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莎士比亞經典和魔鬼終結者2的舞台劇,聽起來或許很不搭,但成功演出了;萊諾李奇的充氣式雕像?也真的出現在今年的Bestival音樂節。這些古怪的藝術作品到哪裡找投資人?當然是全球最大的群眾募資(crowdfunding)平台Kickstarter。
現任執行長史崔勒(Yancey Strickler)是Kickstarter成功的幕後推手之一,2009年他和音樂家陳彬睿(Perry Chen)與平面設計師艾德勒(Charles Adler),攜手在紐約催生這個網站。起初是因為陳彬睿打算替兩名DJ舉辦音樂會,但缺乏所需資金,於是想出號召同好慷慨解囊的點子。
換句話說,Kickstarter創立的初衷就是當作創意提案的分享平台,並向眼光獨到的投資人募款,而這些金主能換取其他報酬,例如免費門票。集資方式採線上作業,捐款人必須在網站上登錄信用卡資料,當提案在時限內達成籌資目標後,會直接從信用卡扣款。
在矽谷科技圈,34歲的史崔勒就像個奇葩,雖然身為網路創業家,他卻對科技抱持懷疑態度。他說:「一夕間科技變成宇宙中心,孩子從小就夢想成為賈伯斯,而不是組樂團。外界認為這才叫酷,但我不以為然。」
他還說:「現在社會上對創業家瘋狂崇拜,我覺得很奇怪。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創業家。」言下之意,他並不想成為下一代的楷模。
然而,應該有很多年輕人樂意向他看齊。Kickstarter成立短短五年,至今已募資超過10億美元,吸引約570萬名投資者,募款專案達到13.5萬件。
去年Kickstarter進軍英國,預估第一年將吸引到2,000萬英鎊的承諾資金,同時也把事業觸角伸向澳洲與紐西蘭。但直到現在,史崔勒仍不認為自己在「經營事業」,「因為這並非我們的初衷」。
如今Kickstarter已是全球最大的群募平台,很難想像五年前該網站正式運作時,第一個募款計畫「Drawing for Dollars」只募得35美元。
但這些年來,創意吸金的例子不少,比方說,一款雷射自行車燈募到5.5萬英鎊;為服務銀髮族成立的娜娜咖啡屋募得1.57萬英鎊;用厚紙板製作的針孔相機籌到3.5萬英鎊。
Kickstarter顯得獨樹一幟,多半和史崔勒有關。他在民風保守的維吉尼亞州農村長大,父親是家具銷售員兼音樂家,母親擔任秘書。但他不甘於平淡人生,長大後搬到紐約追逐作家夢,為紐約雜誌撰寫樂評。史崔勒個性害羞體貼,但也能侃侃而談。他的人生哲學成為他型塑公司的力量。
他說:「我認為這份事業好比生命的原子核,我喜歡這麼想,如果碰到某些事不順遂,還有其他事能做。人生應該有不同面貌。」
史崔勒指出,這點對包括他在內的創意人來說格外重要,「生命的本質不在於成為野心家,而是能自由探索各種想法,不受限於他人的期待」。
他也對傳統商業模式高度存疑,「科技業和資本主義總是強調全力以赴,化不可能為可能,我不知道這不是正確答案…我們思考的是如何打造更人性化的生活。」
史崔勒透露,他們從未分析Kickstarter的用戶人口分布,因為如果知道,「會影響決策過程,我希望決策是為了打造有利推銷創意提案的最佳工具,而不是提高網站轉換率(conversion rate)」。
(綜合外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