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一, 4月 30, 2012

[G4G] 美国成“中国的粮仓”将是一场噩梦

美国成“中国的粮仓”将是一场噩梦

作者:邱林2012-04-2607:30:31发布于:博客中国分类:默认分类
30487857

摘要: 由于对粮食的需求激增,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涨,中国从美国进口粮食的比重越来越大。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实际上已成为美国粮食的第一大进口国。不过,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最大的粮食进口来源地美国之外开拓更多的粮食来源,如将澳大利亚、乌克兰和阿根廷作为新的粮食进口渠道,来摆脱对美

打印收藏
选择字号:

由于对粮食的需求激增,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涨,中国从美国进口粮食的比重越来越大。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实际上已成为美国粮食的第一大进口国。不过,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最大的粮食进口来源地美国之外开拓更多的粮食来源,如将澳大利亚、乌克兰和阿根廷作为新的粮食进口渠道,来摆脱对美国粮食的依赖。

但这无济于事。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12月至20122月,中国在3个月间的玉米进口量达到36.8亿斤,是201012月至20112月期间的100倍,且已经超过了2011年全年的进口量。其中,去年中国玉米进口量的90%以上来自美国。

仅此一项,中国每年又送给美国几百亿美元。中国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其从外部世界进口粮食,因为这样才能避免导致粮价无限制性的上涨。美国正好充当了“中国的粮仓”角色,正如中国是美国的债主,美国也可能成为中国的“农夫”。

今年3月,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称,美国2012年的玉米播种面积比前一年增加了4%,达到3880万公顷,这是1937年以来的最大面积。这也是美国出于对中国玉米出口将继续增长的判断。美国的粮食剩余量很大,除了一部分用于转化增值外,必须找到销路。环顾全球,只有中国可以消化如此多的粮食。

一边是粮食过剩,一边是粮食短缺,中美之间形成了非常大的落差。近年来,由于中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城市建设导致耕地不断减少,以及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这些因素使中国随时面临“吃饭”问题。虽然2011年国内粮食实现了“八连增”,但一些专家估计,如果把大豆包括在内,核算下来,实际上中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而官方一直强调过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

要弥补中国粮食的缺口,从国外进口是必然的选择。中国粮食进口的持续增长,对于美国农业部门或种植业主是一件好事,但也必然会引发美国公众的抵触情绪。因为中国对美国粮食的巨大的需求和进口量,有可能导致美国内价格上涨,将使公众产生强烈抵触情绪。美国人认为低廉的食品价格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会向政府施压,限制美国对中国出口粮食。

这样的做法在美国是有先例可循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抑制国内食品价格通胀,曾经禁止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出口大豆。这就是美国的强权战略,现被称为“粮食战争”。其实,日本、韩国的农业相当发达,但是,自从依赖进口美国粮食满足国民消费后,日韩政府在争取到美国工业产品市场之时,殊不知已将粮食主权拱手让人,而现在想摆脱这一局面已难上加难了。

这给中国敲响了警钟。粮食危机并不可怕,但美国可通过产量方面的优势,迫使中国增加进口粮食的依存度,从而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粮食安全。这才是最为重要的。物美价廉的美国粮食的确能纾解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但美国借粮食对华出口也以打击或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届时,中国的农业开始转向商品化作物生产,粮食问题则交给美国代劳。

美国粮食对中国实行低价倾销,有可能冲击国内的粮食生产体系。例如从2005年起,由于美国持续向中国倾销大豆,导致中国对美国的大豆依存度达到70%以上,加上从巴西、阿根廷进口的大豆,中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85%左右。目前,中国的大豆和食用油压榨产业,已基本上由美国、英国控制的跨国粮商所掌握,相反,中国的大豆及压榨业已逐渐退出国内市场。

如果玉米、小麦等粮食也像大豆那样,为弥补国内粮食不足而依赖粮食进口,且大多数进口又来自美国这样的国家,让其真正成为“中国的粮仓”,让美国最终获得操纵中国粮食供应和粮食价格的权力,这对中国人来说,无疑将是一场噩梦。

由于美国可能对中国发动“粮食战争”的警告日盛,国内的粮食产能又不容乐观,因而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渐趋加重。因此,为缓解粮食安全的压力,政府方面应寻求进口来源多元化,一方面为购买乌克兰、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粮食,分散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大国内粮食生产的力度,在2011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力争今年实现粮食“九连增”。


  

本文作者:邱林

文本出处:博客中国

链接地址:http://qiulin115115.blogchina.com/1265663.html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