广州学海堂刻苦攻读,准备入京会试。光绪十六年春(1890年),由李端�资助旅费,在父亲陪同下入京,住宣武门外永光寺西街新会会馆,参加考试。因朝中守旧势力排斥新思潮,不中落第。回粤路经上海,购得《瀛寰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八月,继续在学海堂研读,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好友麦孟华得知此事后,介绍梁找陈千秋。梁从陈口中得知康有为向皇帝上书请求变法,要求陈尽快引荐。见面后,康向梁痛陈朝廷腐败及向西方救国救民之理。梁听后深感自己知识浅薄,即拜康先生为师。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梁启超、陈千秋的邀请下,康有为创设万木草堂,梁、陈二人充任学长,成为学生首领。与此同时,又与韩云台在广州卫边街设立学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更与学海堂、菊坡精舍、红棉草堂及镇海楼的学生广为联系,结交朋友数百人。万木草堂培养的学生,日后成为维新变法的骨干。

绪十七年九月,梁启超收到李端�的来信,催其速入京完婚。但因家境清贫,无钱娶亲,父亲要求他惟有按照入赘的方法,由女家张罗费用,免除男方的负担。梁乘船北上入京,婚礼由李端�主办,他特意邀请当朝有维新思想的达官贵人,包括有户部尚书翁同和、散馆授编修徐致靖、翰林院编修文廷式、刑部主事杨深秀等人。婚后,梁日夜准备课业,力争金榜题名。翌年春,梁第二次参加会试,因在策论中痛陈时弊,大谈变法,令守旧派官员无法接受。因此,未予录取。当年夏天,梁启超夫妇带着陪嫁丫鬟王桂荃回到了新会。光绪十九年二月廿八,李氏生下长女令娴,取学名思顺,纪念母亲生于顺天府。[2]

推动改革梁启超将妻女安顿于家乡后,随即带着胞弟梁启勋到广州入读万木草堂,并协助康有为著书立说,作改革之理论准备。此时,梁更专心研读江南制造局所译之西书,并学习英国人傅兰雅编辑的《格致汇编》期刊,努力思索救国良策,酝酿改革方法。光绪十八年除夕,梁致函张之洞之幕僚汪康年,信中指出中国应以大兴铁路为主,建议张之洞修筑南北干线,允许私人修筑支线接入,形成铁路网,即可转弱为强。这是梁启超提出的首个改革方案。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特设会试恩科。新年过后,梁启超携妻女及王桂荃起程北上,与康有为会合。二月十二日乘火车抵京,将妻女送往李府,自己则住粉房琉璃街新会邑馆。梁在北京广交朋友,与夏曾佑、曾广钧、盛伯熙、张謇等京官互相联络,大力向翁同和、李鸿章等高官宣传康有为著作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令北京思想界掀起一股飓风,对知识分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引起顽固守旧派官员弹劾康有为。梁得知此事,四处奔走,为其说情。由于梁启超与朋友多方活动,惩办康有为的气氛稍趋缓和。甲午战争爆发后,十月初六,梁启超护送妻女离开北京,走难到妻子家乡贵州。一切安排妥当后,去桂林与康有为见面,师生两人相约再度入京参加乙未科会试。

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二(1895年3月8日),梁启超与康有为乘船离开广州北上。三月廿一抵京,得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梁奉康之命,相继联合各省举人数百人分批发起上书,企图阻止签订和约。上书后朝廷不答复,举人们更加义愤填膺,兵部尚书孙毓汶更派人到各省会馆造谣恐吓举人,阻止上书。于是康有为连夜起草、由梁启超修改的《上今上皇帝书》万言书,于四月初八在松筠庵聚集近一千三百名举人,包括徐世昌、袁世凯等官员,纷纷在万言书签名。四月初十,以康、梁率领数百名举人,依汉代孝廉,乘着公家车辆,首尾相连五里,开往都察院上书。朝廷恐防人心汹涌澎湃,局势有变,提前于四月初八批准和约,都察院以皇帝盖玺批准和约为由,拒绝接受上书。上书过后,康、梁即参加会试,结果,康因"带头闹事"从第八名降为二甲四十八名。梁启超写的文章文笔优美,议论酣畅,副主考李文田过目后大加赞赏,决定录取。但主考徐桐以广东举人考卷中"有才气者必为康祖诒"为由,故意弃而不取。虽然朝廷拒绝上书,但此事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梁二人亦开始成为全国性知名的政治领袖人物。公车上书亦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开端。

维新救亡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廿七,梁启超根据康有为办报馆,开学会的构想在北京宣武门外后孙公园创办《万国公报》,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报名与上海广学会所编的《万国公报》相同,以便推广。当时广学会总干事英国人李提摩太亦参与其中,主张用西方模式改革中国政治、经济及教育。梁更兼任其中文秘书,受李之影响颇大。开报两个月后,发行量增三倍,影响巨大。后根据李建议,为与《万国公报》区别,改名为《中外纪闻》,十一月初一日正式出版,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该刊以编译外电西报和刊载上谕奏章为主要内容。同时梁启超和康有为参与起草《强学会序》,初步打开士大夫闭塞的思想。维新派的活动后来引起保守派的恐惧,保守派官员徐桐、褚成博、杨崇伊等以"私人堂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上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于十二月初六严禁强学会议论时政,将之改为直隶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强学会等于被解散,《中外纪闻》被逼停刊。

强学会解散后,梁启超得知汪康年在上海筹办报馆。不久,应汪与黄遵宪之邀携胞弟到上海,筹办《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1896年8月9日)报纸创刊,梁启超任总主编述,以宣传"变法图存"。同时在上海结识了马相伯、马建忠兄弟,与胞弟一起学习拉丁文。在马相伯那里,又结识大批如徐建寅、盛宣怀、严复等社会名流。同时与谭嗣同、吴嘉瑞等人联系密切。是年秋,梁启超在上海定居后,接回妻女及王桂荃,十月回新会探亲,又到澳门与康广仁筹办《知新报》。当时,出使外国的大臣伍廷芳曾奏请皇帝派梁启超为参赞,梁答应后又坚辞不就,专任报事。十二月十六,梁被张之洞邀请到武昌,张更破例为其大开中门迎接,欲招其入幕,给银一千二百两,梁婉辞不就,决心通过报纸唤醒民众。撰写《变法通议》、《西政丛书》等五十多篇文章在报上连续发表,均为当时闻所未闻的论断,对当时社会影响极大。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一(1897年10月6日),梁启超发表《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一文,以孔子的"三世说"、严复的进化论及欧美诸国历史进程说明,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必经"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最终变为"君民共立"之世,为中国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尔后,又发表了《知耻学会叙》,深刻揭露官商士兵民等种种无耻的行为。张之洞读后感到不满,大骂梁启超狂妄荒谬。即通过汪康年向梁施压,抑制其言论,删减其发表之文章。此后,黄遵宪与汪康年发生分歧,受到汪的排挤,被调职到湖南。黄认为梁是旷世奇才,邀请梁到长沙担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戊戌变法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梁启超告别家人,与韩文举、叶觉迈、欧矩甲来到长沙,制订《时务学堂学约》,当时学生中有蔡锷、李炳寰等人。梁每日讲课四小时,夜则批改学生札记。当时,梁与谭嗣同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数万册,加以案语,秘密散布,传播革命思想,令学生思想更趋激进,全湘哗然。因此,梁遭到以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叶德辉、宾凤阳等守旧派打击,令梁大病几死,回沪治病。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1898年),梁启超乘招商局立�轮返回上海。到沪后病情尚未痊愈,因康有为在北京办保国会急需助手。二月,梁在康广仁陪同下进京,协助康有为推动变法。三月廿二,保国会在北京成立,拟定《保国会章程》三十条,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保国,即"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种,即"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教,即"保圣教之不失"。保国会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变法、外交、经济等方面,希望能够协助朝廷治理国家,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政党雏形。接着,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等组织相继在北京出现,入会者颇踊跃,变法的声浪日益走向高潮。守旧派官员洪嘉与、潘庆澜等相继出面攻击,指责其"揽权生事"、造成国家分裂、"形同叛逆"。此后,保国会不得不停止活动,实际名存实亡。

闰三月,梁启超联合举人百馀人,连署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都察院、总理衙门均不代奏。当时,在京举人万馀人,皆于八股性命相依,对梁此举"嫉如不共戴天之仇"。四月初,梁启超得知皇帝不顾守旧大臣的阻挠,欲大力推行新政,觉得中国有了希望,深感皇上圣明。随即代徐致靖、杨深秀各起草一奏,"言当定国是,辨论守旧开新的宗旨,不可骑墙模棱",请求皇帝正式实施新政。四月廿三,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表明改革决心,变法自此开始。

变法开始五天后,光绪召见康有为,即请梁启超起草《请废八股折》,废八股改试策论,遭到守旧派官员刚毅及八股士子们反对,欲刺杀梁,梁"笑而不避"。五月十五,在翁同和等人推荐下,光绪召见梁启超,按当时成例,四品以上的京官才能召见,梁以一介布衣觐见皇帝,为清朝开国以来前所未有之事。召见时,因梁不会讲北京话,皇帝亦听不懂他的新会口音。满腹经纶,如鲠在喉,情急之下将《变法通议》呈上,仅授六品顶戴,未得皇帝重用,敕其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在变法步骤策略上,康有为根据日本明治维新经验以主张循序渐进方式进行。可是谭嗣同与梁启超等人极力反对温和主义,认为中国"积弊疲玩",主张以雷霆万钧之手段打破局面。变法急于求成,缺乏必要的计划与策略,造成一片混乱。

七月十三,康有为奏请开制度局于宫中,准备取代总理衙门及军机大臣的权力,朝野上下极为恐慌,誓死反对,纷纷要求慈禧重新训政。十六日,礼部主事王照疏请光绪游历日本诸国,以考察各国情况。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不肯代送。光绪大怒,于十九日将怀塔布、许应�、�岫、徐会沣、溥�、曾广汉等阻碍变法的六堂官革职,是清朝开国以来前所未有之事,使慈禧认为处分过重,反对光绪的做法。翌日,光绪擢升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行走。七月廿八,光绪拟开懋勤殿代替军机处,准备召梁启超、李端�等人共议新政。当天,光绪赴颐和园请求慈禧批准,遭到扣押。翌日,密诏康有为速筹营救之策。八月初一,光绪召见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
查看或评论白茉莉的信息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白茉莉与molihuazh01.zhongguo@blogger.com分享了本邮件。 取消订阅这些电子邮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