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用我的方式,當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作者:王美珍 攝影:蘇義傑 | 年輕世代為什麼要創業?可能不是為了當老闆賺更多錢,而是期待能夠改變世界一點點。台灣的八年級生,有什麼話想對這個世界說?意見的花朵,不止盛開在太陽花學運。堪稱台灣出版史上團隊平均年齡最年輕的雜誌《小人物》雙月刊,已出現在各大書店當中。 | 《小人物》創辦人兼總編輯孫大翔,筆名孫翔,今年21歲,東海大學環境工程系大三生,採訪團隊10餘人,平均年齡只有19歲。 為什麼年紀輕輕就想辦雜誌?孫大翔回答:「對世界有點不滿,想用一種方式改變世界!」大約一年半前,他把自己幾本存摺拿出來,湊了6萬元,決定創辦一本雜誌,2012年11月正式創刊。在這之前,他沒有任何雜誌編輯經驗,支持他創業的動力是源自心裡的一個問號:「到底,怎麼樣才能當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孫大翔原本就讀中正預校,生活安穩。不過,他深知自己進軍校根本不是為了保家衛國,只是為了一份穩定薪水、等著退休,他的同學也大多如此。 成為擁有實踐勇氣的「小人物」 他開始思考,就像許多大學生上大學也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文憑;許多人考公職,不是為了為民服務,而是害怕找不到工作。「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啊?」孫大翔覺得十分荒謬。因而決定創辦《小人物》,刊物理念他如是寫下:「真正的自由是無懼,分享實踐的勇氣。」 孫大翔說,老一輩的人追求的是成為大人物,但此刻台灣年輕世代更願意成為「小人物」。差別在於,大人物的成功被別人定義,小人物則是自己定義自己。「我想用我的方式,當個有用的人,」這是孫大翔的人生觀,也反應了八年級世代普遍的心聲。 在《小人物》內容裡,主體以人物故事為主,不介紹遙不可及的夢想,而介紹一些真正為這塊土地做事的人。例如,有一期專題叫做「咱ㄟ記憶」,企劃發想是:「我們常常說自己愛台灣,但是,關於台灣,我們記得什麼?」 於是,在專題中就介紹了即將失傳的掌中布袋戲藝師、竹藝師傅,布袋戲、竹製傢俱,都是台灣1950、1960年代重要的集體記憶。另外一次的專題是關於旅行,然而,卻不是教大家怎麼吃喝玩樂,而是報導了一群社工為了實踐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帶著三位17歲青少年進行0元旅行的故事。 許多主流雜誌不會關切的素人,都在《小人物》裡被深刻尊重,留下影像與故事。此外,時下年輕人關注的教育、土地、環境等議題,也都出現在雜誌與網站上。辦雜誌一年後,2013年11月孫大翔用自己賺的錢和擔任公務員的父母投資,在台中開了一家「Unbiggie cafe’」咖啡店。店內貼了一張春聯,寫著「土地正義」四個字,也有許多NGO團體放置的傳單,可窺見年輕世代對社會公平正義追求的影子。 咖啡店除了販售咖啡與餐點,也成為雜誌販售以及讀者交流的空間,可以舉辦講座、活動,讓議題有更多交流討論。有一些讀者慕名而來,互相認識。讀者與編輯群、讀者與讀者之間,也都變成了有志一同的朋友。 試刊1000本 塞滿房間無法睡覺 初生之犢不畏虎,說到創業起點,孫大翔也體現了年輕世代的風格,做了再說!由於辦雜誌利潤太低,幾十年來台灣流傳一句話:「如果要害一個人,就要他去辦雜誌。」然而,孫大翔一開始沒考慮這麼多。他笑自己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那一步,決定先印再說。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