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先生在去年9合1選舉前屢屢發表關心政治的言論,但是就企業經營來看,鴻海集團短期內仍面臨產業轉型、內部資源調整及另尋成長動能等挑戰,可能很難抽身投入政治,接下來鴻海集團得積極面對中長期的機會與挑戰,筆者列舉鴻海集團中長期的5大風險及可能的因應之道,若是順利轉型,鴻海集團的營運規模有可能持續成長再上一層樓。 風險1、主要客戶蘋果可能進入新產品推出的枯水期: 雖然蘋果的營運表現仍然強勁,新推出的iPhone6、iPhone6 PLUS及APPLE WATCH等產品仍然獲得市場好評,但不可否認的是,蘋果最新的創新產品APPLE WATCH銷售初期的表現雖然亮眼,但那是因為APPLE WATCH的生產良率偏低,初期供給不順的情況下,只要死忠的蘋果粉絲捧場就能夠營造出APPLE WATCH供不應求的形象,凸顯了蘋果在iPod、iPhone及iPad等3大熱銷產品過後可能進入新產品推出的枯水期,自然會降低鴻海的成長動能。
領先蘋果尋新動能
郭董事長的因應策略則是朝向擴大可以供貨或是服務的範圍及業務,正當蘋果為求下一個成長動能而未有答案之際,鴻海集團抱持著「客戶成長才是確保自己成長的最好方法」的態度,領先投資新科技、新通路及新市場,鴻海集團有可能協助蘋果找到新的成長動能。
舉例來說,郭董事長以個人名義投資日系TFT-LCD面板大廠夏普的10代線代工廠,今年又積極參與夏普公司業務重整計畫,雖然還沒有獲得夏普的首肯,但是鴻海集團積極尋求最先進的TFT-LCD面板的量產技術,就是希望能成為蘋果未來推出Apple TV數位電視的最主要合作夥伴,無論鴻海結盟夏普的策略是否成功,目前旗下惟一的面板供應商群創將成為主要的受惠者。
風險2、蘋果執行長庫克積極分配訂單到其他供應廠商:雖然鴻海對於採購、工廠管理以及良率控制有著獨特的知識與經驗,但是接棒賈伯斯的蘋果執行長庫克,本身就擅長於供應鏈管理,透過採購策略的調整來提升蘋果的獲利能力,成為庫克積極建立的營運模式,原本是寡占蘋果訂單的鴻海集團自然是庫克分散訂單策略下的受害者之一。
一家公司的營收規模大到一定程度,本來就很有可能尋求第2個、第3個供應廠商協助,除了讓供應廠商比價壓低成本之外,單壓一家供應廠商有可能會面臨量產不順、生產廠區突然發生意外或是所在地政策變更等不確定風險,所以郭董事長對於蘋果分散採購的意圖應該了然於胸,而其因應的策略就是創造差異化及不可取代性,最明確的方法就是替蘋果量身訂作「一條龍」的服務模式。
專為蘋果量身訂作
協助蘋果推出整新機業務:鴻海集團在中國大陸成立新公司嘉興愛鋒派商貿,專門辦理舊iPhone回收並以整新機出售的業務,除了對集團帶來新的成長動能外,對於想要擴大新興市場國家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有率的蘋果來說,整新機業務正好是吸引消費者「第一次消費」的利器,消費者原本礙於iPhone售價過高而卻步,整新機則大幅降低消費者換用iPhone的門檻,等到消費者習慣蘋果iPhone的生態體系,下一次採購iPhone新機的機會大增,且協助蘋果建立環保、循環使用等正面形象,等於是蘋果在新興市場的活廣告。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14/5/8 No.9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