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改革困難重重 本期有兩篇文章探討中國醫療體系危機。這一篇我們先關注如何支付醫療費用... 一股新的力量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運轉失靈的醫療體系改革。這使得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靈感如泉涌,特意賦詞一首。這首讚詞的第一句「九州風雷動,醫改傳佳音」工工整整地印上了中國衛生部報紙的第一版,但鮮有人如陳部長般樂觀。中國醫改最近正處於困難重重的階段,各醫院醫生都接到通知,依賴醫藥銷售獲利的現象已經被喊停。佳音也許被淹沒在風雷聲中。 當中國逾1978年開始市場體制改革時,病患承擔的診療費急遽上漲,在所有醫療開支中所佔比例從1978年的20%上升至2001年的近60%。原本國有企業扛下了大部分負擔,但隨著國企的衰落,2000年,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醫療體系政府資助公平性排名中,中國在191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四。醫療成為了中國最易被激發的社會問題。自從政府著手解決這一問題,病患開支佔醫療費用的比例開始下降,但最近的改革措施只是加速整個體系大改進程的一部份。 2009年,改革如火如荼地展開,政府承諾在三年間投入1200億美元,資助了新社區醫療中心的建立,以及社區醫生的培訓,使得超過1.72億人從補貼醫療保險計畫中受益。到2011年底,民眾保險覆蓋率從2003年的不到三分之一,增加到95%(儘管英國刊物Lancet最近研究發現2003年到2011年間,需承擔災難性醫療費用的家庭比例幾乎沒變)。 上述措施並未解決公眾對醫療服務不滿的根源:醫院透過賣藥支付醫院人員的工資。北京大學劉國恩教授稱,通常醫院財政收入的約四成來自藥品銷售,另四到五成來自診斷測試和治療費用,政府直接承擔的還不到一成。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JUL21-27/2012,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