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战略”压倒商业:成本超支运量难以保证
作者 上海特约记者 曹国星
6月初,中石油集团在其网站低调宣布: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达到投产试运条件;中缅原油管道缅甸段工程完成94%,投产目标可控。
此前,本台曾援引人权观察消息,报道中缅油气管道在缅甸,尤其是油气管道起点皎漂市和马德岛遭遇当地民众抗议。
最新一期《财经》杂志刊文《重审中缅油气管道》,回顾了该项目上马过程,以及中国政府寄托其纾解“马六甲困局”的战略重任,执行方中石油则希望借此项目完成在西南布局。
目前已经初步建成的这一项目,承载的国家战略任务压倒了正常的商业逻辑,除了成本严重超标,未来由于缅甸能提供的油气资源不能保证,再加上高昂的运费,很可能陷于长期亏损失血的窘境。
目前,中国约有五分之四的进口原油必须途经马六甲海峡,该海域猖獗的海盗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让中国决策层担忧不已,直接催生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
军事及能源战略专家王海运认为,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亚丁湾等中国油轮必经之地,都隐含风险。“现在还仅是海盗,但世界主要航道都有美军部署,一旦出现非常事态,要控制中国的石油供应不是太困难的事。”
多年来,中国开始探求石油进口通道的多元化,并先后在东北、西北方向和东南沿海,分别建成了中俄原油管道、中亚油气管道和海上油气运输三大能源通道。
虽然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已经基本建成,但后续的昆明2000万吨炼油项目仍在受到当地公众抵制和抗议,虽然以目前中国的政情,项目的投产应无大碍,但对项目本身的战略意义,实际上业界仍有争议。
石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认为:“建设中缅管线破解马六甲困局,是人为制造的伪命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宏的观点是,
“中缅油气管道对于破解马六甲困局作用微乎其微,2200万吨的输油量无异于杯水车薪。”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匿名专家认为,“马六甲油运安全受威胁的风险,可能仅有1%,但我们却要花费几十亿美元去修如此大的工程,这划算吗?”而一旦发生战争,管道也将成为打击目标。
经过多年运作后,中缅油气管道缅甸和中国段分别于2010年6月3日和9月10日开工建设,正式投运后,该油气管道每年将向中国输送2200万吨原油和120亿立方米天然气。
除了缅甸政局在民主化进程后的种种变数外,如密松电站被叫停事件,这一风险在缅甸段基本完工后似乎淡化,但该项目还面临着内生的难以改变的风险。
首先是高昂的成本,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计划总投资为25.4亿美元,其中石油管道投资额为15亿美元,天然气管道投资额为10.4亿美元。但有学者估算,加上在缅甸和云南兴建相关设施、维护等费用后,项目总成本或将高达50亿美元。
2004年,云南大学吴磊、李晨阳等学者曾上报国务院一份《关于修建从缅甸实兑到昆明输油管道的建议》。其中,对中缅石油管道的经济可行性,采取了一种依靠运输距离的远近来衡量运输成本的简单方法。
将原油从中东和非洲运输到缅甸实兑港,与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抵广东茂名相比,可节约1200海里-1800海里;而把原油再从实兑港经管道输到昆明,和从茂名用火车运到昆明的成本相差无几。
因此,该建议据此认为中缅管道项目具备经济可行性。一位当时参与建议的云南大学学者最近提出,当时做项目可行依据的油价、运费以及国际环境、全球能源结构等都已发生巨变,“当年的经济性未必适应今天的情况”。
中石油一位从事国际石油贸易的人士的看法是:“海运成本,其实比管输成本要低得多,中缅石油管道节省了距离,但并不节省费用。”
事实上,管输油气成本的多少,和管径、压力以及输送量有直接关系,输送量越大,单位油气的输送成本也就越低,具体到该项目上,除了管道运营、折旧本身的成本外,中方每年还要向缅方支付1360万美元的过境费,该管道每输送一吨原油,缅方就会有1美元收益。
如果最终输送量达到该管道的设计输送量,即每年2200万吨原油和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该项目将实现最大经济性,但若上游资源无法足量与可控,管道便会部分闲置,导致项目亏损。
最大的问题是, 因不具备可控、足量的上游资源,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将很难满负荷运转;除了前期应对复杂地貌而投入的巨资外,中石油还将面对投运后每年不菲的过境费,这些都对项目盈利性构成挑战。
业界分析说,中俄、中亚和中哈管道项目,均是从资源国直接引进管道,基本属于“资源国-过境国(中亚)-消费国”的标准跨国管道模式,只要双方都遵照协议,资源就有稳定保障。
中缅油气管道不同的前期的规划中,已经明确油源完全依靠从中东、非洲等地购入,气源也只能部分依靠缅甸境内若开邦沿岸海域的气田。
缅甸目前能供给中国的气量规模仅有每年40亿立方米,目前尚无新气田被发现。这意味着中缅油气管道每年12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有三分之二必须依靠进口LNG(液化天然气)。缅甸蕴藏的天然气或将是远期的指望,但成本和缅甸政局的变数都很难把握。
如果按亚太市场的JCC价格(日本进口原油综合价格)从中东购买LNG,再按国家发改委规定的天然气价在国内销售,巨额亏本就是必然。
这一已经投下巨资的跨国项目,至今仍没有可控和足量的上游资源保障,未来完全可能因不具备商业价值而长期空转。
中海油一位研究员预言,如果上述情况难以避免,将可能使该项目最终陷入间歇性运营的“鸡肋”境地,甚至变成一条应急性的能源通道——油品紧缺时作为补充和应急,“这种压力是中石油一个企业无法承受的”。
一位昆明当地学者就告诉本台,“在昆明反炼油这事上我不太激进,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我认为这个项目迟早是个死字,且不取决于昆明民众。”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