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驟畫出明年、3年、10年後成功藍圖 撰文 / 陳芳毓 文章來源 《經理人月刊》「目標管理」 9月,是第三季的最後一個月。下個月,公司就要召開年度會議,設定2014年度目標;再120天,你也要換上一本新年曆,寫下新的一頁。迎向一個新的開始前,閉起眼睛好好地想像:今年,你做得如何?明年呢?你想在工作上達成什麼目標?想存下多少錢?想去哪裡旅行?這輩子,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先把鏡頭拉遠,看看CEO們在事業的起步之際會做什麼事? 1981年,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走馬上任奇異(GE)執行長,向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請教公司策略。杜拉克反問他:「如果你尚未踏進這個產業,今天還會進入相同的市場嗎?」 這個問題,使威爾許大膽立下「事業若無法成為該產業的前兩名,就結束它」的目標。在他擔任奇異執行長的20年間,這個目標使奇異的事業部門從上百個縮減至20個,營收卻成長6倍。 由此可見,目標,是行動的方向。一旦目標確定,便可以集中現在的資源與能力,創造理想中的未來。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用來反問自己:「如果不是已經正在做手上的這件事,你還會做同樣的事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現在還可以怎麼做?」 無論是工作或人生,明年、3年後、甚至10年後的目標,現在就要開始管理。為什麼需要「目標」?又該如何「管理」?先來看幾個故事。 Check!檢討預期與現狀的落差 杜拉克的小學老師艾爾莎,會為每個學生準備一本筆記本。每周一寫下各科學習目標,周末寫下學習成果,每周再根據筆記的紀錄,指出學生應達成而未達成的部分,作為下一周的新目標。 品質管理大師威廉•戴明(William Deming)提出的「PDCA循環」,是指先設定目標(plan),再執行(do),檢討成效後(check),再進行改善(act)。運用到目標管理上,日本企業管理顧問松村寧雄卻有另一套看法。他認為,一般人通常是想改變現狀,才開始設定新目標,因此「CAPD」才符合解決問題的邏輯:先根據以往績效檢討成果,再制定新計畫,執行後,再進行改善。 這個順序,和艾爾莎老師的做法雷同。她會特別針對「可做到卻沒做到的事」給予指導、要求改善,再幫學生設定下一個目標。 杜拉克事後回想,「成功的自我管理關鍵,就是反饋分析。」重點不在於目標有多遠大,而在於記錄行動的預期成效,再與實際成果互相比較,透過持續檢討與改善,找出自己的優點及合適的工作方式。 杜拉克進一步解釋,成功的企業平均壽命是30年,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則是50年,意謂工作者一生至少要換一次工作,因此更要懂得自我管理,將自己放在能做出最大貢獻的地方。...詳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