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樹人 針對近期火紅的3D列印題材,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說:「3D列印只是兒戲」;但如果把國際間熱門的頁岩氣話題拿去問郭董,相信郭董肯定不會否認,真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頁岩氣的天下… 透過一張美國夜空的衛星照片,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的巴肯(Bakken)和德州的鷹灘(Eagle Ford),卻可以清楚的看到炫目的亮光,顯然並非人類聚集的燈光。究竟是一項什麼樣的活動,此地遠離城市正在秘密進行當中? "飛來橫財"讓美國人欣喜不已 答案是,燃燒中的「頁岩氣」。隨著開採技術的突破,美國人將油頁岩透過裂解化學變化,轉換為「合成原油」以及易燃的「頁岩氣(shale gas)」。然而頁岩氣的大量開發,管線和大型儲氣槽來不及修建,而國際天然氣價格的走低,又使得大量基礎設施投入變得不太經濟,油氣巨頭為了節省貯藏和運輸費用,寧可將大量的頁岩氣一把火燒掉,成為"最經濟"的做法。 這似乎與1930年代,發生在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傾倒牛奶事件一樣,根源就在於頁岩氣蘊藏量豐富,且價格實在太便宜了。這項被國際能源界稱之為"Game Changer(遊戲終結者)"的氣體,改寫了當前世界的能源天秤。按照美國能源資訊局(EIA)預測,2014年美國石油進口將降至25年來的最低點,甚至有經濟學家預測,到2020年,美國油氣產量甚至可能超過沙特居世界第一。 改變「能源天秤」的戰略地位 石油對人類的影響到底有多深?事實上,開發頁岩氣的廣大利益,也是讓美國總統奧巴馬暫時放棄"綠色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石油淨輸入大國,原油需求佔到全球石油貿易的1/4,每一次的原油價格的暴漲,都會使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局面。 這些年來,美國積極想要擺脫中東產油國家的威脅,即便開採頁岩氣的過程中,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將注入大量化學物質,但因便宜的原料成本,將促使美國迅速重返工業大國,讓因財政經濟問題而焦頭爛額的美國政府,得以抓到浮木與曙光。 除了帶動礦區的就業人口,也將吸引全球石化業中下游到美國設廠,歐巴馬在去年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指出:「頁岩氣將提供美國未來100年所需能源,10年內為美國帶來60萬個工作機會,將在顧及環保工安條件下大力開採。」編者:也難怪QE量化寬鬆要提前尋求退場機制了。 歐美頁岩氣公司股價大漲 看看最近一年,美國標普S&P 500指數上漲了18%,部分原油天然氣精煉類股更飆升超過一倍,可見頁岩氣對於市場投資者的狂熱。 隨著頁岩油氣的成功開採,為上游產業包括探勘技術、鑽井設備與開採類股帶來巨大 投資價值。以美國Cabot Oil & Gas為例,該公司為一家總部設於德州的獨立石油、天然氣探勘公司,截至去年底已成功探勘出3.8萬億立方英尺(Tcfe)的蘊藏量,去年股價大漲超過80%。其次,中游產業如提供天然氣和液體收集、壓縮及管路、輸送設備的美國ACMP公司,去年股價亦大漲75.3%。最後,則是影響全球下游包括煉油及石化工業廠等。 以台灣石化廠台塑化為例,是以「石油腦」(Naphtha)為原料生產乙烯,在頁岩氣興起後,中美以頁岩氣生產乙烯的成本價格,比石油腦便宜50%以上,且產出品質相當。曾任台塑石化董事長的王文潮就曾公開表示:「如果這些低成本的石化產品賣到亞洲,我們(指台塑化)一定要讓出市場。」顯然地,這場油氣戰役的戰場不只有在美國本土… 誰擁有最多的資源 誰能掌握世界未來局勢 由於美國本土頁岩油氣蘊藏量豐富,國際能源署(IEA)預估,美國到2020年將超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最快7年內,美國有機會成為全世界基礎工業原料的最大生產地,且生產成本只有中國的一半,這將正式宣告美國製造業復興時代即將來臨。 想像一下,當美國人不再進口石油時,石油世界會怎樣改變?全球資金流向是否回流?美元後續走勢是否脫鉤?地緣政治又會如何發展?頁岩油氣,將是今後十年支配全球金融市場的故事之一,它對財富的重分佈、能源革命、交通運輸均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 股神巴菲特看頁岩氣 巴菲特說:"美國是石油和燃氣的淨進口國, 現在我們發現我們有很多的頁岩油(氣), 已經成為美國的常用能源。而早在幾年前, 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去開採這些石油或燃氣。 過去的一年中,美國頁岩氣供應量的顯著上升已推動天然氣價格下降36%,這使得原先向美國出口天然氣的加拿大,5年內天然氣產量下降了近300億立方米。而美國也從此鹹魚翻身成了出口國,開始向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出口天然氣。不僅如此,由於天然氣的價格要比石油低廉很多,如果未來美國的天然氣可作為石油替代品,廣泛應用於電力、交通、化工等行業的話,就極有可能使得美國國內的製造業成本大幅降低,勢必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人們幾乎已經相信這是必然趨勢,如果還有什麼不確定的話,那就是時間。我無法準確預測具體的時間,但當頁岩氣被人們更深入地使用,從而形成對石油的替代,可以預料的是,天然氣和電力價格相對便宜,將會使美國工業尤其是石油化工和冶煉行業的競爭優勢增強,也可能導致一些製造業回流至美國本土。不過這還要看相對價格,而價格是很可能發生變化的,而且有可能是劇烈的變化。 【更多完整內容,請見《金融家月刊》第61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