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莉燕】 車還沒開進竹林鎮,遠遠便看見藍底白字、寫著「聯合國小城鎮可持續發展試點」的超大招牌拱門,矗立在鎮口。這個中國小鎮的成功脫貧,連聯合國的專家也認可。 | 竹林鎮是河南省典型的山溝農村,緊鄰嵩山,處在省會鄭州與古都洛陽之間,距離最近的城市,有半小時車程,位置偏僻。面積27平方公里,只住了2萬人,地廣人稀。 類似這樣的小鎮,大陸有1萬9000多個。然而像竹林鎮民生活得如此豐衣足食的,仍然寥寥可數。 從外地嫁來竹林鎮的農民媳婦張秋芬,原本一家四口住在黃土窯洞裡,僅5坪大,年年打理家中的3畝田地,冬天種小麥,夏天種玉米,從早種到晚,一整年收穫不過幾百斤,家中連一樣電器產品都沒有。「那時候生活頂艱苦的,」張秋芬說。 勉強過活的日子,終於在1996年出現了天翻地覆的大轉變。 政府收了他們的田地,轉安排夫妻兩人到鎮辦企業的慶州集團上班,另外以超級優惠的房價、約人民幣5萬(約台幣24萬元)不到的價格,賣給他們獨棟水泥樓房。 張秋芬如今的住所,上下2層樓140多平方公尺(約42坪),隔成14個房間。地上鋪著磁磚,抽油煙機、液晶電視、紅木沙發等,布置得溫馨舒適。客廳的吸頂燈,還會紅白黃四式變色,很現代化。 月薪超過2萬不輸城市打工族 丈夫的月薪已經有人民幣4500元(約台幣2萬1525元),待遇不輸城市裡的打工族,去年家裡剛添了輛人民幣10幾萬的小車。 目前日子過得頂「滋潤」的張秋芬,現在不再需要工作,專職家庭主婦,平常做完家務,有大把的時間跳跳舞、做做操,到鄰居家串門子。 問她現在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什麼?「以前和現在沒得比,現在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比一年好,」她開心說著。 以前的竹林鎮,窮得響叮噹。山高石厚土薄,嚴重缺水,生存環境極為惡劣,1983年平均每月收入才人民幣70元,逼得許多村民外出打工。除非是比竹林鎮更窮,否則沒有女生想嫁來這個貧困山村。 現在的竹林鎮幡然改觀,人均年收入1萬9200人民幣(約台幣9萬1843元),進入大陸千強鎮,電力、地下管線齊全,馬路是柏油路,供水不缺,甚至還有專屬電視台。 先發展產業 才能支撐轉型 到底,竹林鎮在城鎮化的路上做對了什麼事? 「首先一定要有產業,脫貧才能有支撐,」竹林鎮副鎮長王曉輝說,初期利用煤礦和鋁礦石資源的優勢,興辦了耐火材料廠和煤礦等第一批企業。 後來企業愈來愈多,可以建廠的用地愈來愈少時,鎮方又想出了新的辦法。由政府與農民簽訂合約,以每畝地每年補助糧食500斤換取農民土地,由政府統一管理土地。然後企業向政府申請用地,同時安排換地的農民,優先錄取到企業上班。 願意換地的農民,都能拿到十分優厚的條件,後來連沒有被占地的農民也紛紛要求早日徵用自家土地。在這種情況下,鎮方決定把所有土地收歸集體所有,每人每年免費領取糧食,有工作能力的,就到企業上班。 …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More | 【作者:邱莉燕】 如同中國縮影的成都市,由於「不得不」的原因,開始推動城鎮化。10年過去,成都的城鄉差距不僅持續縮小,還成為國際媒體眼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全球化城市。 38歲的大陸農民龍錫東,每天都精力充沛開心幹活,比起以前在城市裡打工,他現在更有生活的重心。 從小在距離四川成都市中心1小時車程的彭州縣長大的他,1990年代高中一畢業就到成都市當水電工,勞動量相當大,常常要從1樓爬到15樓,一天上上下下爬好幾趟,月薪卻少得可憐,僅人民幣200∼300元。 後來同學介紹他回老家業餘養豬。從品質較差的白豬養起,結果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這裡的豬舍也都倒了,豬也死光了。不料,危機竟成為他人生的轉機。 地震後,在政府支持下,他改養價值更高的黑豬,並參與台商企業「科學養豬」計畫。現在走進他的豬圈裡,300多頭豬的耳朵上一律貼著白色的小圓片,這是台資企業晨星的子公司美實達所研發的RFID晶片,以高科技的生產履歷記錄養殖過程。 以前想當工人,現在想當農民 「我的豬要養8個月,」龍錫東說,科學豬除了吃飼料,還餵紅蘿蔔和白菜,不施打奇奇怪怪的藥劑,保證是安心食品。而且1斤可賣售價23元人民幣,是普通豬的1倍,令他的年收入來到人民幣20幾萬元,還買了一部車。龍錫東笑著說:「原來我想當工人,現在想當農民。」 中國的農民是社會中最貧窮的一群,但在成都一個奇特的現象是,不少成都市民異口同聲說:「成都郊區有些農民,現在可比我們有錢了。」 這得歸功於10年前,成都「自費」開始了一場農村實驗。2003年,成都在全中國率先實施由「城市規畫」向「城鄉規畫」轉變。 「我們以前做城市規畫是不做農村的,」成都市規畫管理局副局長王松濤說,但是後來城鄉都一起做,規畫局已經不是城市專屬的。 這是實情,中國城鄉分治的格局延續了數十年,包括道路交通、河流灌溉、水電管線、教育衛生,幾乎所有的公共設施和福利資源都依著兩套規則分配管理。而成都卻打破了這種格局,展開「城鄉統籌一體化」的第一步。 事實上,成都投入這項中國從來沒人嘗試過的改革,有其「不得不」的因素。 成都的居民結構和北京、上海截然不同。2003年時的成都將近68%是農村,一走出中心城區,便是大片的農村,可說是一個擁有大農村的大城市,落差明顯。這種情況,和整個中國相似。當時全中國有7億2000多萬農民,占總人口54%以上,城鄉矛盾突出。 成都,宛如中國城鄉差距的縮影,因此是一個很好的「實驗室」。 用三個集中推動四個現代化 一開始,成都用「三個集中」,推動「四個現代化」。曾到哈佛大學進修的王松濤指出,三個集中,是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以及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四化,是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成都就有2500個農村實施一體化。 然而,城鄉一體化,不是要消滅農村,而是要建設出現代化農村,讓農民成為現代農民。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More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