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神隆創辦人暨總經理馬海怡和幾位創業夥伴,把神隆從一片甘蔗園中,拉拔成為全球抗癌原料藥的龍頭。對神隆而言,搶攻市場必須採用鋼鐵手腕,照顧地方鄉親憑藉的是柔軟關懷的心。在許多台灣生技公司還在嗷嗷待哺、虧損連連之際,神隆已開始獲利,去年營收、稅後純益雙雙改寫歷史新高。隨著公司開始賺錢,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回饋鄉里,包括捐電腦、資助學習機會、成立獎學金、舉辦募款餐會。
1995年,馬海怡離開辛泰藥廠(Syntex)、辭去副總職位,與創業夥伴:辛泰的生產副總鮑伯艾爾斯(Bob Ells)、研發副總詹維康、資深業務主管鮑伯庫克(Bob Cook),決心開創新的事業。
四個人拎著皮箱睡旅館,四處奔走找錢(募資)建廠,終於獲得統一集團創辦人高清愿允諾注資,1997年,神隆成立,落腳在台南鄉下的小鎮善化。那時神隆新廠的用地還是綠油油的甘蔗田,馬海怡回憶,台語字典、美髮店老闆娘、麻油雞這三樣東西是所有故事的開始。
那時的善化小鎮人口不到3萬人,馬海怡說,當時感覺自己如同「被旋風狂飆後悄然落地的蒲公英種子」,空氣中飄著牛豬雞鴨的鄉土味,由於是外省第二代,她的台語不溜。
有次神隆的主管見馬海怡台語卡關,便送給她羅馬拼音的台語詞典,結果馬海怡不論到哪都手捧字典,連和人家話家常時,也不例外。還有位員工介紹一間家庭式美髮店給她,老闆娘見她外鄉人的模樣,對她噓寒問暖照顧有加。
當時,台南科學園區員工宿舍還未建好,公司幫她在台南東區租了一間小房子,隔壁鄰居是一對年輕夫婦及一個小女兒,太太肚子裡還懷了一個孩子。
有天馬海怡睡夢中被一股「異味」驚醒,正納悶時,隔壁先生端了熱騰騰的湯,笑著說:「太太生了大胖小子,希望她第一個分享他們的喜悅」。原來那是台灣人迎接新生兒的傳統,煮麻油雞分享喜悅。
贊助藝文 提升美學涵養
這種被關懷的感受,讓她認定這塊土地為「企業的故鄉」。當神隆經營有成之後,馬海怡長期贊助地方藝文相關活動、發起社區公益活動。神隆藉由贊助推廣公共藝術的研揚文教基金會,規劃藝文作品展出,支持國內藝術創作活動。
為了提升南科園區工作者的生活美學涵養及人文精神,神隆連續四年舉辦「神隆藝壇」系列講座,邀請重量級講師群,這些講師包括美學大師蔣勳、知名詩人鄭愁予、小說家小野,這些活動共吸引4,000人次。
神隆也不忘在社區發起公益活動,神隆希望結合公司與員工的力量,為鄰近社區的弱勢團體提供服務。合作對象包括台南地方的身心障礙及弱勢家庭學童的社福團體,如蘆葦啟智中心、德蘭教養院、世界和平會學童營養午餐等,舉行捐募認養活動。
不僅如此,神隆每個星期三免費提供公司場地,邀請附近的弱勢團體及庇護工廠至公司進行義賣。馬海怡說,有次公司發起「關懷受飢兒,寒假餐費募捐活動」,共有300位神隆同仁慷慨解囊、募得55萬元,讓大台南地區的弱勢家庭兒童度過溫暖的寒假。
神隆也結合「社區參與」,多次捐助台南地區弱勢貧窮孩童營養午餐。有次神隆把現用的電腦設備,經過整理及檢測,並安裝視障專用的語音軟體,捐贈給台南大學視障教育與重建中心,協助視障人士提升數位知能,並推廣資源再利用的環保觀念。
除了幫助弱勢族群,神隆也很重視教育的重要性。
神隆和「中國化學會合作」設置「神隆論文獎學金」。神隆也支持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工研院等機構舉辦研討會,安排大專院校生技醫藥相關科系學生至公司參觀,或提供實習機會,協助人才培育。
馬海怡的想法是,不僅要釣魚給需要的人吃,也教人製作釣竿和釣魚,強化受助者自身的能力與技能。更重要的是,企業回饋地方不僅是「奉獻」,對現代企業而言,「不傷害」所生所長的環境,才是最根本的基礎。
由於神隆屬於化學原料藥廠,公司特別重視公司營運、環保做法對於故鄉土地的影響。神隆每年固定委託主管機關認可的機構辦理作業環境測試及水質檢驗,並逐年加強汙染防治設施之設置。
節能環保 做的比法規多
神隆也積極參與南部科學園區的安衛環保聯防組織,認捐由南科安衛環保基金會舉辦的「希望森林」植樹活動。
在環保法規的部分,神隆做的比法規還多,一方面藉由改善廠房及設備隔熱提升空調系統的能源利用,替換使用省水、低耗電耗熱的節能設備裝置,增加溶劑等製程資源回收再利用等,達到日常營運上節能減廢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製程改進開發上,神隆也導入綠能的設計概念,使得生產過程中的溶劑使用及廢棄物產出減少。
馬海怡和創業夥伴把神隆拉拔成為今日橫跨兩岸的大型藥廠,未來還將跨入下游製劑領域,在台南打造「抗癌針劑廠」,成為全方位製藥旗艦公司,讓營運更上一層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