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四, 2月 28, 2013

Re: [G4G] 外国人如何拒绝剩宴:中国餐桌文化让老外咋舌

山西光棍的贞洁观念


在 2013年2月27日下午2:49,kkkim <kaosongcongvn@gmail.com>写道:

外国人如何拒绝剩宴:中国餐桌文化让老外咋舌

2013-02-22 01:05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字�】      

中国新年期间,辛苦了一年的中国人迎来合家团圆、走亲访友、大吃大喝。不知道,今年会有多少人在面对餐桌上的杯盘狼藉、剩菜剩饭时,真正开始反思中国式的“剩宴”。

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一直是国人的骄傲,也是让外国人敬佩的一点。但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偏差也常常让外国人咂舌。英国《每日电讯 报》曾就中国人在餐馆吃饭的豪奢和浪费现象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小餐桌”折射“大文明”。餐桌文化从另一个角 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国民素质。国人一向误会,以为像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人们生活应该是非常讲究、“不拘小节”,甚至是奢侈的。岂不知, 外国友人们连就餐都非常“吝啬”。

美国:胡乱点菜被认为素质低

美国人喜欢一家老小或者与朋友一起到餐馆吃饭,而因公务或者是生意应酬而外出就餐的情况并不常见。

别看美国人胃口大,他们就餐时讲究的却是精致和实惠。虽然菜色丰富,种类繁多,但每一种分量都不大。

美国人点菜时注重节约。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或是多大量的情况下,美国人点菜时就会格外谨慎,先问清楚,最好能“眼见为实”。也正因为如此,笔者经常 能在餐馆里看到美国人朝邻桌已经摆好的菜指指点点。在他们看来,胡乱点满满一桌子的菜,不但不会给人豪爽的感觉,反而会被认为是素质低或智商“有问题”。 即使是吃中餐,他们一般也会像吃西餐一样,每个人点一个菜,这样即使吃不了,也不会有多大的浪费。

在美国,打包非常普遍,他们认为这和个人财富、品位等没有关系。只要有食物剩下,美国人就会要求打包带走。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餐馆的打包盒很讲究,密封性好,即使装满汤,也不会有食物外漏,为打包的顾客提供了充分的便利。

加拿大:家境富裕≠不打包

与邻国一样,加拿大人也同样节俭,他们认为浪费食物很不光彩。

加拿大人很好客,经常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己家里聚餐。按照惯例,受邀者需要提前准备好足够自己吃的食物,以便带到聚会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主办者除了要 安排用餐地点之外,还会按照参加聚会的人数准备适量的一次性餐具、水和水果。这样一来,参加聚会的人都按照自己的食量“量力而行”,无论是食物,还是一次 性餐具和水,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而避免了浪费。在加拿大,许多华人也入乡随俗,按照这个惯例组织聚餐。

外出去餐馆吃饭时,加拿大人一般根据食量和人数一道一道地点菜。他们不会一下点很多食物,而是在开始的时候先点一些,如果不够吃,再加点。无论剩菜 多少,他们都要求打包,而且会先满足单身的人,因为他们觉得有家庭的人做饭比较容易。而且他们认为,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可以吃完饭不打包。

爱尔兰:点多少就得吃多少

在爱尔兰,人们在饮食上很有节制,从不铺张浪费。因此,在和爱尔兰朋友同事一同用餐时会很有压力,因为你必须把你所点的食物酒水全部吃完喝完。

酒吧是爱尔兰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新年还是生日,爱尔兰人都喜欢和家人、朋友在酒吧共度,他们习惯把食物和酒水全部吃完喝完之后才离开。笔者在爱尔兰时曾参加所在公司的圣诞聚餐,虽然非常丰盛,但是从头盘到甜点再到酒水都没有剩下的。

每天工作结束之后,爱尔兰人习惯去酒吧点上杯爱尔兰黑啤再配上简单的酒吧食品,这就是晚餐。平日里,他们会把吃不完的食物留到下一顿再吃。

在爱尔兰,最适合谈公事的地方是办公室。爱尔兰人从不把工作关系带到生活中去,他们的商务用餐非常简单,只有三明治、披萨等快餐。

中美餐饮文化对比 中国人你在炫耀什么?

80年代中期,初到美国留学的第一天,我下了飞机,坐在机场行李处等待着四个小时后才会到达的公共汽车,一位好心的美国老太太,竟然开车请我去吃午 餐。饭桌上,陌生的美国老太太问我许多中国文化的问题,她丈夫在世的时候,她们曾一起登过中国的长城,而且她们都非常喜欢中国菜。丈夫去世后,她就做了机 场上的义工,专门接待我们这些来自海外的留学生。当然,她的工作是解答迷失者的问题,而请客,是她自费做的。餐馆里菜给得很多,但是,看到老太太把碟子里 的所有东西全部吃完时,我不得不强迫自己也要完成。来美国的第一课,让我知晓,饭桌上,不可以浪费。

90年代中期,见到一位来自美国西雅图的餐馆老板,这位老华侨毫不客气地对我说:“我的餐厅里,美国人,中国人,宾客满堂。大家来吃饭,就是来吃饭 而已,吃多少,要多少,剩下的,打包走。但是,惟有来自你们大陆的代表团成员,吃个饭,就好像要比试个什么,总是要上实际食用量的几倍,剩得杯盘狼藉。别 说当地美国客人看了不理解,连我这个中国人都不明白,他们到底是要表现个什么?”

请客和被请,是生活中的常事,在美国,还有一个不成文的默契,如果朋友说是在餐厅聚会,不用声明,一定是一起吃饭后,大家各付各人的,不分男女、贫 富,无不来得坦然大方,吃多少,要多少,是常规。即使到了最高级的宴请上,特别是西餐晚会上,用餐的形式,基本上是以个人为单位,自己食用自己的那份。为 了避免食物过量,在客人订餐前,还会问上份量的大小。

每次回到中国,让海外人感到茫然的事情,少不了国人在饭桌上的姿态。几乎没有一次饭桌上不剩食物的。

也许国人生活水准愈来愈高,也许饮食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我以为:享受的方式,应该是受用,比如食物真正地进到肚子里,而不是浪费进垃圾 桶里。如果中国有100座城市,每座城市有100个餐馆,如果每天每家餐馆有100元人民币的食物被剩下,从饭桌上丢进垃圾桶里,那么100城 市??100餐厅??100元= 100万人民币,这只是一天,如果是365天,又是多少浪费?然而,实际的浪费大概远比这样的数字多得多吧。假如人们可以这样不眨眼睛地把财富丢掉,是否 也可以不用吹灰之力,把原本浪费的钱省下来,捐到社会公益事业上来。想想这些无数被流失的数字,能培训多少下岗的民众,为他们的谋生提供新的技能?

能解决多少乡村的孩子,让他们不再因为贫困而弃学?能再建立多少所学校,让落考的青少年们,继续升学?这么简单的数学演算,我却使用了计算器,因为我无法相信饭桌上的数字会是这样的惊人!

在德国吃饭浪费被罚款

日前到德国柏林旅游,参观完著名的海神喷泉、柏林大教堂,已是饥肠辘辘。同事“胖子李”率先提议,找家餐馆用餐。

拣靠窗的空位坐定,“胖子李”招呼服务生点了一堆饭菜。服务生用中文善意提醒我们:“点多了,吃不了。”并指了指餐桌上“请勿浪费”几个字。“胖子李”哈哈一笑:“饿坏了,没问题。”

等待上菜的当儿,我无聊地打量周围客人:一对用餐的情侣,桌上只有一个碟子,里面放着两样菜;另外一桌是几位漂亮女士,每道菜上桌,服务生给她们分开,很快被吃光。

我们这边,菜上齐,酒倒满,堆了一桌。酒足饭饱之后,我们抛下桌上剩的鱼肉、米饭、啤酒,很快结束了用餐。结完账,说说笑笑出了餐馆大门。

出门没几步,餐馆服务生就追出来喊我们。我们转回餐馆,见方才那几位漂亮女士,正在和餐馆老板说着什么,大意是说我们剩菜太多,太浪费了。正在我们讶异之时,餐厅外一位穿制服的人走了进来。服务生悄声告诉我们:“不好意思,这是城市秩序局工作人员,可能要罚款。”

果不其然,问完情况后,这位工作人员拿出罚单,开出50马克罚款。这下我们傻了。

工作人员收下罚款,郑重地向我们解释:“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们自己的,资源是全社会的,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浪费!”原来,德国餐馆明文规定,自助餐和点餐都不能浪费,发现浪费可向城市秩序局举报。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
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w_shop.htm?asker=wangwang&shop_nick=llvxiaoguang我的淘宝店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zhaixinrangcgp社会仿生学
http://lvxiaoguang.meet8.com
http://blog.eastmoney.com/lvliangyu
<iframe frameborder="0"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border="0" id="alimamaifrm" name="alimamaifrm" scrolling="no" height="142px" width="192px" style="width:192px;height:142px" src="http://a.alimama.cn/cpscode.php?pid=mm_12688411_0_0&w=192&h=142&uid=10153946&m=41&t=1000&bgc=FFFFFF&bdc=E6E6E6&tc=0000FF&sc=1046"></iframe>

<iframe frameborder="0"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border="0" id="alimamaifrm" name="alimamaifrm" scrolling="no" height="142px" width="192px" style="width:192px;height:142px" src="http://a.alimama.cn/cpscode.php?pid=mm_12688411_0_0&w=192&h=142&uid=10944025&m=41&t=1000&bgc=FFFFFF&bdc=E6E6E6&tc=0000FF&sc=23"></iframe>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