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創業」成為國人朗朗上口的發燒議題,除了因為低薪趨勢每況愈下,致使人人都想放手賭一把,「自己當頭家、走自己的路」外,從政府到民間等各種團體都競相投入資源、鼓勵創業氛圍,就連對岸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也宣布,要在台灣成立100億創業基金協助年輕人創業。
創業不一定會成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賈伯斯,該如何進行才不會曇花一現?依筆者淺見,「創新」是影響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元素,只有創業、沒有創新,不過就只是複製別人的既有經驗,幾乎注定不會有明天。
相信一定會有人想問:「創新?那得燒多少錢啊?」其實「創新」並沒有一般人所想的遙不可及,不是所有的創新都要像iPhone一樣橫空出世、或是像3D列印般讓人驚呼連連,根據筆者長年耕耘服務業的經驗,創新不一定要花大錢,有一種「便宜的創新」也可能出奇制勝、小兵立大功。
「便宜的創新」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體察客戶真實需求的個人微創新。只要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時刻以顧客角度檢視自己的作業流程,認真探索、積極提議、不斷確認、即刻行動,即便只是多想一點、多做一點,都有機會發揮「創新」的無形功能,而成千上萬個微型創新累積起來,就會變成效益驚人且難以模仿的偉大創新。
第二是降低生產/服務成本的整體創新。對很多企業來說,創新的最大目的是為了增加利潤,而增加利潤不外乎兩種途徑:一是提高售價,二是降低成本。前者(提高售價的創新)勢必要投入資源、不斷嘗試,最後雖然售價得以提高,但由於成本同時上升,所以利潤不一定會增加。
後者(降低成本的創新)對提高利潤的貢獻度則可望高於前者,依其樣態不同又可分為兩種:一是生產製程優化降低成本,雖然銷售額不一定會增加,由於成本下降,利潤可望隨之提高;另一種是制度變革降低內耗成本,幾乎所有企業在體制漸趨龐大、人員逐步增加之後,多少都會產生行政不效率的現象,有些甚至嚴重衝擊組織現有功能,適時適度進行制度革新實為必要之舉。
第三是企業與各利害關係人間的最重要連結:信任。乍聽之下,「信任」和創新好像八竿子打不著,但如果企業可以基於信任原則,針對產品、製程、服務、技術等層面推陳出新,這些創新就不會對他人、對社會、對環境造成傷害,反而可讓人安心踏實、全然信賴,不僅降低經營成本,更能有效提高經營效益,就像一個讓客戶充分信任的業務員,不用使用太多業務技巧、刻意培養業務力,也能讓客戶源源不絕地找上門來。
上述都是屬於「便宜的創新」,意即不用投入大本錢,也能有創新的槓桿效果,更有機會因此創業有成,進而開拓璀璨人生。
筆者身為資深創業者(28歲創業),從兩個人開始,至今超過35個年頭,透過這一路走來的努力不懈、愈挫愈勇,摸索出一種「讓所有人都開心的成功學」:希望讓所有與自己有關的利害關係人都能得到好處(包括顧客、同事、股東、社區、自然環境、供應商等),也希望自己所創立的公司成為一家可長可久的永續企業。
你呢?謹以自身經驗與心得祝福所有物力惟艱的創業家們。
(作者是信義房屋董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