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齐氏文化基金会
2014年第七届"推动中国进步奖"
第一号颁奖公告
2014年5月29日
齐氏文化基金会2014年度第七届"推动中国进步奖"由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 建、香港大学在读博士生曾金燕共同评审选出。今年的获奖者为三个民间团体:
天安门母亲、黄牛田电影、民间记忆计划。奖金各3000澳 币。
为纪念齐尊周先生逝世十周年,其女齐家贞2008年3月 在澳洲注册成立了非盈利机构齐氏文化基金会,资金来源为齐尊周遗产、子女个人收入以及小范围的私人募款。齐尊周(1912-1998),中国广东海南文昌人。坐牢二十三年,大半辈子颠沛,为国家民主富强克勤克俭,尽心尽责。基金会的宗旨是:"中国很 大,我们很小;但我们心齐,愿意为中国的进步做一点事情"。基金会每年颁发"推动中国进步奖",奖励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个人(或组 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为改善中国的民主、自由与人权做出的积极贡献。
澳洲齐氏文化基金会籍六四25周 年纪念之际,颁发此公告。
目录:
l 齐氏文化基金会2014年度颁奖词
l 黄牛田电影及民间记忆计划获奖感言
l 黄牛田电影近期作品选介
l 民间记忆计划作品清单
澳大利亚齐氏基金会
2014年5月29日
颁奖词
天安门母亲
"天 安门母亲"是由一个六四死难者群体家属及伤残者组成的民间团体,二十五年来为六四"真相、赔偿、问责"问题奔走呼告。天安门母亲获本 基金提名之际,本届评委郝建因5月3日 与友人在家中进行六四纪念讨论而被警方刑事拘留。郝建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六四期间他的堂弟郝致京中弹身亡。同期因参与六四纪念闭 门会议被捕的,有徐友渔、刘荻、浦志强、胡石根;随后因浦志强被捕而被捕或失踪的,有其代理律师屈正红,媒体工作者吴薇、辛健。
六四受难者殷红的血迹已经融为长安街街头暗黑的泥土,在政府强制 抹杀记忆的行径前,齐氏文化基金会以纪念六四诸君被捕的事实描述作为颁奖词,将本年度"推动中国进步奖"颁发给天安门母亲。因相关人士失去联系,其获奖感言日后再补。
黄牛田电影
2007年8月20日,在广东惠州的黄牛田村,徐辛、王我、胡新宇、赵大勇、黄文海、刘高明、梁小武、前田佳孝和朱日坤成立黄牛田电影。 次年该小组在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以单独单元展出小组成员的部分作品。作为一个松散的独立电影创作团体,黄牛田电影发展至今, 主要成员为朱日坤、王我和徐辛。
在独立电影备受打压的中国,这些作者们坚守"边缘"的创作地位,拒绝来自 政治权力和商业目的的任何电影审查与更改,不断寻求影像艺术的创新,深切地关注被国家与主流传媒压制的社会话题,提出对社会现实的尖 锐批判。他们的作品,为被相互孤立隔绝的社会群体提供了呈现自我和沟通互动的桥梁。因而齐氏文化基金会有幸将本年度"推动中国进步 奖"颁发给黄牛田电影,以支持其坚守边缘、不和权力与资本共谋、持续呈现底层的独立电影精神;表彰其在独立创作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民间记忆计划
草场地工作站由吴文光和文慧发起,主要的纪录片创作者既有年过60岁 的村民,也有80后、90后 的年轻艺术家。从2005年 的"村民影像计划"到2010年 起的"民间记忆影像计划"(后来更名为"民间记忆计划"),日益凋敝荒芜的农村成为草场地工作站的关注对象。
齐氏文化基金会荣幸地将本年度"推动中国进步奖"颁发给民间记忆计 划,肯定其在个人影像和表演性纪录片创作方面的努力;感谢其挖掘呈现民间记忆,为中国人安身立命提供多重的时间、空间和精神维度 所作的贡献。
黄 牛田电影获奖感言
2014年5月19日
成立黄牛田电影小组,是希望一帮志同道合的电影人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同时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小组。发起黄牛田电影小组,期待她在言论不自由的中国给出某种新的可能性。远离当时的环境再回头来谈初衷,初衷可能就是已经改变的现实。黄牛田电影目前的作品就是"初衷"的一个主要部分。
近几年,独立电影节受更严厉的政治打压,电影 人的创作集体上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资本诱惑和政治压力下,真正在做独立电影的越来越少,作品的传播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黄牛田电影作为 一个松散的小组,算得上是对抗艺术创作各种体制的一种方式。她存在意义是敦促作者面对现实,并从这个角度发声。但是每一个经验都是自身的镜子。作为处于边缘状态的我们,对现实需要有一种更加悲观的人生态度。我们也警惕她被论述的"社会意义"。
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从一开始就是在表达不自由的环 境下存在,其自身也与这种外部的环境和势力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当这个环境越变越困难的时候,也许改变的时候就到了。中国的现实,在严酷的体制和复杂的民间社会和江湖中,多数人都在苦苦挣扎。虽然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应对方式,但是对自身负责任对于创作者来 说是第一位的,"我"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做到《黄牛田电影宣言》的态度和要求。
王我:这个国家 是一个现实的存在,我也是。
朱日坤:生活在 这个国家是最大的不幸和幸运。既然来了,努力活下去。
徐辛:目前来看,看不到中 国的任何希望,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电影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作者,作为黄牛田电影小组成员,我们 一致同意:
1. 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电影审查;
2. 我们的电影必须忠实表达自身的思想、观点和立场;
3. 拒绝因为发行或其他商业目的而对影片进行删改;
4. 具有电影探索精神,尽可能的进行艺术创新;
5. 作者拥有其影片完全的剪辑权;
6. 有持续的创作能力;
7. 对黄牛田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8. 以上不仅是对我们某一部影片的要求,而是对我们所有电影创作的起码标准。
我们以我们的电影创作和行动来实践以上的宣言。
起草:2007年8月20日于广州黄牛 田
最新修订:2011年3月10日于北京
2007年8月20日,发起成员 于广州黄牛田
民间记忆计划获奖感言 (2014年5月4日)
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荣幸得知获齐氏文化基金 会"推动中国进步奖",作为一个纪录片创作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计划,出发点就包括:回到并立足于一个具体的现实场域,艺术创作与现实改 变之建设同步,我们希望自己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纪录片作者,同时也是社会进步与建设的参与者之一。
随着被访老人和被访历史时期的逐渐增多,一直被遗 忘的那些来自最普通人的记忆正在被影像记录着,成为以后可以称之为"民间历史影像档案"的一部分。在返回村子返回记忆的这条路 上,是历史的寻找,也是在现实泥泞路上的跋涉,不同的遭遇和体验由此而生,纠缠在"过去"与"现在"的探寻中,参与者们也在经历 着一种新的自我定位和改变,这一切自然也融入到我们的纪录片作品中。
能记忆到什么?记忆能持续到多深或多远?如今不敢 断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这个遗忘成为习惯成为风气的年代里,记忆有其价值。
这个正在实践中的计划,有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 份、不同年龄的人陆续参与其中,一种影像与乡村实践、艺术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参与的尝试,一种无数个人如何聚合成民间力量、如何由 公民影像转换为公民意识的尝试。
在民间记忆计划进入第四年之际,获知荣获齐氏文化 基金会"推动中国进步奖",倍感支持与激励!
黄牛田电影近期作品选介
《克拉玛依》(徐辛)开拍于2007年12月8日 凌晨克拉玛依的墓地。1994年12月8日 克拉玛依市教委举办的文艺汇演中发生大火,造成323人 死亡,130多 人烧伤,大多数受害者是中小学生。《克拉玛依》再现了个人记忆重构的克拉玛依大火事件,家属和幸存者的悲伤、痛苦、犹豫、恐惧与抗 争,以及对教育制度、官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治体系的反思与拷问。此片警醒公众克拉玛依灼热的火苗和令人窒息的浓烟,以各种变 形,依旧还在杀死中国的孩子。
徐辛,1966年出生于江苏泰州。1991年大学美术专业毕业,早年从事油画和摄影创作。2000年 成立徐辛纪录片工作室,开始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其纪录片关注中国底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
| 徐辛纪录片作品一览:
|
《查房》(朱日坤)记述了2012年7月25日, 郭飞雄、朱日坤等人去江西新余探访维权人士刘萍、魏忠平和李思华时遭遇警察查房的经历。如今郭飞雄、刘萍、魏忠平和李思华身处高墙 内,因当局对新公民运动的打压而面临牢狱之灾。《查房》的卡夫卡风格直指后极权国家被滥用的官僚体系。片中呈现的警察傲慢,实质为无 任何约束的极权暴力。当代社会的行政体系为此种暴力的使用提供了掩护,使其以合法的面目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朱日坤,1976年生于广东惠州,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策展人,是中国独立电影交流发行重要的推动者,监制多 部独立电影。《查房》为其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
|
《对话》(王我)完成于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因"涉嫌分裂国家罪"被捕之 际。该片记录了西藏和新疆问题独立知识分子王力雄发起的中文推特网民与达赖喇嘛的一次网络对话,片中人物包括达赖喇嘛中文秘书长才 嘉、中国维权律师滕彪和江天勇(基督徒)、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伊力哈木、藏族作家唯色、以及多名网友。《对话》跨越了时空限制、冲破了 宗教和民族隔阂,深入分析了中国政府社会控制的策略与方法,在社会冲突日益尖锐的中国,为民族和解融合指出清晰的道路,是理解中国后 极权政治与民族问题的宝贵影像数据。影片涉及人物,或流亡、或入狱、或被酷刑、或被监视软禁限制离境,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而付出沉 重的个人代价。
王我纪录片作品一览:
|
2010年至2013年,民间记忆计划12个作者创作的26部纪录片简介
《吃饱的村子》(邹雪平) |
➞2010年纪录片(3部)
《饥饿的村子》
导演、拍摄、剪 辑:邹雪平
片长:76分钟
制作:2010年
参展放映:
2010年:草场地"交叉"(北京)、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
2011年:坦佩雷国际电影节(芬兰)、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2:影子 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
作品参展:《饥 饿的村子》入选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芬兰坦佩雷国际电影节、;《吃饱的村子》入选放映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展、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并获"优 秀纪录片奖"、 纽约大学"民 间记忆计划"专 题展映等。
影片简介:
我是农村出生并长 大的孩子。从2008年开始,我在记录自己的家庭,之后又慢慢走进自己的村子。这部 片子是我的第二部纪录片,整部片子都是由老人构成。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她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从依靠拐杖慢慢挪动,到瘫痪, 只能依赖别人才能生活,这就是我的奶奶。还有村里的其他老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50年前的饥饿经历回忆。片子由一个老人临近死亡时的煎熬和挣扎与 那些讲述饥饿历史的老人共同构成。
《自画像和三个女人》
导演、剪辑:章梦 奇
拍摄:章梦奇、章 燕
片长:70分钟
制作:2010年
参展放映:
2010年:草场地"交叉"(北京)、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
2011年:云之南影像展(昆明)、坦佩雷国际电影节(芬兰)、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日 本)、贝鲁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黎巴嫩)
2012:影子 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
影片简介:
我今年23岁,这是每个女人怀梦的年龄。女孩在孕育自己梦想的同时又要背 负着另外两个女人的愿望。这个片子从自我寻找开始,涉及母亲、外婆三个血液相传、成长于不同时代的女人。作为婚姻牺牲品的外婆把追求美好 婚姻的愿望传递给了母亲,而母亲再次牺牲后又把同样的愿望传递给我。婚姻成为女人的梦想,也是梦想的杀手。
《治疗》
导演、拍摄、剪辑:吴文光
拍摄:吴文光、文慧、邹雪平、唐志、谢莉娜
片长:80分钟
制作:2010年
参展及放映:
2010:草场地"五月"艺术节,北京;Visions du Reel, 2010,瑞士尼昂真实视觉电影节;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北京宋庄
2011:芬兰坦佩雷电影节;云之南影像展,昆明
有关作品:
这个作品的初衷是想做一个有关我母亲的影像,以之纪念和我感情极深、在2007年 去世的母亲。做的过程想法不断被打断和改变,特别是对整个12年 中有关我母亲的影像素材整理过程中,一些之前没有留意的细微之处重新再现,一些往事重新恢复;还有,重新面对母亲的活动影像,一个已经消 失人世的亲人突然那么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说话,表情,一切宛如昨天,发现这个影像作品不仅仅是纪念,是一个让我母亲重新活过来的尝试, 尤其是在我现在这个需要自我治疗的过程,母亲成为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所以,母亲-回忆-现在时-治疗与自我治疗,一个结构和叙述方 式自然而成。
➞2011年纪录片(6部)
《吃饱的村子》
导演、拍摄、剪 辑:邹雪平
片长:88分钟
制作:2011年
参展放映:
2011年:草场地"交叉"(北京)、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2012: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北 京宋庄独立影像展并获"优 秀纪录片奖"
作者的话:
我的上一部片子《饥饿的村子》完成后,我回到村子首先给我的家人放映,马上遭 致一场激烈的家庭反对,几乎全体家人——我的五十年代出生的父母、七十年代出生的哥哥和"90版"的 上高中的弟弟都担心我采访村里五十年前的"饥 饿历史"很 危险,会犯错误,并且认为我大学毕业后不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去采访老人和拍纪录片是不务正业。家庭的激烈反对让我几乎崩溃,我对自己选 择的道路产生怀疑和动摇,同时也在重新审视和寻找自己。这是我从出生到现在、25年 来第一次和父母、和家人对抗,也是我叛逆的开始。幸运的是,在家庭反对的"高 墙"中, 我的身边站出一个坚定的支持者——我 的九岁的侄女,她成了我的"小 天使"。 还有我采访过的那些村子里的老人,他们依然坚定而朴实地支持我,即使有的老人看完片子后,担心这个"暴 露饥饿历史"的 片子去国外放映会被外国人耻笑中国,也有一个叫西陵的老人站出来劝说他们支持我。这是我跟随"民 间记忆计划"返 回我的村子拍摄的"我 的村子"系 列纪录片的第二部片子,记录了我因为寻找记忆所遭遇的现实。我最大的疑问是,这个村子经历过惨绝人寰的饥饿灾难,五十年后的现在,肚子是 能吃饱了,日子也比以前好过多了,但这个村子的精神是否依然还在饥饿中?
《自画像:47公里》
导演、拍摄、剪辑:章梦奇
片长:77分钟
制作:2011年
参展放映:
2011年:草场地"交叉"(北京)
2012:巴黎 真实电影节、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
有 关作品:
继 我的第一部纪录片《自画像和三个女人》之后,我的第二次"自画像"是在一个叫"47公 里的村子描述的。这个被当地人叫做"47公 里"的村子位于湖北随州47公 里的地方,我父亲出生在那里,二十岁时他离开了,但他的父亲、我的爷爷还生活在那里。2010年 夏天和2011年 冬天,因为参与民间记忆计划,我选择返回这个和我现在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村子,我开始重新认识我的爷爷,也认识着那些经历过五十 年前"饥饿灾难"的老人们和
这 个一直让我惶惑困窘的 村子。"47公 里"对我意味着什么? 它是一面镜子,我 站在它面前看到自己。
《罗家屋:我和任定其》
导演、拍摄、剪辑:罗兵
片长:80分钟
制作:2011年
参展放映:
2011年:草场地"交叉"(北京)、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2012: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独立影像展(宋庄)、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 展
作者的话:
这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也是我大学毕业一年后选择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 这个"开 始"就 是返回到我出生并长大、位于湖南株洲一个叫做罗家屋的村子。我的这个"返 回"是 和民间记忆计划共同进行的,从采访村子里的老人们有关发生在1959年 至1961年 的"三 年饥荒"的 记忆开始。我试图返回老人记忆的行动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拒绝、包括我奶奶的反对,她担心我犯错误、走向一条危险的路;也让我料想不到的是, 一个老人闯入我的生活,他带着我走近村子里一个个老人,他成了我采访的坚定的支持者和同志。他的名字叫任定其,就住在我家隔壁,更让我惊 奇的是,这个只读过几年书的农村老人居然写了几十万字有关他从解放初期到现在的回忆录,但他并不急于把回忆录给我看。他是担心什么?他真 的写了回忆录了吗?他为什么写?他的回忆录放在什么地方?我好奇,我在猜测,也在怀疑,在想象……我 的这些心理伴随着我一次次靠近他,这种靠近他的过程也是我对这个村子以前不曾了解的现实的一种发现。
《回到花木林》
导演、拍摄、剪辑:李新民
片长:80分钟
制作:2011年
参展放映:
2013:新德 里亚洲女性电影节
作者的话:
我是农村出生长大的孩子。从2004年 开始一直在外边打工,2011年 我第一次拿着摄像机回到我的村子。我拍摄自己在家的生活,我在寻找我和村子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也走进村里的老人,采访他们1959年 到1961年 挨饿的经历。
《听三奶奶讲从前的事情》
导演、拍摄、剪辑:文慧
片长:75分 钟
制作:2011年
参展放映:
2011: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2012:北京独立影像展
作者的话:
为了寻找忘却的家庭的记忆,我找到了我父亲家族中至今健在的三奶奶。我以前从 来不知道我还有这样一个奶奶,她是我父亲的三婶,但我父亲从未和我提起过她。今年冬天,我在云南省双柏县的一个叫大河边村子找到了这个三 奶奶。她的名字叫苏美玲,现在83岁 了。和我相遇,就好像她就在那里等着我,等了整整83年。 我住在她家里,三奶奶开始和我讲她的故事———一 个妇女在时代巨变中的命运。
《贾夫奎的冬天》
导演、拍摄、剪辑:贾楠楠
片长:30分钟
制作:2011年
参展放映:
2011年:坦佩雷国际电影节(芬兰)
作 者的话:
我 觉得应该拍一拍爷爷,多了解一下爷爷。爷爷冬天每天都是怎么过来的,以前很少想过。通过这次拍摄我了解了更多爷爷平时日常生活是怎么过 的,和老人的一些想法。
作 者简历:贾楠楠,1990年 出生,初中毕业。现在在草场地工作站做剧场技术,同时也学习剧场和纪录片。
➞2012年纪录片(7部)
《孩子的村子》
作 者:邹雪平
85分 钟 / 2012
参展放映:
2012: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大连独立影展
2013:影子 电影节(巴黎):
作者的话:
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第三部片子。2012年 初,冬天,我继续返回村子采访,同时开始调查统计"三 年饥饿"逝 者信息,并在村中募捐,为村里那些"三 年饥饿逝者"建 立纪念碑。村子里一群10岁 到15岁 的孩子自愿加入到这一行动中,她们端着我给她们的摄像机,走近老人,询问,统计,募捐……第 一次在行动中学习和了解自己村子的历史。有她们这些"小 天使"的 伴随,我在村子里不再感觉孤单,也看到未来和希望。这部片子和我之前的两部片子构成我的"邹 家村系列"。
《自画像:47公 里跳舞》
作 者:章梦奇
82分 钟 / 2012
参展放映:
2012: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巴黎真实电影节、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
作者的话:
这是我的"自 画像"系列影片之三。"我 的自画像"该如何继续描绘呢?2012年初的冬天,我再次返回那个在"47公里"的湖北小村子,继续我之前在这个村子里有关"三 年饥饿"的采访,并开始调查统计那三年中因饥饿逝世者。我还打算为这些逝者在村里建立 一块墓碑,还想在村里演出我为纪念那些经历饥饿灾难者创作的舞蹈……这是一次看似荒唐的生者对死者的访问,一次无法预料结局的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泥 潭跋涉,又一次把我年轻单薄身体投掷于现实风浪中的疯狂。
《罗家屋:天地无情》
作 者:罗兵
75分 钟 / 2012
参展放映:
2012: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3年:云之南影像展(昆明)
作者的话:
这部片子是我第一部纪录片《罗家屋:我和任定其》的延续,片名借用村民任定其 的回忆录名字"天 地无情"。 这部作者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回忆录,记录了他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经历:土改、大跃进、三年饥饿、文革……我 的这部片子是这部回忆录的一次试图阅读,是这位历史见证者的再次靠近。同时,我在试图把这本回忆录"暴 露"在 村里人面前时,也在遭遇着意想不到的各种反应,检验着过去与现在的这个村子是否依然"天 地无情"。
《花木林2012》
作 者:李新民
75分 钟 / 2012
参展放映:
2012: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作者的话:
2012年初,我又回到我出生的那个隐藏在云南高山中的寨 子。自我15岁离开它去城里打工,九年里我每年冬天都回去,每次回去都发现它又熟悉又陌 生,老人变得更老,孩子长大,谈论着去哪个城里打工挣钱。这部片子和我的上一部片子《回到花木林》一样,镜头中更多是那些再也出不了大山 的老人们,他们依然在干活,背东西,守着火塘谈论着外面的世界。片子中还有一个名叫小群的女孩,和我同岁,也是小学没毕业就干活养家,她 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的镜头对准她,我感觉我好像从一面镜子中看到我的从前,还有我的以后。
《双井,我是你孙子》
作 者:舒侨
78分 钟 / 2012
参展放映:
2012年: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作者的话:
这 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创作始于2010年,当时我还是天津美院学生,参与民间记忆计划,回到自己出生的湖南溆浦县双 井村,采访老人"三年饥饿"记 忆,并拍摄自己的片子。这部片子中,我爷爷是主要人物之一,片子从他主持修复的族谱入手,我开始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在我采访村子里老人"三年饥饿"记忆、并试图在村里建立"三 年逝者"墓碑过程中,我爷爷也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对我的行为始终混杂着:怀 疑、帮助、反对和支持。我爷爷对我做这些事的态度,集中了来自村里人的各种反应。这部片子历经两年,伴随我数次返村采访、拍摄和立碑行 为,终于完成,我视之为我两年中成长的一个验证。
《进攻张高村》
作 者:王海安
86分 钟 / 2012
参展放映:
2012年: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2013年:慕尼黑戏剧节
作者的话:
张 高村是我出生并长大的村子,在山东青州市,我的父母和爷爷还生活在那里。自2010年我参加民间记忆计划,开始回村采访村史,同时我想为那些在"三年饥饿"中 饿死的人建立一块墓碑。我没有料想到的是,我是在进行着一次"鸡蛋撞墙"式 的"进攻"。 最终我是没有把这块墓碑在村里树起来,我被各种冷漠、怀疑、担心、嘲笑和反对击败,但我还是发现我身边依然有着一些善良敦厚的老人在默默 关心和支持我。这部片子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是我作为一个树碑失败者的写照,也是我在历史与现实中跋涉中自我寻找与发现的一面镜子。以此 为证。
《"一打三反"在白云》
导演、拍摄、剪辑:贾之坦
片长:70分 钟
制作:2012年
参展放映:
2013年:云之南影像展(昆明)、北京独立影像展(宋庄)并获"优秀纪录片奖"
作者的话:
1970年,我有19岁,当时我生活的村子发生了一次人为制造的"反革命集团"案件。一场本村人陷害迫害本村人的惨剧就发生在同村人之间,先后有80多 人被牵扯进这个"案 件"中。40年 后,除了曾经的当事人偶尔提起这个事,绝大多数当时的在场者都沉默,甚至非常胡涂当时是怎么一回事,更不要说以后出生的本村后代了。我决 定去调查,以本村人、一个曾经的"现 场者"和"沉 默者"、 但现在是"睁 开眼睛"的 人去调查记录发生在我的村子中的这个历史,调查记录着的不仅仅是"过 去", 也包括"现 在", 我想这是我该承担的责任,也是我一个村民反省和思考的开始。
➞2013年纪录片(10部)
《垃圾的村子》
作 者:邹雪平
82分 钟 / 2013
2013年: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作者的话:
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第四部"邹家村系列"片 子。2013年初,我又回到村子,面对遍布村里的垃圾,我开始带着村里的孩子,尝试来改变 村子的环境。我们一起捡垃圾,这是一场和垃圾、和村民顽固观念的艰难搏斗。垃圾越捡越多,困惑无奈情绪产生,内心充满垃圾一样难以喘息, 在村子现实面前感觉无助,无力。95岁的沙奶奶和她49岁"脑子不正常"的 儿子西柱,他们的生活和故事贯穿在片子中,孤独,等待,活着。这部片子是我再次撞击现实高墙,重新定位自己未来的一段艰难内心历程的印 证。
《自画像:47公里做梦》
作 者:章梦奇
77分 钟 / 2013
2013年: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作者的话:
这 是我的"自画像"系 列影片之四。我在2013年初的冬天继续回到"47公 里"村子。爷爷病危,我与爷爷的相伴,如同与死亡相伴。村子里是那些如同枯叶般的老人和记忆。我和村里的孩子们相识,并共同行动起来,在 村子里建立一座图书室。一面是孤独困苦的老人,一面是阳光无邪的孩子。我的"梦"是 否在此?
《花木林,小强啊小强》
作者:李新民
76分钟 / 2013
2013年: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作者的话:
片子是关于一个四岁的小男孩,男孩的妈妈是我的同龄 人小群,去年拍了小群的故事,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我今年回村,发现小群的儿子小强很有意思,我带着小强一起捡塑料袋。这个小强是我这个 片子里的代表未来的孩子,同时,花木林寨子老人的现实生活也一如既往,麻木孤单。
《双井,我要嫁给你》
作者:舒侨
74分钟 / 2013
2013年: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作者的话:
这是我的第二部纪录片,伴随着民间记忆计划产生。2013年冬天,我回到自己的母校双井中学,给中学生上课,辅导他们摄像,鼓励他们回 到自己村子采访村中老人关于以前的记忆,如三年饥饿等。同时,我也继续返回我的村子双井村,听外婆讲从前的故事,和公公一起在实施了"老人基金"计 划,试图帮助村里有困难的老人,麻烦也伴随其间。
《信仰张高村》
作 者:王海安
71分 钟 / 2013
2013年: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作者的话:
这部片子是我的第二部片子,是伴随着民间记忆计划产 生的。片子是我2012年冬天再次返回自己的村子,去看望那些我曾经采访过的老人,并试图再次像去年 一样为"饥饿死者"树 碑,遭遇到同样的反对。我试图通过其他的方式绕开这种阻力,所以想去寻求村子里的教会的帮助,我进入到教会里去听那些信徒布道,讲经,我 拍摄他们,观察他们并且告诉他们我在村子里做的事情,但意外的是我遭遇到同样的反对。
我像是陷入到信仰的漩涡里,又试图逃避自己在村子里 的那种不安和不明确的位置。所以我决定更扎实地做点事,于是我去教孩子画画,去落实老人基金,去帮助村子里需要帮助的那些孤寡老人……
《爷爷的饥荒》
作者:郭睿
75分钟/ 2013
2013年: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作者的话:
我从没见过我的爷爷,因为他在我出生之前便去世。以前并未觉得爷爷是我生命中 的重要部分,父母也较少对我提及他。直到2013年 初,我返回到父亲出生长大的村子,河南省临颍县大郭乡大郭村,去采访经历过"1959-1961年饥荒"的老人,此时,爷爷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为何返回这个村子?我并非在此地出生长大,我没有乡愁。但我想,这种返回,是 对姓氏之源的追溯,是对血缘发生之地的探究。采访时,我接近老人的几乎唯一途径,就是不断提及"我 是郭高岭的孙女", 早已过世的爷爷,成为进村的引路人。我对爷爷充满好奇,尤其是了解到他曾在"三 年饥荒"期 间担任生产队长。我好奇他的相貌脾气,他的日常生活,他的权责,他在饥荒时期的作为和不作为……与 此并行,我也在统计大郭村在饥荒期间的死亡故事,逝者信息。
爷爷与饥荒,似乎是我行走在陌生而又熟悉乡土上的契机与指引。
《罗 家屋:永别落江桥》
作者:罗兵
73分钟 / 2013年
2013年: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作者的话:
落江桥是村子里最老、使用率最高的唯一一座拱桥,站在罗家屋抬头即见。小时候 上学我每天若干次从这个桥上走过,最近三年,因为记录村子里1960年 大食堂的故事,我也必须过桥找老人。这座桥几乎和村子里所有人发生过关系,也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上个冬天回村以前我因为一次意外脚骨折了,回到罗家屋养伤,坐在屋里望着窗 外。听着轰隆的拆桥声,回忆起村子里被我采访过的那些老人和她们给我讲述过的饥荒故事……桥 和老人注定摆脱不了退出舞台的命运,而且她们还将走得不留一点痕迹?
《我要当人民代表》
作者:贾之坦
78分钟 / 2013年
2013年: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作者的话:
我是一个农民,参加草场地工作站的村民影像计划,利用业余时间拍了八年纪录 片。2012年, 我村子所在石门县开始了县人大换届选举。我自认为我一直为当地村民说话,替他们解决了很多困难,足够参选人大代表的资格。我主动参选人大 代表,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平台,为村民服务。参选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我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这一次争取公民合法权益的过程。
《因为饥饿:吴日记之1》
作者:吴文光
90分钟 / 2013年
作者的话:
民间记忆计划2010年 在草场地工作站开始,我作为一个参与者,和众多80后年轻人一起卷入,共同经历了"一 条隧道里匍匐前行"。这部片子采用该计划头两年记录素材剪辑而成,以"我 的眼睛"方式记录了发生在民间记忆计划中的一些事,可算作我"影 像日记"片子。
《山旮旯》
作者:胡涛
70分钟 / 2013年
作者的话:
我也不知道我拍了什么,三年灾害的印象吗?还是生活 在这片土地上的这群人?
◆影片作者简介
邹雪平,1985年 出生于山东滨州,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在草场地工作站驻站。创作有纪录片《娘》(2008)、《饥饿的村子》(2010)、 《吃饱的村子》(2011)、《孩子的村子》和《垃圾的村子》(2013), 构成其纪录片"村子系列"。
章梦奇,1987年 出生,200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现为自由舞者,在草场地工作站驻站。曾创作剧 场作品《自画像及和母亲对话》、《自画像及自我性教育》和《自画像:47公里》、以及纪录片《自画像和三个女人》、《自画像:在47公 里》、《自画像:在47公里跳舞》及《自画像:47公 里做梦》,为其纪录片"自画像系列"。
李新民,1988年 出生于云南凤庆县花木林村,上学至小学五年级,家贫停学,16岁进城打工,2007年 至今是草场地工作站工作人员。2010年她参与民间记忆计划,回到她的村子采访拍摄,已完成纪录片《回到花木林》(2011)、《花木林2012》 (2012)及《花木林,小强啊小强》(2013)。
罗兵,1986年 出生,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在草场地驻站。2010年 参与民间记忆计划,创作纪录片《罗家屋:我和任定其》(2011),《罗家屋:天地无情》(2012) 及《罗家屋:永别落江桥》(2013)。
舒侨,1989年 出生,201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系,2010年加入"民间记忆计划",现在草场地工作站驻站。已 完成纪录片《双井,我是你孙子》(2012)和《双井,我要嫁给你》 (2013)。
王海安,男,1988年 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何官镇张高村,201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2010年 参加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现在草场地工作站驻站,已完成纪录片《进攻张高村》(2012)和《信仰张高村》(2013)。
作 者简历:贾之坦,男,1951年出生,湖南省石门县 白云乡园艺场村村民,在家务农。2005年 起开始参与草场地工作站村民影像计划,拍摄纪录片短片《采石场》,之后拍摄完成《我的村子2006》、《我的村子2007》、 我的村子2008》、《我的村子2009》、 《我的村子2010》、《"一打三反"在白云》、《我要当人民代表》(2013) 等七部纪录长片。
郭睿,1988年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2009年 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2012年 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现在北京草场地工作站驻站。《爷爷的饥荒》是她的第一部纪录片。
贾 楠楠,1990年 出生,初中毕业。现在在草场地工作站做剧场技术,同时也学习剧场和纪录片。
胡涛,1992年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现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影视摄影专业。
文慧,1989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1994 年和吴文光共同创建生活舞蹈工作室。编导作品有《100个动词》(1994年)、《同居/马桶》(1995年)、《餐桌上的1997》(1996年)、《裙子、录像》(1997年)、《生育报告》(1999年)、《和民工跳舞》(2001年)、《身体报告》(2002年)、《时间·空间》(2004年)、《37 度8报告》(2005年)、《外地人》(2006)、《裙子》(2007年)、《记忆》(2008年)、《治疗》(2009年)、《回忆2:饥饿》(2010)。《听三奶奶讲从前的事情》是她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 参展维也纳国际电影节(2011)、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2012) 等。
吴文光,1956年出生云南昆明。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作为知识青年务农至1978年,1978年 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1982年 至1985年 在昆明三中和新疆尼勒克二牧场做教师,1985年 至1989年 在电视台做记者、编辑;1988年 至今,作为独立制片人、作家和戏剧舞蹈剧场制作人。
纪录片作品:《流浪北京》(1990年)、 《我的1966》 (1993年)、 《四海为家》(1995年)、 《江湖》(1999年)、 《和民工跳舞》(2001年)、 《你的名字叫外地人》(2003)、 《操他妈电影》(2005年)、 《亮出你的家伙》(2010年)、 《治疗》(2010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