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是最好的政策─面對危機的黃金法則 撰文 / 韋惟珊 文章來源 《經理人月刊》「危機處理黃金1小時」 《危機管理》(暫譯,原文書名為《Crisis Management》)一書作者史帝芬.菲克(Steven Fink)曾針對《財星》(Fortune)雜誌500大企業執行長進行一項調查發現,89%的執行長認為危機無可避免,高達50%的執行長坦言,他們沒有危機處理計畫;但是竟有高達97%的執行長表示,他們有自信在危機發生時有能力應付。 情況真是如此嗎?我們把場景拉到台灣。 今年10月16日,彰化縣衛生局與檢方共同揭發大統長基混油事件,發現大統販售的橄欖油不僅是混充低價的棉籽油,更摻了化學色素──銅葉綠素。這家總部位在彰化鹿港、生產的油品遍布全台各大通路油商董事長高振利,在第一次正式面對媒體時是這樣說的,「葉綠素在國外是很高檔健康食品,是台灣不會用。」接著,也有進口棉籽油的富味鄉被點名質疑混油,他們在第一時間召開記者會聲明,「我們的棉籽油進口後全數外銷,絕無流入台灣市場。」隨後就被查出在台販售的油品是用棉籽油混充而成。 到了11月初,第三家製油大廠福懋油脂被查到購買大統製油,總經理許忠明在記者會上表示,「購買大統油是基於業界信任,事前不知他們添加棉籽油。」而高振利坦承賣油給頂新後,味全總經理張教華才出面承認,「幾天前才知道有跟大統買油。」直接推翻10月底簽給衛生福利部的保證油品品質切結書。 《聲望管理18鐵律》作者隆納.艾爾索(Ronald J. Alsop)寫道,「在這個企業不被信任、遭到嚴密檢視的年代,坦然面對錯誤對公司更有利,民眾喜歡勇於認錯、並且承諾會更加努力改革的公司,將更能迅速修復聲望。」然而,事實證明,許多企業在犯錯或面對爭議時,第一時間都選擇逃避和說謊,嚴重損及長久建立起來的聲譽。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憶寧表示,企業不願意道歉、坦承錯誤,通常是因為擔心這些發言會成為未來法庭上認罪的證詞,但卻忽略了這麼做會輸掉「民意法庭」,消費者會在心裡自行審判企業的對錯。特別是對品牌廠商而言,一旦失去消費者的心,想再重新站起來,要拿出比原本打造品牌還多上好幾倍的力氣,才可能挽回市場信心。...詳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