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一, 4月 30, 2012

[G4G] 人多为什么没力量?

人多为什么没力量?

作者:丁辉2012-04-3007:45:19发布于:博客中国分类:默认分类
258013407

摘要: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话,其实颇跟我们的经验事实相违。比如俗话说人多力量大,而我们的经验事实是,人多往往反而没力量。至于人多为什么没力量,说起来也简单人固然多,若是没有自己的组织,或没有组织起来的权利,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最先提出中国人是一盘散沙的是梁启超,其后则有孙

打印收藏
选择字号: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话”,其实颇跟我们的经验事实相违。比如“俗话”说“人多力量大”,而我们的经验事实是,人多往往反而没力量。至于人多为什么没力量,说起来也简单——人固然多,若是没有自己的组织,或没有组织起来的权利,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最先提出中国人是“一盘散沙”的是梁启超,其后则有孙中山。梁启超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中认为,中国人“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梁启超显然是把中国人所以为“一盘散沙”,归咎于中国的民族根性或曰国民性,所谓“无合群之德”;鲁迅的意见与梁氏颇有不同,他在《沙》一文中说:

近来的读书人常常叹中国人好象一盘散沙无法可想将倒楣的责任归之于大家.其实这是冤枉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小民虽然不学见事也许不明但知道关于本身利害时何尝不会团结.先前有跪香民变造反;现在也还有请愿之类.他们的像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来说就是“治绩”。

鲁迅接下来分析所以会如此的原因:盖中国人做官无非是为了发财,做官不过是发财的一种门径;而财从何来?当然是从小民身上搜刮来,“小民倘能团结,发财就烦难,那么,当然应该想尽方法,使他们变成散沙才好……于是全中国就成为‘一盘散沙’了”。

于中国人的“国民性”揭示得最深刻的鲁迅这回却断言“一盘散沙”不是什么国民性,而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统治术”。鲁迅说这番话是在八十年前的1933年,然而移之近日,竟依然有效,真真是“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论起我们国家的人口结构,除了农民之外,就是工人所占人口比例大。农民没有力量好理解,因为如前所说,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是“一盘散沙”;工人有自己的“组织”——工会,咋也没力量?殊不知工会是工人自己的组织只是理论上“是”而已,而事实上,工会早已异化为政府科层结构中的一级“衙门”。这样的工会非惟不能代表工人,在工人的立场上讲话,反而容易成为权力与资本的帮凶,河南就闹出过工会代表企业跟工人打官司的笑话。今年两会上的三个农民工代表一度为媒体追捧,殊不知美国国会中并无工人代表,然而“美国工人有力量”,因为“他们有组织起来的权利,从而把分散的个人意愿团结为众志成城的投票板块,令政治家不敢小觑。”

和工会差不多同时被“异化”的还有学生会。从理论上讲,学生会是学生的自治组织,是学生行使民主权利,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机构。它不惟是非官方的,相反,由于学生会是理所当然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发言和行事,是学生的情绪、意志的集中表达,当局和校方理应是学生会眼中的“假想敌”。这才是正常状态下的学生、学生会、校方之间健康的、良性的三方关系。遗憾的是,这样的健康的、正常的三方关系如今已成了遥不可及的“仲夏夜之梦”,因为,众所周知,如今的学生会早已沦落为校方、政工干部、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纪律管制和思想管制的工具。这样的学生会自然不可能成为代表学生利益的权利主体,相反却和校方、政工干部一道成为学生的“假想敌”,成为学生“拒绝的对象”。

我一直在学校工作。在任一所学校里,一线教师都是人数最多的群体,然我们的经验事实是,在学校里,人数最多的教师最没有发言权,也最没有力量。没有组织起来的教师也只是“一盘散沙”而已。“教代会”理论上讲自然是属于教师自己的组织,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成为权力者的游戏。教师“代表”按权力者的意思鼓完掌、表完决,拿了纪念品拍拍屁股走人,那是聪明的;你若是真拿自己当棵菜,把那些写在纸上的“权利”当了真,岂不成了笑话!

我经常引用刘瑜小姐的话,弄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怎奈人家说得实在好:“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步在于通过市场化转型发现作为个体的‘我’,那么中国下一步的挑战则是如何给社会松绑,通过重建社会来发现作为集体的‘我们’。”如果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把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结社自由”落到实处尚有困难,甚至胡主席和温总理一再强调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一时也难以切实推进,那么,让“工会”成为工会,让“学生会”成为学生会,让“教代会”成为教代会,不再如现在这样的欺人而且自欺下去,总是可以的吧。

果能如此,我们就等于向鲁迅先生期待的“沙聚之邦转为人国”迈出了第一步。


  

本文作者:丁辉

文本出处:博客中国

链接地址:http://dinghui8739.blogchina.com/1267030.html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